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中国的改革实际上是在"制度红利"基础上的改革。中国改革取得的成就,与其说是经济成就,不如说是"制度"改革所取得的成就。正是因为制度的变迁,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硕果累累。部分经济学家把中国改革称之为地方政府之间竞争性的改革,认为正是由于各个地方竭尽全力制定优惠措施,不断吸引  相似文献   

2.
<正>误区之一:改革措施与改革初衷相悖。择优是干部制度改革的重要目标,能不能择优也是衡量干部制度改革成效的重要依据。一些地方在干部制度改革中,没有真正把择优作为第一位的任务,唯票取人、唯分取人、唯GDP取人、唯年龄取人等"四唯"现象较为突出。其实,无论怎么改,都必须紧紧围绕"选准用好干部"的初衷。误区之二:为了改革而改革。改革的关键是要把中央的要求与本地的实际相结合。一些地方为了改革而改革,不加取舍、照搬照抄的有之,急功近利、贪大求全  相似文献   

3.
2003年以后,我国新的国资管理体制逐步建立,国企调整改革的取向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向关键领域集中,整合重组,做强做大。其主要特点是:强调国企重组整合的产业关联性;力保控股权;注意采用市场化的改革方式;国企"退出"步伐明显放缓。由于地方国企与央企差异很大,特别是二者的战略地位完全不同,因此,其调整改革取向应当有很大差异。要使地方国企与央企沿着合理的差异化取向调整改革,就应当正确认识和调整国务院国资委的定位、合理确定地方国资委的地位、正确处理地方国资委与国务院国资委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雪珥 《领导文萃》2015,(8):93-96
<正>1906年,大清国为一场注定空前、甚至可能绝后的政改,确定了主攻方向。在对"官制"所存在的弊病,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之后,体制内的改革者们,分别为中央和地方机构的改革,开出了药方。根据中央对政改的安排,先实行中央机构改革,而后是地方机构改革。机构改革的主导者,就是出洋考察的戴鸿慈与端方。  相似文献   

5.
中央政府推行大部制改革之后,地方政府已经迎来新一轮的机构改革。如何选择自身的改革路径和方案是地方政府面对的问题。大部制改革的本质是解决三权的合理划分与相对分离。与前四次改革相比较,新一轮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无论是从中央的要求还是从地方改革的现实需要来看,按照大部制的方向和要求推进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势在必行。改革中应体现城乡一体、满足需要、统筹兼顾、系统整合、制约协调、分步实施等原则。在改革对策思路上,一要注意用中央的战略部署指导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二要充分体现地方自身特色,三要从国家权力结构上设计和推进改革,四要借鉴国内先行地区的成功经验,五要科学合理地设计机构改革方案。  相似文献   

6.
中国:推进高效、包容、可持续的城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城镇化有力支持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快速转型,成功避免了大规模的城市贫困、失业和贫民窟,但压力也开始显现。中国领导人高度关注这些挑战,倡导新型城镇化的道路模式,以适应新的发展目标。新型城镇化模式需要政府重新定位,实现更高质量的增长。本报告提出构建新型城镇化模式的六大优先领域:一是改革土地管理制度;二是改革户籍制度,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具备技能的劳动者自由流动;三是将城市融资建立在更可持续的基础之上,同时建立有效约束地方政府的财政纪律;四是改革城市规划和设计;五是应对环境压力;六是改善地方政府治理。本报告提出的政策议程是全面的,需要确定优先序。最为迫切的问题是土地方面的议程;其次,政府需要关注各种形式的地方政府性债务;最后,在全面铺开以市场为基础的城乡土地转化之前,需要开展更多试点。其他改革也应尽快提出落实改革议程的全面规划并建立监测督促机制。  相似文献   

7.
正纵观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地方改革无疑是推进整体改革的重要力量。全面深化改革,地方仍然是推进的重要力量。必须看到,地方改革探索与中央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推进地方改革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地方改革探索的基础上来谋划。改革是一场革命,改的是体制机制,动的是既得利益,不真刀真枪  相似文献   

8.
30个省级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目前已获中央批准,新一轮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正有序推进。这轮改革,中央为地方因地制宜改革预留了广阔的探索空间。对地方政府机构设置的具体形式、名称、排序等,中央不统一要求上下对口。有关专家认为,这是历次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中,给地方自主权最大的一次。从公布的改革方案看,每个省份都在积极探索建立符合本地特色  相似文献   

9.
美国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是政治制度变迁的过程,也是不断适应现代化、信息化、民主化、市场化所带来的挑战的过程。通过考察美国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进程,分析利弊得失,学习和借鉴其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历史经验,对于推进我国政府机构改革有积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有关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改革的新闻不时见诸报端。一些地方对新任命公务员实行财产申报制度;一些地方对处级以下领导干部实行财产申报制度;还有一些地方对司法机关工作人员实行财产申报制度。改革措施林林总总,但大多停留在党纪法规层面上,没有形成具有圈家强制力的法律规范。  相似文献   

11.
地方政府治道变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毛寿龙 《决策》2006,(1):29
回顾2005年,我们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过去,地方政府的改革,尤其是机构改革,基本上都是在中央的推动下被动进行的.但2005年的地方政府改革,尤其是决策创新试验,却是在中央政府允许、支持下地方大胆创新的结果.从"十大地方公共决策实验"评选结果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2005年是地方政府决策创新年.  相似文献   

12.
《领导决策信息》2013,(44):20-20
如果说中央政府改革是上篇,地方政府改革就是下篇,需要整体构思、通盘考虑、上下贯通,把政府改革的整篇文章做好。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是党和国家改革开放事业大局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张丹 《经营管理者》2013,(29):102-102
地方大部门制改革是响应中央的号召而采取的转变地方政府职能,整合政府部门的一系列行动。虽然地方大部门体制是依据我国法律法规和相关报告的规定来设置的,但是在设置和整合的过程中依旧存在不少问题。本文重点研究深入推进地方大部门制改革的对策与建议,意义在于使地方大部门制改革能够跟上中央的步伐,中央与地方能够协调一致,完善我国政府组织体制。  相似文献   

14.
潘墨涛 《决策》2014,(12):42-44
<正>市场局模式改革仅仅是国务院提出的推进食品药品监管体系建设改革的一种探索,其"三合一"、"四合一"乃至"五合一"模式是否合理、是否适用于各地方政府,仍需要时间的检验。2013年4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地方改革完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的指导意见》,为配合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改革,指示各地予以充分重视,根据不同情况加快推进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改革。一年多来,一些省份相继出台了市县层面的食药监管  相似文献   

15.
新视野     
我国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正式启动中央政府机构改革目前已基本完成,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近日下发了有关地方行政机构改革的文件,正式启动中国地方政府机构改革。这一轮地方机构改革将分两步走:首先在今年年内完成省级行政机构改革,明年初接着再把改革扩展到乡镇一级。计划在今年内完成的省级行政机构改革,目标是配合中央政府的机构改革作出相应的调整,如设立省一级的银监会、国资委,撤销省一级的经贸委等,以使机构设置与国务院相关部委基本对应。由于重点是职能转变,因此各地省级政府不会大规模裁减公务员。省级以下政府机构改革将于…  相似文献   

16.
地方政府改革的视角大部分是从公共管理专业相关理论来分析。社会资本,20世纪90年代以后逐渐形成的、许多学科关注的热门概念,是地方政府改革所不可或缺的重要理论基础。本文试图从社会资本理论的角度来分析地方政府改革的相关问题,以期能给地方政府改革提供一个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刘承峰 《领导科学》2001,(10):20-20
当前,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即将全面铺开,如何有效、平稳、快速地推进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是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当前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难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方政府进行了……  相似文献   

18.
<正>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之后,从中央到地方,落实各项改革任务的领导小组及相关组织纷纷成立并运转。在顶层设计与力量就位的背景下,各部委、各地方以何种方式推进改革备受关注。特别是如何通过制度设计和改革铲除腐败,同时不给未来留下腐败空间,成为各方关注的重点。以廉洁方式推进改革,首先需要实现抓改革与反腐败的同步性。改革开放初期,我  相似文献   

19.
现在的改革已经进入一个难以确定性质、无法有效把握、更难有序推进、难以预料后果的阶段。这就是人们熟知的改革进入深层次之后的总体处境。这时的改革,不是处在一种抽象号召的状态,就是处在一种对地方或部门推进的改革不敢明确支持、只能怀疑相待甚至先行抑制的情形之中。更为关键的是,源自地方与部门的改革,是不是真正具有发挥公共效能、改革地方公众福利的效应,已经成为一个难以断定的问题。毫无疑问,中国的改革开放,在价值导向上应该是人民主权。因此,还政于民与还权于民,乃是所有改革都必须坚  相似文献   

20.
我国在1994年进行大规模的税制改革时,为了减轻地方财政负担的压力,把出口退税由中央财政负担。2004年,中央在出口欠退税越来越多、出口退税机制难以有效运作的情况下,再一次改革并全面推行出口退税新机制,由中央全部负担改为基数内部分由中央负担;超基数部分由中央与地方共同分担,其中中央负担75%,地方负担25%。经过1年的实践,由于地方财政普遍难以负担,2005年,这一分担比例被调整为中央负担92.5%,地方负担7.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