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父亲走了,走得那么决绝,没有一丝的牵挂。追忆父亲,似乎有一种五味杂陈的感觉。父亲、母亲风风雨雨50载,在艰难和争吵中养育了我们姐妹4人。在我们几个孩子都有了工作,有了令人羡慕的家庭时,父亲却执意要离开母亲另组家庭,他的这一举动遭到了同事、朋友、亲人的反对,甚至连法官都感到案件棘手,无论如何裁决似乎都不近如人意,毕竞两位老人都已走到人生的晚年。  相似文献   

2.
相信知识会改变命运 年仅29岁的陈立毅出生在防城港的一个农村家庭,“出生在农家、成长在农村、读书在农大”,陈立毅自嘲自己是“三农人”,底子薄。但庆幸的是他有一个做老师的父亲,“父亲的要求非常严厉,总是要求我们什么时候要完成作业,什么时候该上床睡觉,甚至至0苛刻的地步”。谈起父亲的严厉,陈立毅至今依然还心有余悸,但感激之情同时洋溢在他年轻的脸上。  相似文献   

3.
<正>在我的记忆中,父亲从没有给我们过过一次像样的生日,甚至连提也不提,而他,更不会张罗给自己过生日。他认为,人的生日只有一个,每年所重复的那个生日,不过是人们对出生徒劳的一次又一次刻画。他的这个理论独特而且执拗,从我懂事起,它便一直在我们的家庭中牢不可破地贯彻并实行着。  相似文献   

4.
正30多岁的年纪,有工作有家庭,大多数人都愿意躺在自己的安乐窝里。可来自老挝的小伙杨度却"抛家弃子"地来到异国他乡,只为继续深造,修炼自己。"抛家弃子"来中国修炼人多、车多、热闹,是杨度踏上中国这片土地的第一印象。来自老挝的他习惯了当地宁静的生活,他说,即便是在首都万象,人也非常少,中国火热的生活场景着实把他吓了一跳。和大多数留学生不同,杨度来中国时已经大学毕业并工作了6年——在万象市一家建筑公司做  相似文献   

5.
论“过日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是作者在自杀研究中的理论思考。作者在对自杀的田野研究中,发现中国的自杀现象与西方理论所描述的情形有极大的不同,其根源在于,西方的自杀学范式建立在基督教文明中的一套人性观和生命观之上。为了找到能解释中国自杀问题的理论框架,笔者使用了中国的日常语言"过日子"一词。按照"过日子"的概念,人的生活状态是从出生到死亡的一个过程,其中每个重要环节都发生在家庭中。因此,家庭成为人的基本生存处境,而不仅仅是一个社会组织。人生的幸福取决于家庭生活,而家庭的基本构成是人、财产、礼仪。那么,人的基本生活过程,就是如何处理这三方面的关系。自杀往往是家庭生活中的权力平衡导致的不公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成年也孤儿     
一个人无论多大年龄,没了父母,他都成了孤儿。他走入这个世界的门户,他走出这个世界的屏障,都随之坍塌了。不论承认与否,即便我们成年已久,有独立的经济收入,甚至已组建家庭生儿育女,但在情感结构和生活需求上,我们对父母仍有着过多依赖甚至索求。家庭的亲密关系,把父母的奉献形象理所当然地根植我们心中。然而当有朝一日我们不得不面对他们过世、成为"成年的孤儿"时,那些倾巢而至的疼痛、失落、焦虑、自责,却几乎让我们的心灵和生活迷失方向……  相似文献   

7.
辫子·爱情     
父亲从小就被家人送到资本家经营的工厂里当学徒,缺乏家庭温暖,饱受艰辛,脾气异常倔强。与母亲结婚后,父亲才享受到家的温暖,性格较以往好了很多。但他是个生活能力极差的人,家事都由母亲做主。母亲是个对生活充满热情的女人,与父亲两地分居的12年间,独自带着三个年幼的女儿生活,早巳练就坚强、独立的性格,在我们眼里是强者。相形之下,寡言的父亲是个十足的"弱者"。在我们家,是"严  相似文献   

8.
中篇小说《玉米》主要是围绕主人公玉米的悲剧命运展开,书写了玉米在男权制度的阴影下在权力的漩涡中的欲望与挣扎。玉米因父亲的权力而在村里备受称赞,甚至因此得到了一份非同一般的感情,表面的光鲜使得她对自己失去的东西不自知,甚至成为父权社会的帮凶,并努力去追寻权力,企图在家庭的夹缝中建立一种畸形的父权,父亲的失势,让一些轰然倒塌,她不得不以牺牲自己为代价重新寻找新的权力支撑。  相似文献   

9.
一哲  马飞 《现代交际》2008,(7):26-26
杰斯出生在圣彼得堡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是大学教授。虽然父亲的薪水不低,但一家老老少少十几口人都依赖于父亲,因此,他的家庭并不富裕,虽不至于挨饿但也常常捉襟见肘。他至今都记得在他16岁生日的那天,父亲对他说了句  相似文献   

10.
2010年,李敖75岁,儿子李戡18岁。在李戡的幼年印象中,父亲总是很忙。李敖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特别是在台湾,人们对他爱恨的两极化,曾让两个孩子感到无所适从,甚至还感到过羞愧和难堪。随着儿女的渐渐长大,李敖和孩子们的感情也逐渐变得亲密起来。虽然不常在家,但在孩子们眼里他仍是一位慈爱的父亲。这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家庭。孩子们会任性,会叛逆,和妈妈闹脾气,常常气得跑到山上,哭着向父亲告状。这个时候,李敖就笑嘻嘻地安抚两个孩子,出  相似文献   

11.
蒋波 《老年人》2013,(11):35-35
年过七旬的父亲是真的老了。他的老。是心理年龄老。比如他说在他身边没有一个能说上话的人,和我们生活在一起又没有什么共同语言,日子过得乏味难熬。 我猜想父亲是因为身边缺少一个说话相伴的人。我母亲在我还很小的时候就因病去世了,为了我,父亲没有再娶。  相似文献   

12.
巴拉斯出生于一个贫困的家庭,母亲患有精神分裂症,不但无法正常工作,一旦病情发作还常常冲巴拉斯大声地吼叫,甚至动手打她。父亲因患小儿麻痹症,瘸了一条腿,对生活早已失去了希望的他,不但好赌还酗酒。无人管束的巴拉斯整天像个男孩子一样四处疯跑,跟人打架,还染上了偷盗的恶习。  相似文献   

13.
人们研究巴比伦人家庭的时候,发现他们的家庭结构是很严谨的。父亲在家里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没有人可以违反他的命令。未经父亲同意,女儿的婚事被认为非法。男人可以娶几个妻子,只要愿意,他想娶几个偏房就娶几个偏房。埃什奴纳(Eshnunna,现巴格达和迪亚拉两省的一部  相似文献   

14.
初次见到余宾,明显有着和其他艺术家不同的儒稚气质。简洁、干净是给人的第一印象,正如他的作品风格一样,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舒服感受。余宾很年轻,十分健谈,当我们提出希望对他做一个采访时,他表现得非常乐意,并热情地接受我们的采访。余宾从小受到家庭熏陶而酷爱美术。余宾的父亲曾经是江西师范大学第一届大学毕业的美术专业学生,后从事了一辈子美术教育事业,就是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  相似文献   

15.
燕子低飞     
江非 《现代交际》2008,(10):40-40
帕帕·敦特一向非常喜欢花,他经营花店已经很多年了,花店坐落在一个十字路口旁。他工作非常勤奋,并且生活得也很美满,他甚至有足够的钱供他的儿子约翰上大学。约翰也像他父亲一样喜欢花。虽然他想上大学,但他的理想是毕业后帮助父亲经营这个花店。  相似文献   

16.
正用"开怀大笑"享受生活,用"忙里偷闲"来保健养生平和心态,难得糊涂姜昆出生于北京一个清苦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小学老师。在母亲的童谣声中,姜昆对表演有了最初的概念。贫穷是他对童年的第一印象,当时全家仅靠父亲微薄的工资维持生计。那时的少先队员要穿白衬衫、蓝裤子,但姜昆的裤子从来都不是蓝色的,不是洗得发白了就是打着各色补丁。小时候他最大的梦想就是有天能穿上新的蓝裤子。尽管生活十分拮据,身为长子的他却很懂事,  相似文献   

17.
谁都期望有一个温馨的家庭,情意深重的配偶,聪明漂亮的孩子。期望一生安稳、幸福地度过。然而现实生活却往往告诉我们——除了少数家庭外,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这只是个美丽的梦。从逐年上升的离婚率,从“情人”现象的泛滥,从家庭内部不断增加的争吵、冷战、分居甚至家庭暴力……都可以证明,中国许多家庭的婚姻质量并不高。尽管家庭不一定解体,尽管许多家庭可以在困扰、烦恼甚至痛苦中维持一生,直至自然解体。然而,人生是短暂而不可重复的,人们有充分的理由享有健康幸福的人生,婚姻将伴随人的多半生的时间,其质量如何,几乎决定了人生质量,决定人是否能取得事业成功,决定人的健康乃至寿命。幸福婚姻是人生的一大财富,不幸婚姻是两个人、两代人甚至两个家族的悲哀,劣质婚姻能毁掉一切,人们没有理由过人间“地狱”的生活。 什么原因造成了婚姻质量低下?如何改善这种状况?人们可以找出千百种原因,本文仅就女性素质与婚姻家庭质量的关系谈点看法。之所以选这个角度,并非专挑女性毛病,似乎婚烟家庭问题都由女性引起,而是我在作咨询的过程中,对此感觉尤深。  相似文献   

18.
彭国梁 《老年人》2006,(8):16-17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有一个近乎传奇的人物,名叫王寿臣。王寿臣,曾经是兵团二十八万农垦大军的排头兵,离休前他是兵团的副司令员。他的故事实在很多很多,说也说不完。他有一个独生女,名叫卡佳。卡佳很长一段时间不能理解父亲,甚至恨父亲,因为父亲对她要求太严,甚至苛刻到不近人  相似文献   

19.
大爱无言     
李盂雄 《老年人》2006,(7):30-31
“五一”节放长假,我准备回乡下看望独居的父亲。父亲已经80岁了,身体尚健,只是近年来听力已大不如从前,常常把话听错。3年前母亲过世后,父亲就一个人住在乡下,砍柴、种菜,侍弄一亩多责任田,过着一份恬淡而寥寂的日子。父亲原本可以过另外一种生活。母亲过世那年,我们姐弟就提出让父亲和我们一起到城里来生活,可父亲死活不肯,他说“:我哪里都不去,乡下乡亲好,空气好,我还要守着这栋屋子莫让它倒了。”其实,父亲的心思我们都懂,他是怕给我们添麻烦,增加负担。办完母亲的丧事,我们姐弟就回了城。父亲一个人留下来,住在屋子的西头,东头住着堂弟…  相似文献   

20.
人都有需要独处的时候,然而对大多数人来说,平时的时间都是忙碌且不属于自己的,当"十一"来临需要放松心情时,太大众化的消遣如:看电影、到饭店吃饭、逛街已渐渐落伍,而自驾游、家庭聚会等小众生活实在是一个不错的放松方式,既私密又互动。抛开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约三五知己,找个"小众"据点,轻松的时刻便到来了。在这个时候,你不再是主顾、商人;不再是下属、上司;也不再是父亲、母亲或者儿女,你只是一个人,一个有著自己爱好、彻底放开自己的人。如果"大众生活"有些烦了,"小众生活"正好沉淀思绪,整理累积的情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