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校通用的文学理论无力解释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当代文化现实,文艺学急待重建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有些中国学者提倡引进文化研究代替文学研究,从表面看是恢复了文艺学与社会的联系,实质上却泛化了文艺学学科的功能,使文艺学陷入消亡的危机.这里着重指出文艺学扩展边界的同时应坚守文学研究的诗意理想与人生审美关怀.  相似文献   

2.
21世纪的文艺学研究方向,应该走向自身,走向对人类文学的内在审美规律的存在性检讨和生态学探索.以此,文艺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应该是构建文艺学研究的中心课题,似该是文学话语形态.文学话语形态是由文学话语的文体形态、文本形态、时空形态、语词书写形态和生存修辞形态的网络构成.以此构成文学话语形态的网络生存的整体状态就是文学形态语义场.文学形态语义场是历史化的时代文学话语行为生成演变的动力场源.  相似文献   

3.
关于文学自身,无理论可言,因而,文艺学要作为体系性言说,只有将"文学"和"理论"的关系作为核心论题。"文学"和"理论"呈现出有弹性的对峙,而文学的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的相互转换是这一弹性关系的表现。如果处理好"文学如何面对理论"和"理论如何介入文学"这两个问题,就会在祛除本质主义的思维后,更加真切地接近文学本身。"后理论"提供了文艺学回归文学的契机。  相似文献   

4.
文艺学方法论是一门理论科学,它的宗旨是详尽缜密地研究文艺学原理体系的原则和它的分科;以及研究的途径与方法;对比较研究方法的运用和运用这些方法标准的评价.任何一门科学的方法论都取决于这门科学的特点:为了顺利地研究文学,必须正确地认识它的使命和特征,认识它的发展规律,和它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及其它在各种思想和文化现象中的地位.对文学发展客观存在的特点和规律的认识,能帮助我们确定卓有成效地科学地研究文学的方法.一些苏联和外国专家认为,文艺学方法论是文学理论的组成部分.然而,发展到二十世纪的作为科学认识的方法论,特别是社会(人文)科学的方法论的作用,说明它现  相似文献   

5.
泛文学时代的文艺学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小说和诗歌的衰微,文学向大众传媒的转移,表明我们已进入了泛文学时代.全球化进程的冲击,元语言的暴露,是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为此,文艺学必须作出恰当应对:在研究对象方面,用文学话语现象取代文体类别;在研究原则方面,用调查性、兼容性原则取代体系性原则;在研究方法方面,用文化的研究和话语的分析取代形而上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经典文本与文艺学范畴研究》自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典文本具有独创性、典范性、实证性和永久性。精读和重读原创性的文学以及文艺学、美学理论的经典文本 ,是进行文艺理论研究的一条重要途径。特别是在文艺学范畴研究中 ,对经典文本的分析尤其重要。没有范畴就没有体系。文学典型等文艺学范畴是文艺学理论体系的细胞和“纽结”。掌握和建构文艺学的理论体系 ,必须全面而深刻地研究文艺学范畴问题。  相似文献   

7.
中国民间文艺学经过百年的发展后,却在上个世纪末遭遇了“低谷”和“困境”,其学科在人文学科领域不断被边缘化.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民间文艺学遭遇到了合法性危机,即民间文艺学本位缺失.随着国家学科的调整,对民间文学的研究更是被“误置”于民俗学之中,说是“误置”,其原因在于研究者忽略了民间文学的文学性质.而文学学术本质上的核心——创作理论、文学形式以及审美研究,也同样是民间文学研究中的本位“立身”之处.确立“审美”乃是民间文艺学的“立身之本”和本位所在,是“危机”中的民间文艺学学科建设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围绕着文学是否存在着一个“固有本质”或一些“普遍规律”等问题,当代文论产生了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论争.反本质主义认为,当代文学研究中本质主义思维方式已经严重阻碍了文艺学的发展,文艺学不应该再将精力集中在寻找一个虚幻的本质上,而应该根据文学在当代和历史中的功能进行阐释性活动.从这个意义上,反本质主义强调回到历史语境,文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得到重视.日常生活如何进入文学、文学如何取舍日常生活,又包含了技巧、形式、意识与无意识、审美与意识形态等诸种因素的合力,这就对文学研究提出了双重要求:既要聚焦文本批评,也要将阐释本身历史化.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新时期文学和文艺学在80年代出现了“向内转”的倾向。文艺学的“向内转”表现为审美论文艺学、主体论文艺学、文艺心理学、文艺文体学等兴起。但是“向内转”又使文艺学走向封闭,这也是另一种弊病。于是从90年代,又兴起文化批评、新历史主义等,表现出“外突”的倾向,我们提倡“内部”与“外部”相结合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杜勃罗留波夫在唯物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立场上形成了现实主义的美学原则。据此 ,他确定了判断艺术作品的真实性标准 ;强调文学参与变革现实的意义 ;指出文学的思想性应该是革命性与人民性的完美结合 ;并规定了文学人民性的内涵及达到文学人民性的道路。这些都与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相通 ,但也存在着某些局限性。我们要批判地继承他遗留下的宝贵遗产 ,用以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文艺学  相似文献   

11.
文学转型问题是文艺学研究的一个范型性问题。就文学转型问题进行现代性视角的追问,可辨认出其"祛魅"与"复魅"的双重变奏这一现代性踪迹。这一现代性踪迹又在"文学终结"这一命题上得到了很好的表征,而穿越祛魅则是"文学转型如何可能"的学理性回答。  相似文献   

12.
欧阳文风(文艺学博士后,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今天把各位请过来,主要是想对"'博客文学'的兴起及其对文学发展的影响"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我们知道,"博客"的出现是最近十来年的事情,Blog这一概念进入中国更是2001年底以后了.但是,博客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传播方式,自兴起以来,即以其不同于传统网络传播的诸多特点,对信息的传播甚至人们的生活方式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接受美学与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既有异曲同工之点 ,也有大相径庭之处。二者能有许多相契之点的重要原因是它们根植于大致相同的社会和时代生活中。接受美学与马克思主义文艺学都主张历史与美学并重 ,反对割裂文学的历史属性和美学属性 ;在对文学的存在性状的探讨上都主张文学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双向的过程 ;在对文学作品、文学价值等问题的探讨上也颇多神似之处。但是接受美学过分夸大读者在文学创造活动中的作用 ,有对文艺现象作孤立、片面、抽象的观照之嫌 ,仍未突破二元对立的传统思维模式。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则力主对文艺进行宏观总体、辨证全面的把握 ,反对任何极端化的文学见解。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具有鲜明的现实感、当代意识和实事求是的文化精神 ,接受美学则更多地体现了一种执著于形而上追索的古典文化精神。二者在文学生产、读者、文学发展等问题上也颇多异趣  相似文献   

14.
文学消费是现代文艺学中的术语,任何文学样式的产生、流变、盛衰,都与其消费者有着直接的关系.小说从产生时的"不登大雅之堂"到逐渐成为人们文学消费的主体,在这一过程中,读者的消费需求起着相当大的作用.从文学消费角度看,我国古代通俗小说的兴盛趋势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15.
学界当前关于“诗性正义”“审美正义”、文学道德价值等问题的探讨,或隐或显存在着关于文学介入公共生活的路径、方式及原则等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的地方.沈从文、梁实秋在其文学思想中穿越式地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他们都赞成文学参与公共生活,都采取了包含当下学者观点在内的文学介入公共生活的两种基本路径;他们都通过书写健康人性的方式使文学产生正能量,但对人性的界定及侧重点不同;他们都主张在坚持文学自主性的原则下,依靠文学特质实现文学的功用目的,但他们所关注的文学特质不同.  相似文献   

16.
“人的文学”与“生活的心”是相隔近百年的两种文学观,然而这两种观念却存在诸多联系,无论是在观念发生的背景、文学观念的内涵意义,还是语义生成的哲学基础上都有惊人的相似处.从发生背景而言,这两种文学观念都遵循一种“走出……”模式,其对生活和文学主体的阐释也高度一致;无论是“人的文学”还是“生活的心”,都强调用“心”去观照生活,旨在“为生活立心”而又在生活中“立美”.通过这两种文学观念的比较可以看到中国文学文脉的延续.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40年代抗战时期的文学越来越受到研究界的重视,然而对于抗战时期文学的一些基本概念,研究界缺乏细致地考察和明确地界定."抗战文学"及其"解放区文学"、"国统区文学"、"大后方文学"、"沦陷区文学"等这些概念内涵外延不清,表述上有些混乱.这势必将影响抗战文学研究的进一步拓宽和深入.从现代文学三十年整体来看,重庆和北京、上海一样曾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中心,从重庆之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关系来看,也_一样可以命名一个文学派剔"渝派".笔者就是在考察并指出现存的抗战文学研究诸多概念的缺陷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概念,希望基于此能展开对抗战文学更进一步的研究并增深我们对于整个现代文学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心理能量文艺学是一门建立在审美生理学基础之上并从文艺心理学中衍生出来的、尚处于探索之中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多重交叉的新兴边缘学科:其学科特征是以心理能量为视角来研究文学活动,其理论框架主要包括文学本质论、文学流程论、文学功用论、文学模型论、文学经营论和作品文本例论等六个部分。心理能量文艺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文学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并为未来文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某种积极启示。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文艺学认为文学的真实性就是指文学作品通过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所达到的准确程度。尽管这一观点似乎已成为文艺理论工作者的共识并被写入全国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大纲 ,但笔者仍然认为这一提法很值得商榷。在对文学的本质属性进行重新的审视之后 ,我们认为关于文学的真实性应该作这样的解释 :它是指作家经过对一定的社会生活现象或假定的生活现象进行艺术概括而创造出来的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 ,从而表现出人性的特征或内容 ,展示出社会生活的本质规律以及人生理想等。它是现象与本质、真相与假象、合情与合理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在后现代语境中,传统文学及文学理论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危机,引发了学术界就如何重建当今文艺学,如何确定文学边界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此时米勒提出的“新形态的文学”和“新的文学理论”概念,赋予“文学性”以新的内涵,为传统文学及文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方向的可能,这对我们认识文学及文学理论研究的走向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