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朱法元 《社会工作》2010,(15):63-63
慨叹时光易逝,一转眼,韩公离开我们就已一周年了。 一年来,我对我这位恩师的思念可以说是从未间断过。只要思绪一静下来,抑或有什么牵扯到他的物事,脑子里总是那么急剧地映现出他的音容笑貌,恍若他的生前。  相似文献   

2.
人们都以“夫人”来尊称她,一部以她为原型的传记类电影《夫人》已经开始在世界范围公映。和二十年前初次被软禁时相比,她的祖国和人民也在发生着显著的改变,在缅甸人民心里,她就是希望与信念的源泉。人们对被称为“缅甸曼德拉”的“完美囚徒”——昂山素季,依然保持着不变的尊敬与爱戴。  相似文献   

3.
汉乐府民歌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创造了众多的妇女形象。按照特点,其中的妇女形象可分为弃妇、思妇、烈妇、健妇四大类。  相似文献   

4.
一曲生命的悲歌--论师陀《果园城记》中的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欣 《社科纵横》2006,21(6):103-104
果园城中有三类女性:一类是在传统礼教中长大,认命而不争的女性,一类是聪慧多情,虽未“出城”心中却涌动着不羁梦幻的女性,一类是灰色女性。师陀通过对女性悲剧命运,尤其是社会悲剧中包裹着的人性悲剧的书写,揭露了宗法制度的罪恶和女性生存环境的反自然、非人性。果园城中女性书写的魅力来自于师陀作为一位现代知识分子的历史责任感、一名游子深沉的怀乡情结和家庭没落命运所带来的生命悲剧意识互相纠结,呈现出的对待女性悲剧人生的复杂情感。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生命悲剧体验不仅浸透着西方现代生命哲学思想,而且也与中国传统道家文化即庄子悲剧精神具有密切联系.庄子的"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与鲁迅对人生的困境、悲苦的体验非常相似.个人与社会总体秩序往往处于矛盾、冲突之中,个体生命往往被社会所吞没;个体生命之间也存在着对抗性关系.  相似文献   

6.
王颖卓 《学术交流》2004,(6):143-145
在贾府,能够清醒预见到家族后日的危机,并有其相应对策,欲挽狂澜于既倒的只有两个人———秦可卿和贾探春。从预见时间、角度、解决方法等方面比较其异同,可体会曹雪芹赋予这两个形象所含蕴的深刻丰富的思想意义、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7.
历史与生命的双重空间:曹禺悲剧的人文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坚 《浙江学刊》2001,1(5):88-94
曹禺悲剧创作并没有割断人与其生活的世界的联系,而是建构在以人为中心的历史和生命的双重空间,他把悲剧的根系深深扎进了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土壤,对传统家族文化和畸形都市文明给予了决绝批判,同时又不停留在历史表层,而穿透社会历史的外壳,从最根本的生命价值层面启迪人生,具有深刻的现代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8.
胡薇 《社会》2009,29(2):112-130
本文以生命历程理论为研究视角,以深度访谈的方法收集老年人“主诉”的关于过去的生活资料,试图通过对个人能动性与生命历程时间性的强调,来分析个体生命历程与社会变迁的相互嵌入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不断分化的内部机制。研究发现,老化的过程是一个随时间推移不断累积与分化的过程,累积因素的先后顺序对个体之间的分化具有重要意义,累积是生命历程资本遭遇生命历程风险的结果,是社会结构与个人能动性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其中社会政策的变迁对累积过程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如果我们了解了自己身体生物钟规律,那么我们就可以合理的安排工作与休息?  相似文献   

10.
作为生命体验的辩证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行的教科书对辩证法进行了形式化的理解,其实质是知性思维方式对辩证法的规制,遮蔽了辩证法和生命的本质联系。突破知性思维方式,辩证法是生命体验的逻辑,在黑格尔那里表现为精神生命的体验。而马克思则立足于感性的实践活动,以生产过程取代思维过程,实现了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改造,实现了辩证法对人的现实生命的关切。  相似文献   

11.
李娓 《唐都学刊》2003,19(2):114-117
意识旋律是诗歌词句之下情感的潮动流程 ,是诗歌词句间联系的内在脉络 ,是诗歌的真正生命。诗歌鉴赏的关键 ,就在于把握好其内在的意识旋律 ,并通过声情韵律等外在形式使其准确地再现出来。诗歌的意识旋律由诗人的胸襟气质、富于意态的典型词语、洪细得当的声韵色彩、恰如其分的长短句式四个因素共同促成  相似文献   

12.
宋娟 《学术交流》2006,(10):163-166
生命意识,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动力。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大体上反映了周代的社会面貌和人民的思想感情”,它艺术地凸现了周人从文化演进中汲取的丰富生命资源,隐喻了他们逐渐走向觉醒、解放、强化的内在生命理路,澄清了周人在这一历史段落中不断滋长的人伦意识。这样的生存体验不仅是原始天命观念、祖先崇拜观念等商周思想意识流变的作用物,而且构成我们从《诗经》透析周人生命意识的思维视点。  相似文献   

13.
消费主义:一种异化的生活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静  李艳 《学术交流》2005,(11):128-130
在全球化浪潮的强烈冲击下,消费主义作为起源并盛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一种文化态度、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正以其感性而鲜明的特征吸引着发展中国家的人们。在消费主义文化强大的示范和诱导下,发展中国家那些传统的、民族的消费生活方式就逐步转变为一种现代的消费主义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带来了许多危害,我们应该抵制消费主义,选择良好的生活方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4.
No abstract available for this article.  相似文献   

15.
16.
Family and work conflict (F/WC) has gained prominence in developed economies in Asia as individuals are faced with the increased demands from work and families that are still considered very important. Hong Kong and Taiwan best illustrate the changing social and economic conditions that have given rise to this conflict. In these two societies, people have demonstrated a strong emphasis on work, even when it entails the sacrifice of family tasks and duties. An array of informal and formal services have been mobilized to allow people to fulfill their duties to work and family. Based on surveys conducted in Hong Kong and Taiwan in late 2009, this paper investigated F/WC and life satisfaction. Specifically, it examined changing life aspirations, both material and non‐material, as predictors of F/WC and life satisfaction. The surveys found that respondents had high aspirations for both their family and their work, and for both material and non‐material assets, and that they experienced high‐level F/WC. 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we argue that minimizing the interference of family life on work and emphasizing non‐material life aspirations could promote better life satisfaction.  相似文献   

17.
刘怀玉 《求是学刊》2007,34(3):12-17
列斐伏尔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日常生活批判哲学的开拓者。他放弃了对资本主义宏观的历史必然过程之科学分析,而凸显了现代性日常生活这个微观的主体批判角度。他认为资本主义对社会统治的重心不再是生产而是消费,不再是经济与政治领域而是日常生活领域。这便出现了所谓现代日常生活的“恐怖主义”现象:有形的、局部的、外部的、直接的物质统治,被隐形的、内在的、无孔不入的抽象统治所取代,外在的压迫被自我压抑所取代。这种恐怖主义与当代西方强势意识形态所渲染的“恐怖主义”无任何共同之处。  相似文献   

18.
潘利侠 《社会》2005,40(2):76-110
以其早年对货币经济下的个体处境及两种个体主义的思考为背景,晚年的齐美尔在生命哲学的基础上集中阐述了有关伦理准则的个体法则。西方的主导伦理思想视伦理为普遍法则对个体行动的约束,普遍法则的合法性建立在一种二元对立的、机械的、理性的、目的论的视角之上。个体法则却以作为应该的个体生命为源泉,打破了以康德为代表的西方伦理思想中的各种视角局限,同时回应了齐美尔早年有关货币经济、文化悲剧和个体主义的思考,提供了一种与功利主义、利己主义等不同的个体主义话语。  相似文献   

19.
有机的公共生活:从责任建构民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林尚立 《社会》2006,26(3):1-23
现代民主的产生以国家与社会二元分化为前提,但其成长却有赖于两者之间的协调、平衡或合作,公共生活由此产生。所以,民主的成长,不仅需要制度建构,而且需要公共生活的建构。不同的民主形态形成不同的公共生活,可将其概括为三种:组织化的公共生活、私域性的公共生活和有机的公共生活。公共生活的每一次演进,都意味着民主体系的成长。战后,人类民主发展创造了与之相适应的有机的公共生活。有机的公共生活是社会与国家有机互动,共同创造的,而国家与社会恪守各自权利所形成的责任要求,是这种公共生活的基础。这体现了民主生活的另一种建构形式,即从责任建构民主。  相似文献   

20.
玉苗 《创新》2009,3(11):61-63
民歌新唱是传统民歌适应现代社会生产、物质条件、大众审美心理和需求所做的必不可少的调整,民歌新唱必须尊重传统,保持民歌的艺术内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