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家形象其实是“自塑”与“他塑”相博弈的结果,取决于自塑力与他塑力各自作用的方向与力量的大小。在国家形象塑造过程中,中国力图“自塑”一个体现社会主义性质,反映中国文化传统特点的“和平发展、充满活力、勇于担当”的国家形象。然而,由于西方国家掌握着全球话语霸权与媒介权力,并对中国进行不断抹黑,中国被西方媒体、政客、学者不断 “他塑”成一个“威胁、崩溃、邪恶” 的刻板印象。抹黑中国极大地损害和破坏了中国的国家形象,使本真的中国遭遇遮蔽与扭曲,给中国国家形象塑造制造了重重阻力和障碍。要摆脱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困境,就必须解构西方国家抹黑中国、“他塑”中国所形成的负面形象,积极、主动地构建抵御抹黑中国的“防火墙”,不断增强国家形象的“自塑”能力。  相似文献   

2.
国家形象建构,事关一个国家的团结稳定与长治久安。在新中国初期,新的民族政策的施行和新的边疆治理模式的形成促进了边地诗歌创作的“异军突起”,为建构“多元一体”的国家形象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在多民族语境下,边地诗歌从风景、新人、民族文化等层面,通过边地风景重构、革命新人型塑和民族文化发掘等,对国家形象的多维空间进行了“翻新”和拓展,实现了新中国国家形象的再造与民族国家认同感的生成。在建构新中国国家形象过程中,边地诗人以“他者”视角,采用“赋魅”策略,视认同为旨归,通过文学“想象”等方式,实现了民族国家共同体之同步建构,为新生政权合法性及合理性地位的取得,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诗歌文本资源。  相似文献   

3.
王薇 《金陵瞭望》2011,(4):26-27
1月18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正式前往美国展开国事访问,与此同时,从当地时间1月17日开始,一个醒目的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开始耷纽约曼哈顿的时报广场户外大屏幕上不断播放,引起各方热议。这部《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展示了来自各行各业的数十位杰出华人,以“智慧、美丽、勇敢、才能、财富”等诠释中国人的形象。  相似文献   

4.
我国正处于崛起的关键阶段。要突破发达国家对我国崛起的“光荣孤立”,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必须塑造、传播、提升国家形象。国家媒体是国家形象的重要塑造者和主要传播者,此次中央电视台等国家媒体在汶川地震的灾难报道中,传播并塑造了一个快速高效、领导有力、以民为本、开放自信的大国形象,并积极“引导”国外传媒正面塑造中国形象,承担起了一个大国国家媒体应有的时代使命和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5.
中俄两国互视与国家形象变迁具有深刻的时代特点和现实影响。西方国家的中国形象深刻地影响着俄罗斯的中国形象;俄罗斯自身民族身份认同的模糊性导致了俄罗斯中国形象的朦胧性;“中国威胁论”的复活和中国社会转型的成功使俄罗斯将中国视为潜在的敌手,但同时也是学习的榜样。基于这些因素,俄罗斯对中国的认知总体上呈现出一种非常矛盾的心态。中国的俄罗斯形象则表现出一种鲜明的政治性特点,中俄关系变迁主导着俄罗斯国家形象的总体走向。同时,公众主观认识和浓郁的苏联情结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俄罗斯国家形象的演变。中俄国家形象的变迁启示我们既要带领人民创造一种幸福安康的、真实的中国形象,也要向国际社会积极传达中国声音,从内到外,树立一个积极正面的、敢于担当的大国形象。  相似文献   

6.
本次撤侨行动极大提升了中国的国家形象,可谓是一次很好的对外公关行动,展示了真正意义上的大国风范,彰显了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形象  相似文献   

7.
“透明国际”,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反腐败非政府组织,每年都要限据民意测验和国际机构提供的调查报告打分,评选廉洁国家排行榜。文章对“透明国际”2008年的清廉指数排名进行了研究,揭示了政府行政行为中存在的腐败现象,深入分析了腐败行为对政府形象的破坏力,并提出通过发挥媒体的监督和正面引导作用,提升公务员思想道德素质和个人综合素质,并以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为制度保障,加大反腐倡廉力度,从而塑造为民清廉的政府形象。  相似文献   

8.
“虎照门事件”引发了对政府公信力的讨论,政府组织公信力的缺失会影响政府机构在公众眼中的形象。政府形象则是政府公共关系成败的重要指数和政府公共关系追求的工作目标。政府组织是一类特殊的公共关系主体,其特殊的性质和职能决定了其在构建良好公共关系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不同公众的诸多特点和需求,掌握并且科学地运用信息传播中的原则和技巧,使政府公共关系真正成为加强政府组织公信力、提升政府组织形象、协调政府组织与广大公众关系的现代管理模式,从而增强政府组织的亲和力,提高工作效率,实现政府与公众的有效沟通协调,相互信任。  相似文献   

9.
有中国特色的政府公关作为塑造我国政府形象的社会活动,已成为我国各级政府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确保政府公关目标的实现,必须走出认识误区,正确地运用这一手段,才能真正塑造出“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良好政府形象。  相似文献   

10.
国家形象建构的整体链条中,一国公众作为主体对国家客体的多元感知形成了国家形象最基本的以“个体”为单位的主观认知存在。基于公民必然的社会人属性,每一个独立的认知存在会与其他个体的认知存在发生交互作用,在社会生活的不同维度进一步相互影响和建构,形成一个社会宏观意义上国家形象的内构。而在形成或影响个体基本的国家形象认知的诸多因素中,媒介使用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具体到当今的网络时代,网络言论作为社会观点的载体能够直接对个体的社会认知产生影响。现时代公民特别是年轻一代公民网络接触的普遍性使得这种影响凸显出前所未有的价值。同时,年轻一代的心理意识特性使之呈现出更为强烈的可塑性。今天的年轻一代将成为未来国家建塑的主力人群。通过网络言论传播影响和构建年轻一代心目中国家形象的良性完形,则有可能进而藉由这一特定社会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影响未来整个社会国家形象的建构。  相似文献   

11.
国家形象的语言定型是认知主体对该国的主观认知在语言层面的投射与表征,会对国家形象的塑造产生重要影响。借助语言定型理论,以俄罗斯国家语料库中的涉华文本为语料,考察“中国形象”的语言定型,能够进一步精确俄塑“中国形象”,挖掘影响形象建构的精神文化因素,以期有的放矢提升国家形象,增进中俄相互理解,深化两国交流合作。  相似文献   

12.
半个世纪以来俄罗斯形象在中国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1949年到现在,俄罗斯(苏联)与中国的关系经历了“友好——对抗——正常化”这样一个过程;伴随着这个过程,俄罗斯(苏联)在中国的形象经历了3个阶段的变化:天使,魔鬼,友好邻国。在前两个阶段,不论两国关系是友好、还是敌对,苏联在中国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歪曲的,不同的只是50年代苏联的形象被美化,60年代.70年代苏联的形象被丑化。到了第3个阶段,俄罗斯的形象变得比较真实、客观。相互营造客观、正面的国家形象对中俄两国极为重要,需要中俄两国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3.
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在中国正逐步成长为一个世界性大国,“国家形象”也已成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乃至每一个中国人必然遭遇的现实问题,因而国家形象建构的相关研究也有了愈加重要战略意义。本文通过分析近五年来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的相关文献,对目前我国国家形象建构的战略意义、宏观理论突破以及具体案例的实际操作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对现阶段中国国家形象对外传播的理论及现实情况作出粗略整理,以了解这一课题目前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4.
孟建 《国际公关》2011,(2):90-90
近日,中国国家形象片任美国播出成了热门话题。而我国的国家形象问题在国家发展层面上首次提出,是存党的十五大上。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形象嗣题至关重要,形象就是旗帜。党的十七大,又将包括国家肜象的软实力问题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在国际、国内环境都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国家战略”的形象问题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5.
转换性形象涉及文学史、文学评论及翻译文学中有关民族的、国家的“他形象”和“自我形象”,在动态的历史语境中加以理解,不采纳本质主义观点,也拒绝任何关于国家刻板印象的他者假定,真实描述“他形象”与“自我形象”.该研究注意形象识别,并将转换性形象与文学翻译放在一个体系内加以考察,既研究文学翻译的行为方式与翻译策略对转换性形象的建构意义,也研究转换性形象对文学翻译结构与形态的潜在作用.该研究突出三个层面:主客体关系,形象转化方式,跨语言诉求.  相似文献   

16.
百年中国英译小说向海外传播了多维的中国形象,但传播过程中“自塑”与“他塑”的中国形象因传播概念偏差、传播向度单一、传播内容与传播成效偏离形成错位或反差,给国家形象海外建构和传播带来困境,造成中国形象海外传播“国内佳、国外不佳”现状。国家形象海外传播要突破困境,改变中国形象海外传播现状,以及国家形象输出策略、内容和目的不协调窘境,一是要匡正传播理念,纠正“宣传”“灌输”观念为“传播”观念;二是要统筹协调双方意识,考虑双方审美意识和价值意识等因素;三是要赢得传播空间与时间,以空间换取时间;四是要倚重“他塑”成就“自塑”,树立“话语中国”中国自塑之话语自信。同时,在提升国家形象海外传播路径时,明确中国形象海外塑造和传播的价值取向和目标。  相似文献   

17.
以官方微博、微信宣传内容和携程网等平台的网络游记文本为数据来源,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比分析后申遗时代官方宣传与游客感知的盐城形象。结果表明:(1)政府宣传与游客感知的盐城旅游形象存在一定差异:政府宣传中的城市旅游形象更加立体和丰富,而游客感知形象则相对较为单一和集中;(2)两类文本的语义网络图均以“盐城”为最重要的节点和核心,但次级节点差异明显;(3)两类文本的情感评价皆以积极情感为主;(4)游客感知与政府宣传的盐城旅游形象可归为五个主类目和八个次类目,官方宣传时重视旅游宣传和保护以及社会环境的营造,而游客感知的形象则较多停留在具体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上。  相似文献   

18.
在后现代主义对中国新当代文学的影响中,“典型”的形象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演变为“他者”的身份,而受到关注,作者与其塑造的“典型”互为主观。中国新当代文学在与西方后现代主义的“互为文本”过程中,中国当代文学所表现出来的不仅仅是作品中的“他者”,更是一个文化形象的“他者身份”,这个身份隐喻了一个以意识形态为主体的形象。  相似文献   

19.
“红毛番”形象在中国民间口传、官方文献和文人笔下分别产生出不同的文本。三者之间同中有异,又变迁互动,使“红毛番”形象产生了一个明显的增值过程。它解释着形象自身,同时见证着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史。  相似文献   

20.
从公共关系角度分析了媒体力量对政府公共形象传播的影响,指出政府形象在媒体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并结合目前政府发展状况,提出促进政府良好形象传播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