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壮族生态研究就是对壮族社会群体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研究。从学科进路的角度来看,壮族生态研究大多是民族学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即或偶尔有民族生态学、历史地理学、生态伦理学的学者参与其中,其研究成果也仅占较少的部分。作为一个边缘的、交叉的研究领域,壮族生态研究需要在壮学中确立自己的学术地位。而壮学仍在持续构建之中,需要壮族生态研究的参与,因为壮族生态研究不仅可以拓展壮学的研究领域,填补研究空白,而且可以提供科学的研究视角,增强深度和广度,从而进一步扩大壮学的学术影响力,增强其统摄性。  相似文献   

2.
人类学家的足迹遍及千山万水,"依山依水"的人类学研究拓展了人类学的新领域.覃德清博士回顾了自己进入人类学研究领域的过程,并就人类学与美学的交叉、诗性思维与人文资源开发、壮学人类学研究等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3.
周泓 《民族论坛》2012,(6):27-38
本文概括庄孔韶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的方法论诉求之意义:一、与传统民族志撰写方式对话,提出中国"文化的直觉主义"理解论和"不浪费的人类学"。二、与传统社区研究对话,提倡人类学区域研究,提出中国社会动态结构与"新平衡论"和"中国历史民族/民俗区";以过程研究,提出"文化关联反观法"和"回访再研究范式";力主问题研究,与科学领域对话,提出"文化力量介入科学"和"作为文化的组织"。三、与西方汉学人类学对话,提出中国动态宗族模式"准-组合家庭"、"理念宗族"与中国乡村人类学。四、与社会史和民族史对话,提出"历史人类学的原则"与"传统激活"。  相似文献   

4.
周泓 《民族论坛》2012,(8):14-19,28
本文概括庄孔韶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的方法论诉求之意义:一、与传统民族志撰写方式对话,提出中国"文化的直觉主义"理解论和"不浪费的人类学"。二、与传统社区研究对话,提倡人类学区域研究,提出中国社会动态结构与"新平衡论"和"中国历史民族/民俗区";以过程研究,提出"文化关联反观法"和"回访再研究范式";力主问题研究,与科学领域对话,提出"文化力量介入科学"和"作为文化的组织"。三、与西方汉学人类学对话,提出中国动态宗族模式"准—组合家庭"、"理念宗族"与中国乡村人类学。四、与社会史和民族史对话,提出"历史人类学的原则"与"传统激活"。  相似文献   

5.
以行龙教授为核心的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团队,在中国社会史研究,尤其是区域社会史的理论、方法与实践等方面取得了为学界所瞩目的成果。多年来,该团队在“走向田野与社会”的治史理念下,积极吸收和借鉴人类学、社会学等相邻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在以山西为中心的区域社会研究中,衍生出富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形成了独特的治学传统与学术风格,不仅极大地推动了区域社会史研究的纵深发展,而且为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提供了积极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原始社会史的分期法有其独特的历史,缺乏对它的研究就无法理解问题的当前状况。这既同考古学、人类学、史料学等专门学科的分期有关,也基本上与原始社会历史过程的一般历史的或一般的划分有关。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中,原始社会史的分期问题总是被当做对人类远古时代进行理论阐释  相似文献   

7.
壮学是以壮族这个社会群体和它的文化为研究对象,进行整体性、系统性研究的一门综合性科学,是文化人类学和民族学的分支学科。其研究具有人类学倾向。目前,壮学研究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壮学研究也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壮学的个案研究还相对薄弱就是其中之一。本文认为有必要加强壮学的个案研究。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人类学的"冷逻辑"思维为反思维度,以壮学理论建构及其学术史发展为论域,尝试对壮学个素研究进行再思考.在此基础上,尤其侧重于时空坐落选取方面的反思,设想专题研究中的时空坐落选取更具有多元化特征,以此对研究旨趣与学科宏观微观互补的有效综合进行初步探究.  相似文献   

9.
以“那文化”研究为基础建立壮学体系的理论构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编者按]壮学是一门新的学科。近年来壮学研究已引起国内外的关注,开有不少新的成果问世。对什么是壮学,壮学研究范畴,学术界的看法逐步趋向一致。而对壮学体系及真理论构架问题的研究,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我们认为,这个问题的研究,不仅关系到壮学各领域研究的深入和整体水平的提高,以增进世人对壮族及其文化的全面了解,而且为加深人们对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及其文化构成的认识,增强民族团结,以至对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学.人类学亦具有重要的意义。本刊于1997年第1期友表了张声震研究员的《建立壮学体系刍议》一文,在学术界及…  相似文献   

10.
中亚在历史上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要冲,如今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和中国的过去、当下与未来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基于对中亚历史性定位及其近代变迁的梳理,本文对中亚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的历史演变作了分析性叙述,梳理了中亚民族学的既有脉络并概括了当代中亚人类学研究的相关重点,认为理解中亚地区曾经有过的古典传统,接续性地发掘与利用历史学、东方学、民族学等在中亚领域的既有资源,将会为当代中亚的人类学研究提供必要而有效的知识资源,也能够有效地改变这些学科之间的资源竞争与紧张关系。结合中国的相关研究,如何处理好包括历史学、东方学等在内的中亚研究古典传统与现代民族学、人类学路径的关系,将直接关系到以中国为主体与立场的中亚人类学研究的未来走向。立足于对区域特殊性与历史积淀性的理解,我们所构筑的基于整体理解的中亚人类学框架与路径,必须与西方既有研究中的殖民学术色彩划清界限,与此同时,又必须汲取东方学认知中的合理要素,并整合既有的历史学、民族学资源,从而形成具有整体性特征的、中国的"中亚人类学+"的研究路径与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1.
壮族麽教文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麽教是壮族先民创造的传统宗教,由布麽传承。麽教崇拜创世神布洛陀为至上神和教主;有一整套的法律事仪式和相应的经书。麽经是壮族先民企求借神力来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祈求生存和发展的宗教典籍,折射着壮族的社会发展历程,对研究壮族古代社会经济、文化及道德观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麽经中的三元(天、地、水)说是壮族传统的宇宙结构观念;麽经中的公(雄)母(雌)观则是壮族认识世界最基本的哲学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2.
壮族历史文化遗产是壮族人民在特定区域和历史环境中辛勤劳作、共同创造并传承的具有壮族特色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遗产的总称。随着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部分主体缺乏对壮族历史文化遗产内在价值的深刻认识,过度追求经济价值,致使壮族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存在失衡。因此,如何在开发壮族历史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的同时,致力于其文化价值的保护,使其具有独立的文化属性而不是经济的附庸,并进一步探究壮族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的途径,是当前对壮族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壮语地名是用壮族人的思维方式命名、体现壮族文化内涵的地名.守土性、混合性、壮汉对应复杂性是壮语地名的特点.通名和专名是壮语地名词汇系统的重要内容.对壮语地名的研究,有民族学、人类学、农业史、语言学诸多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壮族乡约制度功能研究:以龙脊十三寨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世纪 90年代以来 ,乡约制度的研究一直是中国基层社会史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在对以往研究成果评述的基础上 ,运用功能主义等人类学方法 ,以龙脊十三寨为例 ,对壮族乡约制度的功能状况进行探讨。认为 ,壮族乡约制度之所以产生并发展 ,是因为龙脊地方对于乡约制度这种形式的民族成文法有很强的社会需要。壮族乡约制度具有存在与发展的功能意义。壮族乡约制度作为一种民间法与民族社会的关系 ,它的功能在经济、社会、心理等领域很突出地表现出来 ,并且不仅具有显功能和隐功能之分 ,同时也有正功能和反功能之分。为了保证壮族乡约制度功能的实现 ,龙脊十三寨还发展了囊括六种制裁方法的制裁体系。壮族乡约制度在过去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很好地实现了对龙脊地方良性控制 ,这对于政府处理当前乡规民约复兴问题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徐松石先生在长期的学术研究中运用地名学与与语言学、历史学和地理学的关系,分析了华南及东南亚地区大量的原生地名和次生地名,从中概括出若干地名模式,构拟了文献失载的民族迁移的历史图景,揭示了这一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民族分布及各民族的关系,为民族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他的影响下,20世纪50年代以来,研究中国南方民族特别是华南民族的不少学者,借鉴了他的地名考证法,在相关领域的研究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特别是在推动壮学的发展方面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6.
由于学者们的不懈努力,壮学研究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然而,有关生态的研究始终甚为薄弱,颇有开展这方面研究的必要。本文就开展壮学生态研究的必要性、主要内容以及视角与方法等问题展开讨论,希望能够促进壮学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17.
壮族人文始祖布洛陀信仰是以布洛陀为始祖神的壮族民间信仰。千百年来,以神话传说、典籍、仪式、心灵等多种方式在壮族民间传承,并深植于壮族传统文化和广大壮族民众心灵之中。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以布洛陀信仰为核心的布洛陀文化记忆链发生了断裂、松散、变迁或失忆。因此,在当前民族文化不断开放与交融的发展时期,有必要对布洛陀信仰进行重新审视和认识、研究与重建,以期其在增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维护边疆稳定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古壮字于隋唐时期基本形成 ,宋元明清在民间广泛使用 ,主要用于记录和创作民间长诗、经诗 ,麽经《布洛陀》就是古壮字结出的硕果。收在《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中的 2 9种本子 ,全面反映了原始社会末期壮族先民的社会情状 ,是壮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本文仅就其中的创世神话、民间传统宗教、私有财产引发的家庭矛盾、奴隶制产生等十个方面作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禾楼舞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南江文化的“活化石”,禾楼舞起源于粤西南江流域,是远古农耕文化的重要遗迹。这种民俗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夹杂了多民族的风格与特点,其中作为壮族先祖的乌浒人对禾楼舞的产生和发展曾作出了突出贡献。为考究禾楼舞中的壮族元素,将从创造禾楼舞的民族及其历史来源、壮族稻作文化元素和壮族服饰文化元素出发,探究禾楼舞在时代演化过程当中蕴含着壮族文化的流变。这不仅可以促进禾楼舞的发扬和传承,还可以透过禾楼舞挖掘出更多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加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个世居广西、历史悠久的民族,壮族及其先民在其长期生活的岭南地区创造了具有独特民族特色和鲜明地域色彩的民族文化。其中,作为标志性和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歌咏文化凝聚了一代又一代壮族人的生命情感与诗性智慧,涵载着壮族成长的悠悠记忆,建构起壮族集体认同的文化纽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