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试论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现象的成因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企业竞争尤其是人才竞争日趋激烈,选择并且留住高素质的人才,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随着外资企业的进入,我国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现象越来越严重,极大地阻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如何留住人才备受企业重视.该文从全球化竞争、束缚企业发展的管理体制与机制、复杂的人际关系、员工自身因素及企业待遇等方面分析了造成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现象的原因,并从环境、工作支持、员工发展、薪酬及福利待遇等方面提出了防止人才流失的策略.这对提高我国国有企业的国际国内竞争力,保证其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企业发展靠的是人才,一个稳固的人才队伍是企业得以在竞争激烈市场中立足的重要基础。现阶段,人才流动是极为普遍的现象,人才的相互交流对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是有利的。但对于企业发展而言,人才的流失并不有利于整体人才队伍的建设,也会对自身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如何留住人才,特别是留住高端高素质的人才成了企业当下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以国有企业人才流失为例,详细论述造成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的具体原因,并提出解决国有企业目前所面临的人才流失困境的相应措施,为国有企业的管理发展提供有效支持。  相似文献   

3.
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成了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人才的竞争也成为了企业与企业之间、国与国之间竞争的焦点。然而,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却普遍存在着人才严重流失的现象。因此,深入分析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并探讨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国有企业  相似文献   

4.
企业的竞争,从产品的竞争到资本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然而,近年来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的现象严重,而人才流失对企业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人才问题应成为企业管理的重心。企业人才问题扫描扫描一:人们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巨变  相似文献   

5.
企业发展,人才为本。人才发展,以用为本。吸引、培养和凝聚高素质人才,关键在于创新人才成长通道,健全人才使用机制,促进人才事业发展。本文结合实际工作,就国有企业加强人才通道建设谈一些粗浅认识。一、加强人才成长通道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1.加强人才成长通道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2010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确立了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进一步强调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定  相似文献   

6.
人才合理流动,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法则。然而,人才的流动只是往外流而不往里流,是很多国有企业正在面临的一个难题,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一块硬伤。论文从国企人才流动的深层原因入手,探讨了国企怎样才能留住人才问题。人才流失在于企业缺乏一系列激励约束机制,面对益激烈的人才竞争局面,国有企业必须采取有效的对策,留住人才,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的保障和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7.
魏科 《管理科学文摘》2009,(28):118-118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我国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现象日益严重,极大地阻碍了企业的快速发展。因此,如何留住人才备受企业重视。本文从人才管理体制、激励机制、企业员工的培训等方面分析造成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并从深化人才管理体制改革、有效的激励机制、健全人才培训机制、营造优秀企业文化等方面提出了防止人才流失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对企业而言,市场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了高素质的人才,谁就拥有了创新优势,谁就能占领市场的制高点。如何培养、吸引、留住人才是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一个永恒的课题。本文结合实际工作,就国有企业的人才问题和对策谈一些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作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的国有企业人才流失严重,技术骨干纷纷流向民营、跨国公司等非公有制企业,随着国内市场的进一步国际化,国有企业人才流失出现了进一步加剧的势头。这些流失的人才大部是国有企业的高级管理人才、掌握企业核心技术的人才、科研学术带头人或掌握国有企业主要销售渠道的人才。宏观上看,这种人才流动体现的是市场机制对人力资源配置的有效推动,但客观上看,这种人才大流失却会给国有企业带来巨大损失,长此以往,将直接影响国企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王未忠 《决策探索》2005,(11):63-63
(一)国有企业人才流失势头加剧。近年来,作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的国有企业人才流失严重,在国有企业能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纷纷流向民营企业、跨国公司等非公有制企业。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内市场进一步国际化,国有企业人才的流失出现了加剧的势头。这些流失的人才大都是国有企业的高级管理人才,掌握企业核心技术的人才,科研学术带头人或掌握国有企业主要销售渠道的人才。  相似文献   

11.
在全球经济日趋一体化在今天,企业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更确切地讲是核心人才的竞争。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人才创造价值与谋求竞争优势的决定性作用,因此是否拥有一支核心人员队伍是一个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当前,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源泉的核心人才,已经引起业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并且也开始着手深入研究,在核心人才的选拔、培养、激励和流失管理等方面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国有企业对于核心人才开发管理相对其他企业来讲重视有余,投入不足,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核心人才开发管理体系,使得核心人才不能较好地发挥核心作用,有的甚至还造成核心人才流失,这种情况亟待改观。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人类进入了二十一世纪,人才市场日益规范与完善,我国一些发达的大中城市"猎头"公司的存在,人才成为企业间争夺最激烈的资本。国有企业人才流失日益加剧,对此本文分析了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现状,探究其原因,提出了控制人才流失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现代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流失问题已经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最为严峻和现实的课题。笔者结合华北石油通信公司在使用和留住人才方面所做的一些探索,就如何避免人才流失,构建科学的人才管理机制做一粗浅分析。一、通信公司概况及近年来大学生分配使用情况通信公司是集跨大华北地区(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内蒙古自治区)的固话本地网、数字数据网、有线电视传输网、工程施工及技术服务为一体的通信企业,始建于1976年,资产规模2.5亿元。通信公司现有正式职工863人,其中大中专文化程度以上533人,占职工人数的61.7%,中高级职称112人,…  相似文献   

14.
赵岚 《经营管理者》2013,(16):137-137
随着西方管理知识在中国的传播与实践,越来越多的学者和实践家已经认识到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兴衰,人才是现代企业之魂。人才的流失对每个企业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尤其是优秀人才的流失更是企业的重大损失。如何留住人才尤其是优秀的人才成为了管理者的一大难题。本文介绍了建筑施工企业人才流失的现状,分析了人才流失的原因,提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和企业文化留人等对策,以确保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人才是推动国有大型施工企业改革发展的中坚力量,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人才优势的竞争。新时期,国有企业必须以人才机制创新为突破口,狠抓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稳定及人才待遇、人文环境等环节的机制创新,通过持续不断地努力,以构建有效优势人才竞争力来保持国有大型施工企业在激烈的建筑市场竞争中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16.
当前社会竞争日益激烈,高素质人才是党的事业强大引擎,培养高素质人才是党的事业发展的原动力。公路职工能力的高低、素质的优劣对公路事业能否有效发展、立于不败之地具有决定作用。笔者就当前新形势下公路职工教育培训的思考和建议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总结了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现状和激励中存在的误区,提出了控制人才流失、有效激励人才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人才市场化的深入发展和日趋成熟,激励机制开始成为企业用于吸纳和留住高素质人才的手段。面对人才流失给企业造成的损失,大部分国有企业都在激励方式上实行了实质性的改革。但现实却告诫我们,过分强调激励的重要也存在很大隐忧,容易让公司管理层陷入片面追求物质刺激的短视行为,损害企业的中长期发展利益。  相似文献   

19.
加入WTO后国有企业如何引进留住人才的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以人兴 ,政以才治。人才是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 ,是决定一个国家兴衰存亡的关键。当今世界的竞争 ,从根本上说是人才的竞争 ,谁要想在未来的世界竞争中争得主动 ,赢得优势 ,就必须培养、吸收和留住使用好人才。西方发达国家采取各种方法挖人才 ,使发展中国家人才流失比较严重。如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出国留学人员就有 33万多 ,学成回国的却仅约占三分之一 ,我国人才流失严重。可见国与国之间的人才竞争已越演越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 ,提出了…  相似文献   

20.
徐艳丽 《经营管理者》2013,(14):127-128
我国很多国有企业面临人才流失的严重问题。我国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企业方面的因素,也包括外部经济因素和人才自身因素。国有企业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努力进行改革,扭转经营状况,努力转变人才观念,努力改善人才的基本生活条件,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分配策略,保持困难企业与员工之间的有效沟通,努力培养员工的归属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