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包树望 《理论界》2011,(12):89-91
蒲松龄的道德生命实践说明他有着强烈的道德理想追求和道德孤愤感,聊斋道德故事蕴含着这种道德理想追求和对人类道德沦落的孤愤之感,也蕴含着他的道德思想,但此道德题旨在现实中知音难遇,从而促生了另一重的孤愤感。  相似文献   

2.
刘衍青 《阴山学刊》2008,21(6):46-49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及其诗文作品推崇人与自然亲和共融,敬畏与尊重自然生命,肯定人之本真存在,透露出作者崇尚自然、复归人性的人文生态观。这一观念源于作者对老庄思想的汲取、对晚明启蒙思想的承继及其诗人情性。  相似文献   

3.
蒲松龄出身于世代诗礼传家的书香门第.从小接受正统儒家思想教育.少年时代便热衷功名,痴迷举业,立志通过科举考试,走人仕途.实现自己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蒲松龄少年得志,十九岁初应童子试,即以县、府、道三个第一补博士弟子员.颇受当时主持山东学政的著名诗人施闰章的赏识.赞他“观书如月。运笔成风”,一时“文名籍籍诸生间”。这使他对科举考试更加踌躇满志,激情满怀,抱有必胜的信心和坚定的信念,  相似文献   

4.
蒲松龄出生于农村、成长于农村,一辈子没离开过农村,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布衣终身的作家。他充分了解农民的思想,广泛反映农民生活,有强烈的为农民创作的意识。他的思想情怀及其作品都体现了强烈的农民情结。  相似文献   

5.
蒲松龄对邪教与邪术的揭露有特殊贡献,他刻划了邪教教主的丑恶面目,揭示了邪教与邪术的巨大社会危害。与同时代同类题材的作品相比,《聊斋志异》虽然源出于同一历史人文心境,但艺术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6.
痴迷与困惑──蒲松龄科举心态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蒲松龄的科举心态是其复杂思想、矛盾情感的聚焦点和辐射源。由于科场蹭蹬,他在小说中让那些落魄文士高中巍科,借以张扬自己的精神世界。也由于科考磋跎,使其期待境界与现实遭遇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而凝聚成批判科举弊端的主题。蒲松龄这种既痴迷又困惑的矛盾心态,既是由科举制度本身的内在原因造成的,也是传统文化心理与当时社会文化心理影响的结果,同时还与蒲松龄确证个体价值的二难选择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7.
蒲松龄与魏晋风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剑锋 《文史哲》2003,(5):96-101
蒲松龄首先体味了魏晋风流性情层面的“真”,将“真”发展为更加执着的“痴”,塑造了一系列痴男痴女形象 ;其次是自我层面的“狂”,使“狂”具有了审美的浓厚意味 ,塑造了一系列狂生形象 ,肯定了越出名教的爱情与行为 ;最后 ,是超我层面的旷达自然 ,为其理想的境界加入了和谐浪漫、平凡而又超凡的爱情因素。蒲松龄得益于魏晋风流的不仅仅是精神内容方面的“痴”“狂”“旷”,还有艺术形式方面的“语典”“意象”“模式”等。  相似文献   

8.
李瑞豪 《殷都学刊》2007,(4):112-117
蒲松龄与齐鲁诗坛的诗人交往很多,但很少受他们的影响,他认为写诗是"风雅"之事。蒲松龄的诗歌继承了中国诗歌的叙事传统,但现实主义精神过强,自我形象很突出,与当时风行的"神韵说"背道而驰,却契合了"神韵说"的反对者赵执信的诗论。王士禛并不奖掖蒲松龄,赵执信与蒲松龄也没有交往。蒲诗远离了齐鲁诗坛,以极强的现实关怀消解了《聊斋志异》的浪漫抒情。  相似文献   

9.
彭利芝 《船山学刊》2004,(4):151-154
蒲松龄一生交友甚广,其诗文以及《聊斋志异》有多篇涉及交友。他将“友”这一人伦推崇备至,认为人应择人而友,为友须讲究信用、笃于友情、急友所难、敢于诤言。  相似文献   

10.
宋代理学思想对于《黄帝内经》的深入研究有着重要影响,宋代医家在吸取《黄帝内经》营养和理学思想的基础上发展了中医学.宋代理学思想之太极观、理气观、整体观、阴阳观、五行观对于后世朱震亨的相火论,孙一奎、赵献可、张景岳等人的命门学说,丘处机的摄生论,李东垣的脾胃论等著名医家的有关理论有着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合作主义思潮论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方合作学说被知识分子视力变革社会的一剂“良方”而引介到中国,至五四运动前后,汇聚成了具有一定声势和影响力的合作主义启蒙思潮,并由此把合作制度与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呼吁组建各种类型的合作社,以发展平民经济,同时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活动,产生了相当社会影响。但因中西方社会发展的“时代差”导致中国的合作经济思潮除了具有西方类似特征外,又有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12.
肖奇 《船山学刊》2008,(3):29-32
清末湘人以船山仁与礼能纲维万世,大肆宣传船山、出版船山著作并上请清王朝.使船山入祀于孔庙,并成为明末三大儒。民国的船山被赋予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精神,成为反对专制主义的武器。同时,民国对船山进行了分学科的学术研究。解放以来,主要从哲学、史学、文学……研究船山.比民国的分科研究更为精细。改革开放后,船山研究进入一个新时期,其标志就是学术上的争鸣开始了。  相似文献   

13.
唐朝君臣继承并发展古人重视粮食的思想,进一步提出粮食乃民生之根本、治国之要务,并将粮食安全提高到国家安全的高度,确立了食为政首的重粮思想。为保证粮食生产,他们主张减轻赋役、保证农时、赈济灾荒、恢复生产等。在粮食储备方面,他们强调国库储备的重要性,提出宁积于人,无藏府库的民间藏粮思想。为加强国家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唐朝统治者还认识到控制粮食价格及粮食流通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孙汇慧 《中州学刊》2003,(3):177-179
网络给我们诸多便利之时 ,也带来了网络侵权、网络犯罪、扰乱网络秩序等越来越复杂的法律问题 ,迫使网络立法提上日程。网络法所应涵盖内容的复杂性成为立法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5.
振兴道德是清末以来先进的思想家们关切的问题。孙中山历来注重党德、民德,在民元即倡导建设心性文明与物质文明社会。在随后的十余年间,不断提出有选择地发扬旧道统、旧国粹的主张。晚年他重新解释三民主义讲演民族主义时,更明确宣示,要恢复我们民族的地位,便首先要把固有的旧道德恢复起来,并与"替众人服务"的新道德相结合,从而将其民德观发挥到了极致。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人学思想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在邓小平理论的研究过程中,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人学思想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理论界就邓小平有没有人学思想、邓小平人学思想的内涵、特征及其在现实中的运用等问题,展开了研究和讨论,现将有关研究成果综述如下。一、关于邓小平有没有人学思想的争论  关于邓小平有没有人学思想的争论,学界主要存在肯定和否定的两种观点。  持否定观点的学者认为,邓小平没有人学思想。理由如下:第一,邓小平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当代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理论的创立者,但他毕竟不是学者,更不是人学专家,说邓小平有人学思…  相似文献   

17.
王逊 《阴山学刊》2013,(5):70-74
王世懋的《艺圃撷余》一书向有赞誉,但在当下的研究中,因对文献的误解或误用,我们的理解并不符合王氏原意。详考其书,王世懋坚持七子派观点的立场并未改变,但他同时也反对机械地看待格调,并从更高的立场上指示了该如何理解格调,从而对七子派的观点进行了有益的补充与修正。同时,我们在认识王世懋的身份时,除了观点上的倾向性,更要注意他作为文人所具有的特殊情趣与意蕴。  相似文献   

18.
“责任”是列宁在苏维埃时期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他针对十月革命后的失责渎职现象,大力 提倡责任,要求严厉制裁不负责任的现象。为了使党担负起社会主义建设的重任,他要求党员干部做承担责任 的模范。同时,他认为只有完善行政和经济等各项责任制,才能使社会主义建设得以保障。  相似文献   

19.
处在宋元社会动荡、疫疠流行之际的理学家、天文家许衡,由于勤于自学,加之与著名医学家窦默的长期交往和个人的身体力行,在医学上也有很高的造诣。他的《吴氏伤寒辨疑论序》和《与李才卿等论梁宽甫病症书》二文集中反映了他的医学活动和思想,是留给后人的难得的医学文献,同时也可由此窥知这位博学大师的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