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分析了资本的生产过程,揭示了资本的本质,论证了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论》第二卷是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考察资本运动的规律性,以及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第二卷的第一部分是关于资本循环的理论,在这里,马克思抽象地考察了单个产业资本在运动中的形态变化。我们学习马克思的资本循环理论,认清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资金运动的规律性,对于我们管好和用好资金,提高经济效果,是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在马克思的理论中,影响资本张力的因素主要有三个:劳动力、土地与科学和技术。在资本循环的购买阶段,凡是可以让要素价值或价格变得低廉的方式,都可以令资本获得扩张能力。在资本循环的生产阶段,延长劳动时间,提高劳动力紧张程度,加强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的社会结合和提高工人熟练程度,可以令资本获得扩张能力。在资本循环的流通阶段,制度的不断发展和深化促进了资本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使资本张力达到了最高值。  相似文献   

3.
生产企业为什么要有流通观念?这是因为我们的社会主义生产还是属于商品生产,不能只注意生产使用价值,还必须注意价值。我们知道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进行的。作为商品生产者的企业,其资金也是运动着的价值,其运动的轨迹仍然是马克思指出的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即购买生产资料——产品的生产——商品的售卖。这也就是我们日常说的供产销及其衔接。同这三个阶段相适应,企业资金也具有三种形态,即货币资金、  相似文献   

4.
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一篇中,马克思创立了科学的资本循环理论。这一理论以资本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相统一为出发点,阐明了单个产业资本的运动形态及其循环的连续性,进一步揭示了资本的价值增殖的本质。如果舍弃它的资本属性,掌握这些基本原理的精神,对于我们认识社会主义企业的资金运动规律会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多次学习本篇,深感应该注意下列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罗莎·卢森堡、列宁和希法亭在围绕资本主义是否崩溃以及扩大再生产是否实现问题进行争论时分别侧重商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和货币资本循环,都没有从三者统一的角度把握社会资本再生产问题。马克思在破解“斯密教条”的基础上,以价值的纯粹流动性为中介,揭示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差异,描述了社会总产品实现过程中作为资本的价值在两大部类之间的运动,指出这一运动以资本价值的流通为基础。“资本再生产图式”之所以能够透视现代社会的结构,是因为这一“科学抽象”将经验上升为知识论本身,范畴的运动蕴含了资本运动的现实。在《资本论》第二卷第VIII稿结尾,马克思坚持了对“货币资本循环”的重视,这一判断是基于MEGA2《资本论》第二卷第VIII稿结尾部分和对《资本论》第二卷理论体系的理解得出的。建立在“资本循环”是“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和“商品资本循环”相统一的结论基础上,马克思的资本再生产理论能在更广阔的解释视域中观照资本再生产与当代国际资本循环的现实。  相似文献   

6.
一、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经济规律, 与平均主义毫无共同之点在让会主义历史阶段,对个人消费品必须实行按劳分配。这绝不是人们的主观臆造,而首先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决定的。马克思说:“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生产条件的分配主要指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生产资料归资本家所有,决定了资本主义分配方式是剥削雇佣劳动的分配制度。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从而占有社会产品,并按照资本的大小瓜分剩余价值。而丧失生产资料的劳动者只能靠出卖劳动力维持生存,他所得到的只是劳动力的价格。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一直是奴隶主、地主和资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劳动者由于丧失生产资料过着饥寒交迫、牛马不如的悲惨生活。只是到了全国解放以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再生产的理论告诉我们,资本循环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资本通过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的两阶段的运动,是按时间的顺序进行的,资本在生产领域停留的时间是它的生产时间,资本在流通领域停留的时间是它的流逋时间。”流通时间包括两个阶段,一个是W’—G’,商品转化为货币,即卖的阶段;一个是G—W,货币转化为商品,即买的阶段。因此,商品流通时间就是商品卖和买的时间,是商品实现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转移所需的时间。 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是统一的,因为两者共同统一于资本的周转时间,资本的周转  相似文献   

8.
在《科学社会主义的三级模式》(见《兰州学刊》1981年第4期)一文中,我们提出了社会主义三级模式的概念,即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设想的第一级社会主义模式;列宁、斯大林所建立的第二级社会主义模式;中国实践中的第三级社会主义模式。现就第三级社会主义模式的内容和质的规定性作初步探讨。 (一) 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地描绘了未来社会主义(即我们所说的第一级社会主义模式)的蓝图:作为共产主义低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归整个社会共同占有,社会通过它的代表——国家来实现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这一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消灭了人剥削人的现象。整个社会是一个生产的主体,由社会根据生产资料,特别是根据劳动力来按排  相似文献   

9.
"政治经济学数科书"第八章以前的各章,主要是分析了资本的生产过程,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和阶级对立的根源.这一章主要分析资本主义的流通过程.资本流通过程是"资本论"第二卷的主要内容,第二卷一开始就以很大篇幅分析资本的循环和周转问题.马克思通过对资本流通过程的分析,进一步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说明从资本循环和周转中,从资本所通过的生产与流通的运动中,资产阶级怎样残酷的剥削无产阶级,资本的运动怎样促成了资本主义矛盾的尖锐化.使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化.学习这一章,对于揭露资本主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在考察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时指出,资本要经过购买、生产、售卖三个阶段,依次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形式。而售卖阶段是商品的致命飞跃,因为商品卖不出去,商品资本不能转化为货币资本,资本的循环就会中断,生产就难以继继进行。社会主义企业的资金运动也必须遵循这个规律,努力做到商品适销对路,保持商品产供销的衔接,保持流通渠道的通顺,才能有效地扩大社会再生产。而这一切都需要通过市场来实现。要实现商品——货币——商品的转化,就必须发展多种商品流通渠道,这在经济不发达的民族地区尤为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本文拟从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分析多种流通渠道的必要性及其形式和实现多渠道流通后需要研究调整和正确处理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历史条件还未消失1 所谓劳动力就是人的劳动能力,指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所能运刚的体力和脑力总和。劳动力本身并不是商品,只有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才成为商品。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历史条件,一是劳动者有人身自由,摆脱了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在法律上承认劳动者能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力,这是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可能性;二是劳动者一无所有,丧失了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这是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必然性。生产资料掌握在资本家手里,劳动者丧失一切生活来源,所以劳动者为了生存而被迫出卖劳动力。资本家购买劳动力这种商品,是因为劳动力商品在使用过程能发生价值增殖,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大于劳动力的价值。增殖的部分就是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这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后,生产资料不再被资本家占有,而是由劳动者共  相似文献   

12.
一、加大人才流动力度的经济学依据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告诉我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互相联系的所有个别资本的总和构成社会总资本;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是通过产业资本的总循环来实现的;产业资本的总循环是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资本形式的统一,实质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货币资本在买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以后就转化为实物形态的生产资本,开始了经济生活中最有意义的一步——商品生产,生产出的产品经过销售使资本价值又回到货币形态,从而开始下一轮循环。实现资本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的劳动力也是商品”,这是近几年来较为流行的一个时髦论点。笔者认为,这一论点是背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在实践中是非常有害的。 社会主义劳动者是生产的主人不是雇佣劳动者 “劳动力商品”是马克思首先提出并作了科学说明的一个重要经济范畴。我们知道,商品经济虽然是资本主义经济产生的历史起点,作为商品价值独立存在形式的货币还是资本运动的最初表现形式,但是,货币并不是资本,货币转化为资本是劳动力成为商品之后的事。当一个劳动者用自己生产的商品或用这些商品换到的货币,去交换别人生产的商品时,他是用自己劳动创造的价值交换别人劳动创造的同样价值。货币在这里只是作为一般等价物,起流通手段或支付手段的作用,不会发生价值增殖。只有当货币的所有者在市场上购买到劳动力商品,并在生产过程中使用它,即让其劳动,一方面生产山新的商品;另一方面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多的价值时,货币才转化为资本。所以,马克思说:“有了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决不是就具备了资本存在的历史条件。只有当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所有者在市场上找到出卖自己劳动力的自由工人的时候,资本才产生”(《资本沦》第1卷,第193页)。可见,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根本条件。  相似文献   

14.
《资本论》第二卷研究了资本的流通过程,阐述了再生产的理论。它既是马克思的《资本论》这部伟大著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又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节录本基本上保持了这种特点,为广大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提供了一个较好的读本。现就这本书的基本结构、主要原理和现实意义,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 《资本论》第二卷的结构,是运用唯物辩证法,对资本的流通过程进行详尽地科学分析而建立起来的。 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着重考察了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而对资本的流通过程,除购买劳动力这一流通行为之外,都是作为假定的前提而没有展开分析。但是,资本的运动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生产决定流通,流通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决定生产。剩余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指出:“不论生产的社会形式如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凡要进行生产,就必须使它们结合起来。实行这种结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使社会结构区分为各个不同的经济时期。”(《资本论》第二卷第44页)本文试图就社会主义生产中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结合的特点,作一些初步探讨。一、劳动力不完全的个人所有分析社会主义生产二因素结合的特点,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作为生产的条件是如何分配的。马克思说:“生产条件的分配,则表现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例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就在于:物质的生产条件以资本和地产的形式掌握在非劳动者的手中,而人民大众则只有人身的生产条件,即劳动力。”(《马克思恩格  相似文献   

16.
劳动力价值与价格关系理论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劳动力价值决定与劳动力价格决定的关系。它的完成形态是劳动力价值价格差理论。它的目的在于通过论证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力价格低于劳动力价值的规律,揭露资本与劳动力不等交换的实质。本文拟对这个理论进行一点初步的探讨。一。最低工资理论1843—1856年,是马克思劳动力价值价格关系理论发展的第一阶段。这阶段阐述了该理论的著作主要有恩格斯著《英国工人阶段状况》、马克思著《哲学的贫困》、《雇佣劳动与资本》《工资》等。马克思、恩格斯这时还未区…  相似文献   

17.
加速社会主义企业资金周转的理论武器─—重读马克思关于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的论述有感卢开国最近,重读了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二卷第一、第二篇。对于马克思从资本不断运动的观点出发,在全面考察个别资本在运动中的形态变化和实现条件的基础上,科学地阐明的关于资本循...  相似文献   

18.
一、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 在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把劳动力的买和卖作为货币转化为资本的重要标志,这是一种误解。 因为劳动力买卖只是一个流通过程,而资本主义劳动力的买卖却是一个特殊的流通过程。我们只要仔细阅读“劳动力的买和卖”这一节,就可以发现资本的存在是资本主义的劳动力的买和卖的前提,而不是,劳动力的买和卖是资本存在的前提。 马克思说:“资本则不然。有了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决不是就具备了资本的历史条件。只有当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所有者在市场上找到出卖自己劳动力的自由工人的时候,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花费了四十年心血所撰著的《资本论》,以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特别是对立统一规律作指导,从资本主义最简单的因素——商品开始,周密地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揭示出现代社的一切矛盾(或一切矛盾的胚芽)。”(列宁:《哲学笔记》409页)从对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的精辟分析中,发现了剩余价值的生产,证明了“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79页)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又以不可抗拒的逻辑力量,发现和揭示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即资本积累的规律,无产阶级贫困积累的规律,资本的循环和周转的规律,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比例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的规律,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借贷资本家、土地所有者各集团  相似文献   

20.
<正> 利率或利息作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市场、特别是其中的资金子市场建构中的一个重要支点,以及它在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范畴体系中的重要地位,需要我们对利率或利息的内含及其作用机制进行慎密的研究考察,这种研究考察的不同结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目前金融经济改革的实际进程和政策取向。而我们面临的问题恰恰在于,我国资金市场上的利率决定和利率运动与马克思曾经做过经典分析的利率决定和利率机制具有明显的差异。利率或利息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一开始就是在资本循环和周转的特殊背景下,作为货币资本的一种存在状态进行研究的。因而,马克思考察利率或利息时有几个重要的经济前提和经济内含。第一,马克思就资本生产和资本运行提出的利息和利率关系,是一种资本内部的关系,是由资本存在形式引发的一种资本增殖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