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徐梅 《学术探索》2012,(12):135-137
云南26个民族的语言是保持并发展云南多样性文化、建设云南民族文化强省的内在因素。在全球化经济大潮导致的趋同倾向中,重视多民族语言因素有着重要意义。这是由多样性文化生态对语言自身的诉求,以及多民族语言所奠定的云南多样性民族文化现实决定的。从多民族语言看云南多样性文化建构前景,可以看到,尊重并保护各民族的语言,就保护了云南多民族文化的根基和可持续发展空间;在此基础上,便有望获得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交融创造的云南多样性文化的丰富亮点。  相似文献   

2.
面对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向何处”的时代难题,张岱年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文化综合创新论”,认为中国文化建设应综合中西文化之所长,创造社会主义新文化.随着当前我国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统一性与多样性之间的冲突不断加剧.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文化综合创新论”的科学性,在全球化背景下坚持文化建设的民族主体性;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民族文化间的关系;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力;实现中西文化的文明对话.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人类为谋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在千差万别的生存环境下创造了千姿百态的各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珍宝 ,是人类智慧的总库存。维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有效地利用各民族文化的多元化并存资源 ,缓解目前已出现的生存环境恶化问题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金沙江河谷是彝、汉、傣、白、傈僳、苗等民族共存共生之地,民族文化多样性与生态的多样性互相联系。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存在,是增进不同民族之间、不同语言系统之间、不同宗教信仰之间相互了解的潜在资源和内在动力,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各民族和渚共处和繁荣发展,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5.
世界范围内长期稳定的多民族聚居杂居区的语言文化多样性的共存共生现象是普遍的,通过对中国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语言文化多样性的研究发现:首先,地理环境因素是新疆多元语言文化共存共生的产生原因;其次,多民族多语言文化互动条件下的各民族认同情况表现出诸多特点;第三,多样性语言文化的互动对民族认同也产生不同影响。总之,通过对相关理论的研究,对新疆多元语言文化互动下的民族认同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思考,既具有理论价值,又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文化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化全球化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讨论的热点。文化全球化就是各民族文化通过交流、融合、互渗和互补 ,突破本民族文化的地域和模式的局限性而走向世界 ,将本民族文化转变为人类共有的资源。而文化多样性是人类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生活方式。文化全球化和文化多样性是并行不悖的 ,二者是二元共存、双向交流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文化强省的标志是什么?文章从七个方面论述了正在建设中的云南民族文化强省的标志与意义:云南文化多样性的保护、繁荣发展为世界提供有说服力的范例,不断彰显云南各民族文化的共同繁荣及其对社会和谐的促进作用,提供我国民族政策成功的范例;文化提升民众的精神生活,提高民众的幸福指数,文化在物质生活上造福于民,惠及民生;文化促进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建设;文化促进绿色云南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建成文化能持续发展繁荣和充满创新精神与活力的示范区。文章继而列举诸多实例,进一步探索了"示范区"建设对建设云南民族文化强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西部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比较集中的地区。在我国56个民族中,有51个民族聚居在西部,各民族在长期社会发展过程中,都拥有各自悠久的历史文化,从而形成了西部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西部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各民族的语言文字、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风俗民情等方面。关于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主要通过以下两个途径来进行,即: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整合和变革速度;民族文化发展要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进行。  相似文献   

9.
我国境内有120多种语言,分属汉藏、阿尔泰、南岛、南亚和印欧5大语系。语言多样性是我国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护各民族百千年来丰富灿烂的传统文化,实现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和语言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政府已经把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列为长期的文化战略  相似文献   

10.
论西南民族龙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西南民族龙文化杨正权龙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纽带,海内外的中华民族都自称龙的传人,龙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南地区各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龙文化不仅成了西南地区各民族间相互联系的文化纽带,也成了西南民族与中国各民族尤其是中原...  相似文献   

11.
王尔勃 《社会科学》2006,2(1):164-171
“文化”、“民族”等语汇的多义性和多向性,往往使得文化批判或民族主义成为左中右各派力量操控利用的权力话语。在实际运用中它们往往变成充满歧误、悖谬的场域。安德森在《想象的共同体》中的出色描述使我们深感此中的吊诡意味。当代种族、宗教、文化冲突愈演愈烈,后殖民主义、文化多元主义等理论盛行一时映射出现实的深切渴求。广西自古以来多民族文化和谐共生态势由此便突显出现代意味:壮族文化的“重生”、“崇智”、“广纳”的文化根性能否为深陷文化冲突而不能自拔的人们提供某种方剂或示范?在文化边际地带常常形成的多元文化和谐共生态势是否表明其间存在某种类似生态学的“自组织自调节的系统机制”?这些问题的解答不能仅仅依赖后结构主义的话语理论,后殖民主义批评的身份视角或带有自由主义色彩的文化多元观念。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野展望,在衡量民族文化上常常彼此对峙的进化论尺度和形态论尺度都应该被一种更深刻的具有历史意味的哲学人类学尺度所统摄。马克思从“自然人化”出发指明了这种尺度的根基,列宁的“一个民族两种民族文化”的经典论断是对这种尺度的现实运用。只有从人的现实解放这一根本立足点出发,我们才有可能从这种理论的迷团和现实的荆棘中开辟出真正的坦途。  相似文献   

12.
中国民族“共居”的状态,从哲学的角度分析,蕴涵着“一”与“多”的双重关系,由此关系又可以逻辑地引申出中国民族文化“一”与“多”的双重关系,这种现实的双重关系,也就决定了社会主义民族工作和民族文化建设存在着“双重纲领”,即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  相似文献   

13.
现阶段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阶段我国少数民族人口的发展,呈现为整体增长较快、各少数民族之间发展不平衡、阶段性波动大等特点。造成该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与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的宏观社会历史背景,在计划生育工作中国家对少数民族“适当放宽”的政策以及1982~1989年间因按国家政策更改民族成分引起的人口数量异常变动和某些技术性因素相关。未来我国少数民族人口的发展,在"适当放宽"政策和民族通婚两大因素的作用下,将继续维持在高于汉族的增长率水平上运行,预计到2050年,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将达到2亿人以上。  相似文献   

14.
《云南映象》是云南发展民族文化产业里程碑式的成果,它同时也被视为民族文化传承和开发的模式之一。无论是在形式还是在内容上,《云南映象》都不可能实现“原生态”。但这并不妨碍舞集的价值,以崭新形式出现的《云南映象》理念新颖、形式超脱,在艺术上达到了极高的造诣。把传统文化传承的重担完全交给《云南映象》不太现实,“杨丽萍模式”还需要一些其他角度的补充。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化背景下,人们对文化普遍主义的批评甚多,而对文化特殊主义(相对主义)的困境却往往忽视。把文化相对主义误读为文化普遍主义必然导致真正的普遍性的匮乏,而普遍性的缺失,将使多种文化的沟通成为不可能。消除文化特殊主义与文化普遍主义之间的僵局,可能的途径是“求大同,存小异”———把一种独特的文化视为普遍性的具体表达;在普遍主义的基础上,使文化交流得以可能,从而使特殊性得到充分的展现。  相似文献   

16.
张永刚 《学术探索》2012,(4):133-137
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对中国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当代文学形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它从理论观念和时代生活两个层面促使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当代文学发生变化,其中包含着利弊交织的两种力量:它消解"整体"、"中心"观念,使民族文学的特殊性、异质性和唯一性等得到强调;它用"后现代"方式将民族生活和民族文学推入全球化潮流之中,导致写作的浅浮化、碎片化。在后现代文化背景下,当代西南边疆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在应对这种挑战的过程中,我们所持有的文化态度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陶玉坤 《阴山学刊》2005,18(5):47-49
中国古代历史上各个朝代兴筑的长城,都具有区分文化地理的意义,即将农业为主的文化与游牧为主的文化人为地割裂开来。农业民族建立的政权这样做了,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同样也有这样的举措。而且还出现了“塘泊”、“金界壕”等不同特色的长城。随着长城的南移和北移,中国的文化地理也相应地出现了变化,各种文化的交流也呈现南来北往的反复过程。中国古代民族融合过程中各种独特的现象的出现也与这种文化地理的变迁有关。  相似文献   

18.
本文着重探讨唐传奇中"侠"这一人物类型的特色:"异"与"俗",归纳出这一阶段文本中的"侠"的文学魅力与其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所携带的意义,从而体现出这一形象类型的时代进步意义与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奈达的读者同等反应论进行反思,认为奈达提出的将目的语读者读译文的反应与原文读者读原文的反应作比较是不切实际的,因为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决定了同等反应是不可能的。这种理论追求“同一”,对译文读者实质上是一种蒙蔽,对“他者”也是一种不尊重,其结果只能是阻碍文化交流,进而阻碍文化发展与繁荣。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学会尊重“他者”,欣赏“他者”,包容“他者”,这样才能实现文化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