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首先对环境伦理及其转变的内涵进行了界定 ,在环境伦理观念转变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关系的论述中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基础 ,指出西部开发中环境伦理观念转变具有内在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最后提出了环境伦理观念转变的三个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人口经济学、社会学和生态学及其伦理学综合研究方法,严密论证人口环境系统和人口环境容量的内在规律;深刻揭示人口对环境与环境对人口的双向压力;客观描述全球与中国人口环境非持续发展态势,并简析其失衡成因;科学预测人口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此基础上结合国情设计出可操作性规范:从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到思维方式、伦理观念及其政策法规全方位跃动。  相似文献   

3.
可持续发展战略正在成为当前学术研究的热点。本文强调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系统的发展理论,包括经济、社会、生态三位一体的发展体系,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世代平等的发展伦理和科技推进的发展动力。通过对当前经济、社会、生态等可持续性问题的分析,指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中国的确立意味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在实行第二次战略转变,意味着走向世纪之交的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将更多地关注发展的质量。本文从观念转变、基本国策、经济模式。科技体系、行为主体等方面提出了有中国特色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框架。  相似文献   

4.
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的构建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汤萱  王威孚 《学术交流》2006,3(8):28-31
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与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是现代伦理学的三大流派。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环境伦理学相结合形成的一种新型的环境伦理理论。它对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进行了整合与扬弃,形成超越两者,包容性更强、内容更丰富、体系更完善的伦理体系。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的建立旨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达到生态与经济共同繁荣的目的。代内公正、代际公正、男女公正与人地公正是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的构建依据;整体、最优及共赢是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的思维模式;从全人类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突破唯人类独尊的传统人类中心主义,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中国特色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的构建模式。  相似文献   

5.
寻求道德现代化的传统依据———《中国传统道德举要》评介杨威陈红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存在伦理文化的重建问题,其中包括传统道德的现代化。而实现传统道德现代化的前提是准确、正确、全面、深刻地把握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张锡勤教授新著《中国传统道德举要》(黑龙江...  相似文献   

6.
段海明 《学术交流》2005,(3):136-139
科学发展观是把坚持以人为本和实现经济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环境伦理主要研究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它与科学发展观中的坚持可持续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价值上存在着一致性。科学发展观是环境伦理学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科学阐释,它体现了环境伦理的价值观,是中国人民长远利益的必然的正确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作者认为,责任观念这一近现代西方伦理哲学的基本原则,是西方管理制度的文化根源,也是现代市场经济不可缺少的哲学思想基础。邓小平提出的利益观、责任观及法治观,既保障了民主权利,又维护了社会整体秩序和利益。这一思想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是前无古人的,突破了中国传统的目的论道德哲学的束缚,且与西方现代化的法治思想、责任观念相接轨,有其重要的理论地位。  相似文献   

8.
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编者按:环境资源问题是当代世界和当代中国面临的重大问题。由于这一问题决定着世界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决定着世界的安全和未来,所以它引起了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的高度关注,个别国家甚至已经开始了“环境外交”。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作为最大...  相似文献   

9.
李荣山 《社会》2005,40(3):1-31
韦伯在权力与伦理之间的纠结,鲜明地体现了马基雅维里主义“国家理由”学说的双重性。和马基雅维里一样,韦伯看到,随着近代国家的兴起,政治成为一个独立的价值领域,与其他价值领域相冲突,但又不能彻底脱离其他价值领域。因此,他拒绝纯粹信念伦理,主张效果取向的责任伦理。不仅如此,他还直面马基雅维里时代尚未凸显的现代官僚制问题,把政体伦理降格为行政管理的正当性,从而使官僚制与伦理的关系问题走向前台。从这个意义上说,韦伯是一位“新马基雅维里主义者”。韦伯没能也无意彻底解决权力与伦理的冲突,他接受政治的“手段—目的”在伦理上的不一致之非理性现实,但他留下的官僚制与伦理的关系问题早已不只是一个德国问题,更是一个当代政治的普遍问题。今后中国的国家和社会治理研究不仅要从制度层面,还要从观念层面解释中国如何从传统伦理性的“家产官僚制”演变成今天的官僚制。  相似文献   

10.
世纪之交:中国对东盟的外交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纪之交:中国对东盟的外交战略陆建人中国在下个世纪面临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经济,实现现代化,建成真正的世界强国。为此,中国需要一个长期的和平的国际环境。21世纪中国对外政策的长远目标就是努力创建这样一个环境。东盟即是中国的近邻,又是正在迅速崛起的亚太一极...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报告同时还指出,我国必须“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中国人口的数量已大大超过社会经济负荷能力和合理的资源承载能力的临界点,已对社会形成巨大的压力,构成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严重障碍。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将始终是中国人口政策的基本原则和核心内容。中国兀叽以上的人口集中于农村,且农村在人口控制上存在的问题较城市严重…  相似文献   

12.
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 ,客观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观念与变化了的时代相适应 ,努力实现思想政治工作观念现代化。要实现思想政治工作观念现代化 ,必须破除旧的思想政治工作观念 ,树立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现代思想政治工作观念 ,要把培养广大人民群众现代思想观念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观念现代化的中心内容和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13.
企业改革自始至终都与价值问题紧密相连。中国的企业改革每深入一步,都在冲击和动摇着旧有企业体制的道德基础,引起新旧伦理观念的剧烈冲突。本文针对企业与国家关系中的国家本位论与企业本位论,利益分配中的公平与平等的关系、企业间竞争的善恶判断以及道德文化在企业生产实践中所起的作用等重大的伦理问题,加以分析、对比,从伦理学的角度说明,人们的伦理观念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和制约着企业改革的进程。因此.人们在改革实践中,应坚决摒弃那些有碍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旧伦理观念,以促进企业改革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纳米技术应用具有正面价值,表现为它引发生产方式的革命与认知的变革,纳米技术应用不当引发生命伦理问题、环境伦理问题、其他社会伦理问题.面对纳米技术所引发各种伦理问题,人类应遵守一定的道德规则和应尽到一定的道德职责,使纳米技术的发展既益于人类又促进生态的平衡.从技术过程论的观点看,伦理对纳米技术的规约是一个动态过程,依据不同的技术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规约手段和规约机制.在设计阶段主要是由国家委员会进行纳米技术伦理评估;在试验阶段通过技术共同体的伦理鉴定进行规约;在应用阶段通过伦理立法及行业标准的规范来规约;在推广阶段要进行伦理观念的调整,在新旧伦理观念的冲突中,人类应主动进行伦理观念的转变,以适应纳米技术的发展,对纳米技术进行充分的伦理论证,建立起与纳米技术相适应的伦理规范.  相似文献   

15.
变革时期的伦理难题及其突破视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代中国社会面临的伦理困境与伦理危机根源于经济转轨、文化冲突和社会转型的历史背景之中。以家族关系及家族地位的变化为标志的社会转型,使得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市场经济形成了新的伦理基础与伦理逻辑,文化冲突更使得变革时期的中国伦理处于阵痛之中。于是,寻找转换点便成为现代中国伦理面临的理论课题,具体地说,就是寻找传统与现代的转换点;经济与伦理的转换点;法律与道德的转换点。它们构成现代伦理研究的理论前沿。现代伦理建设的基本矛盾有三方面:伦理与经济的游离;伦理对社会、对人的行为干预的无力;缺乏根源动力。这些矛盾的解决必须从三个方面突破:一是建立论理制度,尤其是企业的伦理制度;二是确立“德得相通”的社会与文化的伦理机制;三是建立“知行合一”的伦理理念。而家庭伦理与企业伦理的建设,就成为变革时期伦理建设的重要的突玻口。  相似文献   

16.
科学发展观是对人类以往发展观的总结和发展,也是对我国20多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它揭示了发展、协调、持续的系统运行本质,必将对中国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本文认为,经济发展滞后的地区应以经济增长为中心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寻求经济发展与环境品质的平衡点实现后进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城镇化发展为重点推进后发地区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理论性命题,其中作为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向度,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式现代化以“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鲜明特色和本质要求。在新时代新征程依法治国和美丽中国双重宏阔背景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式现代化目标的实现蕴含着深厚的环境法期许,环境法治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式现代化具有重要的保障性意义。然而,通过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式现代化环境法治供需样态的系统检视,发现我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式现代化之环境法保障体系虽初具规模,却也面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尚未在环境法规范中形成主流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式现代化目标实现的关键性法律制度存在缺漏以及新时代公民尚未形成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法律素养等现实梗阻。对此,应通过增强生态环境法律规范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实质内容上的价值衔接与规则供给,聚焦于如何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牢固可靠的环境法治保障这一重大理论性命题。  相似文献   

18.
中国是传统农业国,农民问题历来是中国社会的基本问题。中国现代化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农民的现代化,农业的现代化。因此中国农民问题仍然是当今中国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关键,这不仅是因为农村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更重要的是在于与城市文明相差甚远的大部分农村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相对低素质的广大群体如何步入现代化。最近几年,因农民负担问题引发出不少群体事件、恶性案件,进一步向人们昭示,农民问题决不是解决了温饱问题就万事大吉了。本文仅根据这些年的工作实践,对农民负担问题作些分析和思考,以期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  相似文献   

19.
探讨知识经济与人的现代化之间的关系问题,对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知识经济的内涵及其重要特征的论述中,提出人的现代化建设要着重抓五个方面的培育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20世纪中国的伦理意识形态以及相关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而且继续发生着历史性的巨变,其中性伦理和性制度的近代化和现代化尤其令人瞩目。文章以人类性行为伦理化和制度化的必然,以及普遍的必然之间的差异为背景,借助传统规范所提供的参照系,着重探讨了中国传统的性伦理和性制度的发展沿革及变化,通过论述现代观念革命来理解性伦理和性制度演变的意识形态性质,以及知识分子在引进和移植西方模式中的决定性作用。文章认为,一方面不容否认新的信念体系与前相比是一种创造性的建设,另方面又必须承认它是西方模式的复制和模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