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5 毫秒
1.
《黄帝内经》与中国传统饮食营养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黄帝内经》阐述了饮食营养的重要意义 ,强调“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及饮食营养在预防医学中的重要地位。在膳食结构上 ,提出了“谷养、果助、畜益、菜充”的全面平衡膳食模式 ;在消化生理上 ,提出了“脾胃学说” ;在食物性能上 ,提出了“气味学说” ;在饮食养生上 ,提出了“调和阴阳”、“谨和五味”、“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等基本法则 ;在疾病的治疗上 ,提出了“食疗学说” ;在疾病恢复期的饮食营养上 ,提出了“食复学说” ;在养生食疗上 ,提出了“食忌学说”等。所有这些论述都为中国传统饮食营养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为学”和“为道”是《老子》中的一对重要概念。“为学”指的是学习经验性的知识,包括人学、物学和事学的知识;“为道”则强调对“道”的领悟和达观。但实际上“为学”与“为道”是对立统一的,两者既有矛盾的一面,也有一致的一面,即在“为”的层面上两者一致,而在“学”与“道”的层面上则不同。具体而言,两者在内容、目的上有同有异,但在方法上则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3.
新时代共同富裕强调要“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并呈现出“因何推进”“推进什么”“谁来推进”“怎样推进”的科学意蕴。在“因何推进”上,主要是对“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现实考量;在“推进什么”上,着重阐释“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科学内涵;在“谁来推进”上,强调要把中国共产党的顶层设计、政府治理和人民群众创新的实践结合起来;在“怎样推进”上,提出思想、制度和手段层面上的整体推进。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技术思想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环境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主要特征:在思想方法上强调“道进乎技”,在自然观上强调“顺应自然”,在价值观上强调“经世致用”,在伦理观上强调“以道驭术”,在人—机关系上强调“以人为本”,在知识形态上强调“悟性思维”,在技术发明上强调“制器尚象”,在技术管理上强调“有机管理”,在技术传播上强调“兼收并蓄”。这一思想推动古代技术进步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也影响了近现代技术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从现代知识经济角度看待中国传统技术思想的价值,可以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促进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绩效评价中主管评价与自我评价的差异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386份数据,实证分析了员工绩效“自我评价”与“主管评价”结果差异与员工人口特征变量的关系。分析结果显示,在“入职时间”和“职位层次”两个人口特征变量上,自我评价与主管评价不仅总体评价结果存在显著性差异,而且在“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合作意识”等四个维度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显著性差异。在“性别”变量上,“合作意识”维度表现出显著性差异;在“文化程度”变量上,“工作能力”维度表现出显著性差异;在“跳槽次数”变量上,“工作态度”维度表现出显著性差异。文章根据实证分析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提高绩效评价数据信度和效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金陵瞭望》2011,(30):58-58
自2009年“创先争优”活动以来,市残联党组认真组织实施.全力推进,坚持在“创”字上下功夫.在“先”字上见行动.在“争”字上求突破.在“优”字上出实效.充分发挥党组在思想引导、工作指导和行动督导的作用,推动了“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为全市残疾人群体的社会稳定、弱势群体的民生保障、残疾人事业的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  相似文献   

7.
在公共政策执行中,横向政府间由于微观自利性与集体宏观理性矛盾,容易导致“集体行动困境”。“经济人”和“资源稀缺”假设成为博弈起点,通过集体行动逻辑视角对横向政府间政策执行的博弈分析,发现在博弈实证方面,政治上“试点权”谋夺和政绩考核竞赛、市场上“市场壁垒”和“道德风险”、制度上“税费让利”和保护性法规政策是其博弈场域。因此,推动横向政府间进行执行合作,走向正向博弈,需要在政治层面上进行选择性激励,在市场层面上进行权属界定,在制度层面上进行外部强制,使其走出集体行动困境。  相似文献   

8.
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做到五要:即思想动态上要紧紧把握一个“变”字;在教育形式、方法和手段上要着眼一个“活”字;在教育效果上要立足一个“实”字;在工作机制上要倡导一个“合”字;在研究方向上要突出一个“新”字。只有这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才能逐步纳入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并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9.
在普通话中,“一、七、八、不”的变调和“上声”变调问题,已有定论,并正式纳入现代汉语教材。实际上,口语中的音变现象十分复杂,除“一、七、八、不”和“上声”变调外,还有一种比较特殊,而且又比较明显的变调现象,即双音形容词的变调。所谓特殊,是与“一、七、八、不”和“上声”的变调规律相比较而言的。“一、七、八、不”和“上声”的变调不受词或词性的限制,只受相邻后一个音节声调  相似文献   

10.
立法语言中的模糊现象不可避免。在区分“模糊”与“歧义”“笼统”的基础上,通过对自建的当前我国立法语言语料库中的模糊现象进行穷尽性考察后可知,立法语言中的模糊现象可分为“表达上的模糊”和“内容上的模糊”。其中“表达上的模糊”表现在名词、形容词和动词上;“内容上的模糊”表现在代词与助词上。立法语言中的模糊现象是法律简洁性的需要,也是法律周延性的需要。针对模糊现象带来的消极影响,从立法技术规范的视角,应通过“避免不必要的模糊词语”“列举相关信息”或“条款补充”“司法解释”等规范性手段,使模糊信息明确化。  相似文献   

11.
上世纪末,“教育美”是继“素质教育”、“主体教育”之后,中国教育理论界出现的又一个热门话题。“素质教育”、“主体教育”和“教育美”有着不同的视域,“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而言的,“主体教育”是针对“灌输教育”而言的,而“教育美”则是针对“教育异化”而言的。“素质教育”、“主体教育”是“教育美”的早期表现形式,“教育美”是对“素质教育”、“主体教育”的总结和超越。从本原上讲,“教育美”是教育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从本质上讲,“教育美”是美学精神在教育中的敞亮与澄明;从方法上讲,“教育美”是师生间立美和审美的统一。“教育美”是对中国教育美好明天的描绘,也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12.
“右件”“前件”“上件”在古代文献中用法相似,是一组近义词。其中“件”主要有“分列、列举”和“提(说)到”两个义项。后一义项及“右件”词条均未见于诸辞书,当补收。《汉语大词典》“件”词条下第一个义项对应“分列”义的引例太晚,第二个义项“指案卷、奏状、文书等文件”的前三个引例皆不当。“右件”“前件”“上件”发展到后来,“右件”“前件”相继消亡,“上件”在明朝发展出新义———“上一件”,其中的“件”虚化成了量词。“上件”的这种用法一直沿袭到了现代汉语中。  相似文献   

13.
“民”作为指人名词后缀是可能的。语素“民”之于相应词根具有一定的依赖性,“民”在构词上具有一定的能产性,附着在“彩”、“网”、“股”、“烟”等名词性词根之后的语素“民”的意义较虚,并且在语法意义上有类化倾向。“民”在构词时位置固定,作为后缀有语言内动因和语言外动因。“民”作为后缀有其词法语义功能和修辞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4.
大食物观是党和国家立足于新发展阶段,对人民群众的食物来源、食物种类、食物供给、食物摄取和食物保障的系统性认识和创新性论断,回答了新时代人民群众的食物“从哪里来”“有什么”“由什么提供”“获取什么营养”以及“怎样持久保障”的问题。大食物观具有深刻的价值意蕴,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迫切需要,体现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考量,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路选择。深入贯彻大食物观的实践要求,要在顶层设计上处理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在食物供应上处理好“总量”与“结构”的关系,在食物消费上处理好“丰富”与“节约”的关系,在科技支撑上处理好“研发”与“推广”的关系,在市场建设上处理好“国内”与“国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现代汉语副词“真”和“很”的用法辨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筛选出误周副词“真”的几个典型病句,同时搜集了一些典范作品中副词“真”和“很”的例句,分析比较了副词“真”和“很”词义的差别、“真”句和“很”句语体色彩、语用功能、句法结构的不同,以及某些副词对二者在使用上的制约,较具体地归纳出二者在使用上的不同用法。   相似文献   

16.
“韵”、“势”、“味”、“趣”是汉语口语的四个审美范畴,它们涉及到了汉语口语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作为诉诸于人的感性形式的口语,其形式上的美肯定是占主要的,因而从口语审美的静态和微观表现上,取“韵”范畴作为代表;从口语审美的动态和宏观表现上,取“势”范畴作为代表.“韵”的基础上构成了更加富有整体性和节奏感的“势”;从口语审美的内涵上,取“味”范畴作为代表,“势”是“味”的决定因素之一;在汉语口语的内外结合上,用“趣”范畴来表达汉语口语与其他口语的区别.这四个范畴相互联系、共同依存,组成了认识汉语口语美学现象的网络上的纽结.  相似文献   

17.
论主体性德育对传统德育的超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体性德育是对传统德育的一种超越,这种超越表现为:在价值取向上从“工具性”转向“主体性”,在德育目标上从培养“圣人”转向“平民”,在德育过程上从“他律”转向“自律,在德育方法上从“理性方法”转向“理性方法和非理性方法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字辨六例     
一、巳、已、己。 口诀:巳(si)满已(yi)半己(ji)开口。 辨析: 已在金文中作,是胞胎的象形,所以字形是封口的。现在只在地支里出现。 己在甲骨文中作,是人跪时身体三折的形状,所以字形是开口的。古代“己”和“躬”是一声之转,所以成为表示自称的“己”。以“己”为声符构成的形声字还有“忌”、“纪”、“记”、“跽”等。 已从字源上考察和“巳”一样是胞胎。但在意义上分化成停止、完结讲。如:现代汉语中的“已经”等。在字形上则介于“巳”、“己”之间成已。  相似文献   

19.
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实效性,需要构建“通论式”教学范式。“通论式”教学范式主张:在教学内容上,立足“多重”对话,凸出理论的历史感、现实感和逻辑感,撞击学生的理论思维;在教学方式上,做到“有理”、“讲理”、“入情”三位一体,激发学生的理论兴趣;在教学模式上,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统一,提升学生的理论境界。  相似文献   

20.
《论语·先进》“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两句,千百年来迄无定诂。从语意上大致可分为“诱导说”和“怨世说”两家;在字词训诂上则有“省略说”和“潜语说”。语意上以“诱导说”为胜;字词训诂上的“省略说”、“潜语说”则均缺乏根据。“毋吾以也”里的“以”是“已”的通假字,表已止义,“吾”是“以”的前置宾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