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梅花诗”是元末诗人王冕作品中的奇葩,凝聚了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人格理想.“梅花诗”对儒家人格理想进行了诗意化的艺术塑造,以“梅花人格”为独特意象,既彰显出兼济天下的政治内蕴,又凸显出独善其身的人格诉求.作为儒家“君子”人格的时代折射,“梅花诗”既对儒家传统人格理想有所丰富和发展,又对后世儒家士人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2.
宋朝以后文人士大夫的梅花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爱平 《江汉论坛》2005,20(5):103-106
梅花在先秦时期,引起中国人注意的是它的果实,它的果实是作为调料的。中国文人对梅树的花的注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题咏诗是陆凯的《赠范蔚宗诗》。到了唐朝,咏梅花诗逐渐增多,但这一时期,梅花的文化内涵尚不丰富。宋朝,是梅花文化大发展时期,主要表现在赋梅诗的增多,梅花文化涵义扩展并定性,梅花开始入画,梅花成为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表达个人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元明清时期,梅花文化主要是继承宋朝,不再有更多的创新。  相似文献   

3.
司马周 《云梦学刊》2002,23(2):71-74
诗人高启在其入明后的诗作中,写下了大量“梦”诗,这些诗“梦”意象寄托着诗人的自我情感与心志,成为诗人抒发性情的依凭之物。明初的社会政治环境、当时诗人自身的处境及其美学追求,是其梦诗生发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古往今来,许多诗人曾写过咏梅诗,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梅花诗。但是写梅花诗最多的却是前清咸同年间的武将一彭玉麟。他曾任水师提督,先后辞任漕运总督、安徽巡抚、两江总督,后诏赐兵部尚书、太子少保。他为人刚直廉明,不慕名利、不避权贵、不治私产,不御姬妾。但是,彭却有一部缠绵悱恻的情史,因而产生许多哀艳入骨的梅花诗。  相似文献   

5.
"无用"的悲哀:高启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末明初的诗人高启将“无用”奉为精神哲学 ,并从“无用得以闲”、“无小用而有大用”、“无用得以避祸”等方面阐述其内在蕴涵。但依然无法摆脱封建士大夫在“兼济”与“独善”之间进退两难的文化悖论。诗人最终的悲剧命运宣告了强权时代试图跳出权力法则的自由理想的幻灭  相似文献   

6.
1957年,毛泽东与臧克家、袁水拍谈话时说:“我看李攀龙的诗,有的很好。”1959年,毛泽东在解释他的《登庐山》诗时说:“九派是指这一带的河流,长江支流。明朝李攀龙有一首送朋友的诗:‘豫章西望彩云间,九派长江九叠山。高卧不须窥石镜,秋风憔侍臣颜。’(《怀明卿》)明朝也有好诗,但《明诗综》不好,《明诗别裁》好,李攀龙是‘后七子’之一。”1961年11月6日,毛泽东在高启《梅花》诗前加一个小注:“高启,字季迪,明朝最伟大的诗人。”(均见张贻玖编《毛泽东评点、圈阅的中国古典诗词》一书)评价明诗的关键在于对待明七子的…  相似文献   

7.
汪士慎:我爱梅花 “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扬州梅花岭下史可法墓前,一幅巨型梅花帐刻漆螺钿落地屏气势壮观,长歌如拆,这就是“扬州八怪”汪士慎著名的“汪梅”了,这位汪伦后人,半生踏歌江城,清高狂傲,他梅花屏上的繁枝梅花,在南北技头次第开放,“横枝大干走龙虬,尤蕊千花心手狂”盘旋曲折如虬龙舞空,香雪缤纷,满是梅影花光。金冬心说,巢林画繁枝,千花万蕊,管领冷香,俨然灞桥风雪中。 这两幅墨梅,由湿墨阔笔画枝干,再由浓墨点苔,花梢出枝潇洒劲拔。“淡到溪云亦是崖”,画面上的花朵迤逦而来,千回百转又欲语还休。汪士慎墨笔梅花、多江路野梅,荒寒绝俗,花开寂寞的野水之滨。他常常为梅花歌哭:“独有梅花动惆怅,梦中明月到西溪”、“一笑山坡访梅早,何人剪冰作花开”,甚至,月明之夜,皎然如玉的梅花,是美人“逐梦魂来”,真是浪漫入骨,这幅画上的梅花诗说:“笔砚空游越、归来老病加。乱悉生白日,一目著寒花,却笑孤标在,谁夸清影斜,唯君风雪里,往往忆山家。”这是汪士慎老病一目失明后的作品,“一目著寒花”的诗人,寥寥几笔,一枝寒梅扶摇直直上,一枝横斜而出,却又冷香四溢,树树香光落满衣裳。 汪士慎(1686-1759),字近人,号巢林,安徽歙县人,著有《巢林诗集》,“扬州八怪”之一,五十四岁和六十七岁时双目先后失明,汪士慎最爱梅花,铃有“画梅乞米”印,与金农、高翔、梦聘被时人称为四大画梅高手。  相似文献   

8.
高启的乐府诗经常被笼统地视为唐以后毫无生气的拟古乐府诗中的一例。这种看法过于强调高启乐府诗中摹拟的成份,忽视了高启的创造才能。经过细致的分析和对比,本文认为,高启对乐府文学传统具有清晰而完整的认识,其乐府诗在严格遵循传统的诸多要素的同时,表现出良好的修辞技巧,并善于翻奇出新。通过在横、纵两个维度分别与杨维桢和王世贞作比较,我们可以相对准确地认定高启在唐以后乐府文学史上的地位,并可以此为起点,讨论高启在明代诗史上的地位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李圣华 《中州学刊》2005,(2):177-179
元明易代不仅造成作家价值观念、人生态度的转变,也促使作家的创作心态和艺术旨趣发生显著变化.吴中诗人高启目睹朱明新朝气象,热情赞歌国家的统一,但由于他追求个体独立,所以又产生了与新朝"离异"的心态,其诗歌也随之发生了一些显著变化.入明后高启进一步强调博大变化,主张诗歌"格"、"意"、"趣"兼具,注重以诗存史,其诗风从放拓、雄浑、苍凉演变为奇丽、深稳、含蓄.  相似文献   

10.
高启怀古诗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人高启一生孤独淡泊,兼具悲剧性格。他借怀古诗探究历史的兴衰成败,抒发自己的理想志趣,同时感慨人世变幻,感伤自我。其怀古诗兼备众体,有浓郁的吴地风情,且具考据性质。他的怀古诗堪称明代一大家,对后世颇有影响。  相似文献   

11.
<明太祖实录>载录魏观七条史料,但对于魏观被杀却不着一词,为重新考察洪武七年魏观与高启被杀案,提供了一条新的线索.高启的个性自由洒脱,而朱元璋对江南士人采取高压与不信任政策,是导致高启辞官的根本原因.或许高启写讥讽诗给朱元璋内心埋下阴影,但魏现在张士诚旧址兴建府治,高启写<上梁文>,触怒朱元璋,因而导致血案.不久朱元璋感觉量刑过重,因而将魏观赐祭,并使之归葬本土.最终<实录>不书,为之隐讳,朱元璋反复无常的个性与魏观所在的苏州是江南重镇,是解开本案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2.
《梅花诗并序》的模仿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伴旅人的《梅花诗并序》不仅在内容和形式上对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进行了模仿,而且在诗与序中处处渗透着中国文化的深厚影响。大伴旅人在对中国文学借鉴与模仿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积极探索的民族精神和勇于创新的民族意识,为日本民族创造富于独特民族特点的文学和日本民族文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奥尼尔在《天边外》等剧作中塑造了一系列具有诗人气质的人物形象。不同时期诗人形象的嬗变体现了美国社会发展进程中人们精神面貌的变化,也是剧作家心路历程的反映。奥尼尔将"诗人"与商人的联系和冲突展现在读者面前,试图唤起人们对梦想和精神的关注,并对如何解决梦想与现实、精神与物质的矛盾进行了可贵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程杰 《阴山学刊》2003,16(2):59-67
牡丹与梅花在我们民族文化传统中的重要地位是分别由唐、宋两代奠定的。就唐、宋两代而言 ,牡丹与梅花有着北方之花与南方之花 ,王公贵族之花与士人平民之花 ,美在颜色、气势与美在品格、意志的诸多分别 ,由此形成了文化象征功能上两相对立的格局。牡丹、梅花的地域分野至今在社情民意上仍有所反映。牡丹象征重在外在事功、物质文明、国家气象 ;梅花象征重在内在品格、精神文明、民族精神。这都是我们今天思考国花问题所必须面对的。两者相辅为用方能满足社会不同爱好 ,顺应文化多元诉求 ,同时也才能全面、准确、充分地体现我们的文化传统 ,代表我们的民族精神 ,展示我们的社会理想。两花并仪是我国国花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文学史上,陆游是一位创作力非常旺盛的作家。《剑南诗稿》(下称《诗稿》)中作者自称:“六十年间万首诗”(《诗稿》卷四十九《小饮梅花下作》),可见其创作之辛勤。明人毛晋在《剑南诗稿》的跋语中也这样叙述:“孝宗一日御华文阁,问周益公日:‘今代诗人,亦有如唐李太白乎? ’益公以放翁对,由是人竞呼小太白。篇什富以万计,今古无双”。在诗人这数以万计的诗篇之中,我们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是歌咏梅花的作品。笔者曾作过一个粗略的统计:在一部《剑南诗稿》中,直接有梅出现的  相似文献   

16.
诗歌和外在世界的关系,这是评价诗歌的重要角度,也是确定诗歌格调高低的主要尺度。把握这种关系的是诗人,对这种关系的不同处理体现出诗人不同的艺术姿态,而这种姿态对于诗歌的艺术效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换句话说,诗歌的精神向度主要取决于诗人对诗歌与世界的关系的处理,不同的处理方式可以获得不同的艺术效果。从诗歌历史考察,诗人在处理诗歌与世界的关系时,一般主要有四种姿态:对话、介入、逃避、消解,对这些姿态的基本内涵和艺术效用进行比较细致的探讨,对于我们了解当下诗歌的现状和走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诗人创造了诗,诗人是整个创作过程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诗人的体验和感受无论通过什么形式在诗歌作品中呈现,都必然以明显的情感特征反映出诗人主体精神的影象.从这个基点上看问题,诗人在创造的同时,他也必然体现为一种“角色”.所谓诗人的“角色”就是诗歌作品中表现出的由诗人主体精神形成的艺术“人”化形态,是诗意创造及传达的通道.诗人的“角色”是诗人个性的物化显现,对于诗的表现具有决定意义.认真地研究这个问题,对于强化创作和阅读中的“角色”意识、理解诗的个性特征都是很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18.
南亚诗人和思想家穆罕默德.伊克巴尔的诗歌,表达了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印度民族主义意识、爱国主义、穆斯林精神以及超越宗教的全人类思想等思想观念的变化,体现了诗人的心路探索历程。  相似文献   

19.
先锋诗人自杀并非像人所说完全是缘于文学创作带来的精神苦闷,而和爱情、贫困、婚恋纠葛等具体事件相关;深层原因则是由诗人诗歌的边缘化处境、诗人们的死亡意识和病态的精神特征等因素共同促成;先锋诗人自杀构成了对人类历史和生存样态的拷问。  相似文献   

20.
本文力图从个体生命感受和生存体验层面入手 ,考辨、论析中国象征主义诗歌“象征”的精神实质。指出其基本内核应是 :当在现实的生存环境中无法确证生存意义时 ,诗人精神所体验到的精神和现实之间强烈的分裂感。这种分裂感的相同和对待这种分裂感的方式的不同 ,是李金发戴望舒诗歌的精神体验、运思逻辑、语言特征等方面异同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