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企业应当承担社会责任已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学界同仁所认可,这既符合社会前进的历史规律,又符合当今时代的发展要求。公司捐赠作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主要方式,不仅能为公司创造长远利益,也可以以最直接的方式创造社会福利。而公司捐赠必然会引发公司利益、债权人利益及社会利益等多方利益冲突,还可能出现越权捐赠、撤销捐赠、终止履行捐赠、负担捐赠等不规范捐赠行为,造成多方利益的损害。虽然我国《合同法》等多项法律对捐赠进行了规定,但过于概括,且不够具激励性与保护性,无法实现公司、社会等各方主体的利益平衡。与公司捐赠相关的法律规定的不完善,成为当前我国公司捐赠所面临的主要法律困境。  相似文献   

2.
公司捐赠的法律激励与约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司捐赠是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方式,它既能提升社会福利,又能改善公司自身形象,从而使公司利益与社会利益相协调。公司捐赠涉及很多法律问题,如公司捐赠是否背离其营利本质,如何对公司捐赠行为进行有效的激励和约束等。本文对上述法律问题作了分析,并对我国关于公司捐赠的法律规定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企业公益捐赠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捐赠公益事业在发达国家已有多年历史。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社会责任、企业捐赠行为、企业捐赠绩效评价与管理等三个方面。我国对企业公益捐赠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集中在企业捐赠的会计处理与纳税、企业捐赠的法律分析等方面,对企业捐赠运行机制、企业捐赠动机和企业捐赠管理方法有一定研究,但很不深入。运用管理学、经济学基本原理,深入研究企业公益捐赠的运行机制、行为特征和管理实践将是今后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4.
企业捐赠的责任性质通常被认定为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中的慈善责任或者外圈责任。这样的责任性质认定过于笼统和单一。依据利益相关者理论,可以将企业捐赠分为对利益相关者捐赠和对利益无关者捐赠两种类型,而这两种类型的企业捐赠模式呈现出两种不同的企业社会责任性质,分别为企业的社会法律责任和社会慈善责任。对企业捐赠实行这种两分法的责任性质认定也符合我国的实践需要。  相似文献   

5.
在全球国家公园建设普遍面临经费短缺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吸引社会捐赠是国家公园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通过搜集整理一些代表性国家公园,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公园相关的法律文件与政策,对各国的国家公园社会捐赠的概念与内涵、类型与程序、募集与资金管理、捐赠者回馈与收益等几个问题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这些国家都通过法律对国家公园社会捐赠的运作机构与管理形式进行了规定,同时也明确了捐赠者和受捐者的权利与义务,并通过税收政策对社会捐赠进行鼓励与支持.最后探讨了代表性国家公园的社会捐赠制度对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以浙江上市公司2009—2013年数据为样本,对高管特征是否影响以及如何影响企业的社会捐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高管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其所在企业的社会捐赠越多;高管是女性的企业,其社会捐赠会更多;此外,股份性质是国有、独立董事规模越大的企业的社会捐赠越多,企业成长性则与社会捐赠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社会责任视野下的企业慈善捐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家瑶 《东方论坛》2011,(1):110-115
企业慈善捐赠行为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最显著方式之一,把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目标与社会责任的担当融合起来日益成为成功企业的重要标志之一。从国内企业慈善捐赠的现状与特征分析中可以看到,目前制约和影响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因素还不少,企业捐赠力度的不平衡性,捐赠行为的非理性化倾向,捐赠环境的支持缺位等问题还很突出。对企业与社会、企业与文化、企业与环境的相关性分析,有助于企业在慈善捐赠方面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并以自觉的社会责任担当意识来推进国内慈善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试论捐赠的法律性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现代社会 ,捐赠作为一种以公益事业和他人利益为目的的行为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日益增多。对捐赠法律性质的认定将直接决定对捐赠问题的法律适用。笔者就实践中两种主要的捐赠行为予以了分析 ,并得出结论 :以不特定多数人为受益人的捐赠应被定性为一种单方法律行为 ,而为取得这种捐赠所进行的募集行为是一种委托代理行为。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企业家尝试以股权捐赠的方式从事公益慈善事业。由于我国在公益领域和营利领域之间财产流转相应法律规则的不足,使得股权捐赠在实务操作中仍遭遇法律困境,特别是采用表决权信托模式的股权捐赠缺乏私法上的相应配套制度引导。这种模式不同于传统直接赠与钱、物的捐赠模式,而是利用股权控制权和受益权相分离的特征,对股权捐赠各方主体权利义务进行有效配置,以保障受赠人与公司双方利益。  相似文献   

10.
企业捐赠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方式之一,在寻求社会责任和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兼容的时候,应该选择理性的捐赠战略,创造捐赠的价值,并有效促进捐赠价值转化为企业的经济利益.利用效用最优的经济模型,可以证明在以企业为主体支配公益活动的社会中,以利润为目标的企业追求经济目标与从事持有利他主义动机的慈善捐赠之间,存在着现实目标最优点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现代企业出现是"公司治理"与"企业社会责任"共同的源头。尽管公司治理与企业社会责任后续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分化,公司治理更关注公司内部的制度安排,体现效率的价值追求;企业社会责任更强调外部社会的整体利益,体现公平的价值追求。然而,两者却具有共同的理论内核——责任。这种做好份内之事的"主观责任"成为公司治理与企业社会责任融合的基础。未来我国立法应在"责任"内核指引下,借鉴各国"共同治理"的成功经验,促进公司治理与企业社会责任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12.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企业趋利性动机等因素的影响,企业道德责任缺失问题日益严重,由此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企业与道德关系问题的激烈争论。围绕企业是否应该承担道德责任、企业道德责任内涵的理论界定、企业道德责任的理论依据与建设路经等问题,国外学术界展开了积极地理论探索,并取得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成果。对国外企业道德责任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评析,将有助于推动我国企业道德责任建设的实践。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我国公司负债现状和相关学说的探析,结合相关法律和制度对债权人利益保障的规定,文章认为我国已具备债权人参与公司治理的条件。文章还对债权人如何参与公司治理提出一些建议,主张由银行等债权人派遣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员进入公司监事会,参与公司治理。  相似文献   

14.
文章首先阐释了我国上市公司治理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及其政治哲学。然后,从儒家政治哲学视阈对我国上市公司治理中的追求股东财富最大化、利益分配、构建和谐的公司治理关系、以人为本及人的尊严、公司的社会责任、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及诚信等问题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最后,得出以下结论:在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的政治哲学中,必须认真对待儒家的义利观及财富分配上的公平正义、儒家的和谐观、儒家关于“仁”的道德观、儒家德治等。  相似文献   

15.
论述了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从计划体制时期到当代所经历的从价值取向到工具取向的变迁,指出这一方面有利于企业在利益的驱动下履行社会责任;另一方面却由于把履行社会责任作为逐利的手段,企业将在无利可图时拒绝履行社会责任.最后,文章提出必须通过国家外在调控与企业内在调控等途径,促使企业合理履行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6.
公司合同论者认为公司是一系列合同的联结("合同束"),并进而认为公司是一组明示或默示的合同。在此基础上,他们将公司法看作是一种"标准合同"。这有助于探求公司法背后的经济学逻辑,为公司法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有益的和富有启发性的分析框架。然而,将公司法看作是"标准合同"的观点强调合同自由、市场自治的价值理念,这既是其贡献所在,也是其缺陷所在。缺陷在于将合同自由绝对化、扩大化,强调公司行为自由、运作经济的一面,将其作泛合同化的解释,否认公司内部层级管理关系,忽视公司赖以存在的社会政治环境。  相似文献   

17.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我国,由于社会转型导致制度稀缺、伦理失范,因而企业在求利过程中做了大量失信之事.这已使其难以做大做强,本文从制度和思想两个角度来探析企业失信的内在缘由,使其对诚信问题起因有个清醒的认识,以助其找出诚信问题起因之症结.  相似文献   

18.
现代慈善是一种公益伦理,它往往需要通过市场机制、商业原理去配置慈善资源。营利组织可通过“非营利性”手段为履行社会责任,而非营利组织可通过营利性手段使组织永续发展。但是,“慈善”和“商业”行为还是存在本质区别,因而仍有必要加强化慈善商业化监管。建议出台相应法律,完善营利法人社会责任制度,加强非营利法人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慈善信义法律关系,将营利性法人的“非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法人的“营利性”行为纳入法制的轨道。  相似文献   

19.
该研究把人的非完全理性和市场非有效对公司经理人投融资行为的影响融入公司价值的形成过程,构建了公司的价值体系,分析了公司价值形成的反身性机制。用公司价值预期与公司真实的价值创造之间的关系来建立实证模型,检验公司市场价值与内在价值之间的相关性。以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公司价值创造效率与市场的价值预期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首先,市场对上市公司的价值预期存在偏离,表现为高估低内在价值的公司和低估高内在价值的公司;其次,这种市场预期的偏差对上市公司的价值创造具有显著的影响,表现为阻碍公司价值的创造。实证结果证明了公司价值形成反身机制的存在性。  相似文献   

20.
目前,连锁经营已经成为我国餐饮业发展的主要方式本文认为,餐饮企业实施连锁经营的本质是对成功的店铺经营模式的复制,店铺经营模式的核心是企业文化,而且企业文化在连锁体系内是可以复制的。因此,餐饮连锁企业要想获得成功,关键在于如何进行企业文化的复制。在此思想指导下,本文着重探讨了中式餐饮连锁企业在连锁发展过程中的企业文化复制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