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对话是揭示和实现中国古代文论当代性意义的一个重要的切入口,通过中西、古今两个维度来实行这种对话,应该成为我们探究古代文论当代性意义的一个汇交点,中国古代文论的当代性意义和价值或许在这种持续而深入的跨越文化时空的对话中不断地得到彰显和关注。在对话的过程中,超越中西、古今文化二元对立的认识与评价模式,尊重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空的文论话语系统之间的文化差异性,强调平等性、包容性,对于对话之有效性至关重要。理想之对话,应该是一个充满多种可能和多种张力的思想过程,而此对于中国古代文论当代性意义之生成,并且呈现为一个充分开放的系统,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中国左翼文论的当代反思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左翼文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对中国当代文学和文化也产生过直接而巨大的影响。然而,长期以来,对它的研究却相当薄弱,评价也比较简单和主观化,并且充满矛盾。本文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既充分肯定左翼文论的历史合理性,高度重视它对文学与社会现实关系的理解和把握,又看到它在今天仍未失去价值和意义;既指出左翼文论存有的局限性,又探讨了它与当前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的关联。文章还分析了左翼文论对五四文学的超越意向,对文学之功能也给予了多元的复合式理解。  相似文献   

3.
作为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所引进的西方文论,后殖民主义理论运用在中国文论建设中具有方法论意义,使我们能够看到西方话语背后隐藏的文化霸权与西方中心主义。中国文论应走出“失语”的自卑状态,平等地展开与世界各种文化的对话。本文提出了中国文论与其他文化对话的途径与可能。  相似文献   

4.
作为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所引进的西方文论,后殖民主义理论运用在中国文论建设中具有方法论意义,使我们能够看到西方话语背后隐藏的文化霸权与西方中心主义.中国文论应走出"失语"的自卑状态,平等地展开与世界各种文化的对话.本文提出了中国文论与其他文化对话的途径与可能.  相似文献   

5.
文化马克思主义将经典马克思主义中作为上层建筑之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视作独立而重要的变量,以文化批判的方式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它源于"一战"之后以葛兰西、卢卡奇等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对欧洲无产阶级革命失败经验的文化反思,其发展形态在德国主要指法兰克福学派,在英国大体是伯明翰文化研究学派,在当今美国则以多元文化主义著称。文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对我国当代文论和美学建设以及文化研究与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发展和尊重多元文化生态,致力于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权利和思想解放的实现,是文化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性,也是文化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的最大启示。  相似文献   

6.
新世纪中国文艺理论的前沿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代中国文艺理论是在与西方文论互动中进行前沿思想对话的。在全球化语境中 ,西方文论对当代中国文论的影响是明显的 ,但这并不等于中国文论界不能提出自己的新问题和新思想。从生态美学上看 ,这种对西方文论播撒脉络的考察 ,是中西文论和文化的一场跨世纪的对话 ,正是在这种对话中 ,中国当代文论的真实状态和前沿问题呈现出来。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清理当代中国文论的前沿问题 :传统与现代的“中西之争”与“古今之争” ;新世纪文化价值生态意识与话语空间 ;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文论精神自觉 ;西方文论播撒中的中国文论处境 ;在后现代多元化和边缘性中坚持“文化互动” ;后殖民理论对重释中国的方法论意义 ;传媒文化与中国思想传播 ;多极时代中国身份的“重新书写”。  相似文献   

7.
民国文论的建设与发展,受到现代西方文化、文学及其理论思潮和明清以来的文艺变革思潮的双重影响,在整个建设理念和体系构建上,确立了以"人的文学"为理论基点和价值原则的"大文论"格局,通过对文论的范式、话语、路径、策略、规则等方面的探讨,建立起了一种以现代性价值为内涵的"崇高"类型的理论构架。民国文论开辟了中国文论发展的新纪元,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8.
李圣传 《学术探索》2015,(4):97-103
当代中国文艺理论始终是在与西方文论前沿的互动对话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话题,进而完成自我理论更新。对西方新历史主义“文化诗学”的引入,便同样是本土语境中“语言论转向”与“文化转向”这一文论模式“内—外”更迭后对西方前沿思潮的吸纳、改造与升华。“文化诗学”作为世纪之交中西文论的一次“典型性”异质文论间的跨文化对话,不仅是中国当代文艺理论于现实文化困境中的理论突围,还是刘庆璋等文论家试图于中西文论互动对话中变革更新当下文艺理论范式的时代选择。  相似文献   

9.
当前文学理论的中西之争,均着眼于中西文论的特殊性局限,却忽略二者所表现出的交互适用性。中西文论虽在知识结构与价值系统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却并不具有根本的对立冲突。文学理论的中西之争,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场由主观焦虑引起的、论争目标发生偏移的误读性论战。因此,我们应采取多元分层的"对话主义"立场,摒弃文学理论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的偏执,在普遍性的基础上寻求特殊性的保全方案,使各方文论资源在多层视域有机结合,且保持彼此之间的张力关系,进而构建可以与异域的"他者"、历史的"自我"进行对话的中国当代文学理论。  相似文献   

10.
李自雄 《兰州学刊》2009,(8):186-188
当代中国文艺理论的发展,必须要有真正的问题意识,从全球化现代性进程中的现实语境与现实问题出发,消除对现代性的曲解与狭隘理解,确立“可选择的现代性”这一现代性追求的文论发展与研究的新路向,在现代性进程的多样性与多元格局中,通过不同文化文论间的对话交流,进行基于历史发展与现实需要的改造、融合与重塑,从而实现当代中国文论的现代转型与理论创新,并有利于当代中国的社会文明进步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