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一部富有地方特色的新志书——《广陵区志》,历时四载,即将由中华书局出版,与读者见面。广陵区即古城扬州。扬州,地处江淮要冲,素有“淮左名都”之誉。扬州,我国首批公布的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国内外人士向往的旅游胜地。《广陵区志》正是记载古城扬州自然与社会、  相似文献   

2.
法进作为鉴真的弟子,跟随鉴真多次东渡,被誉为在日宣扬戒律的第二人。其为申州义阳人,于申州大云寺出家,后师从鉴真受具足戒。扬州经济繁荣,交通便利,佛教氛围浓厚,寺院较为兴盛,更重要的是鉴真在扬州的弘法活动声震江淮一带,这些因素促使法进赴扬州师从鉴真受戒。  相似文献   

3.
北宋庐州教授之职始设于元祐元年十月。周邦彦何时出任该职、出任的原因、在任之久暂、离任后行踪等,因史料所载不详,诸家推考存在明显分歧。实际上,周邦彦非北宋首任庐州教授,而应该是在首任庐州教授任满之后才得以继任该职,时间约在元祐四年秋;其出任庐州教授系循资所得,非因党争贬黜;其任庐州教授未满三年,而是中途离任,离任原因可能与新旧党争有关,也可能与当地行政长官相刁难有关;其离任庐州教授后,很可能即西去荆襄。  相似文献   

4.
历史上的扬州枕舟楫之利,缘水而兴;同样也因为长江天堑的阻隔,因水而衰。千年古运河孕育了扬州文明,万里长江见证了扬州的繁荣。自春秋吴王开挖邗沟,沟通江淮,特别是隋炀帝开凿京杭大运河,沟通南北水运大动脉後,长江与京杭大运河在扬州交汇,扬州以其无可比拟的区位优势,成为我国水陆交通的重要枢纽、承南启北的重要“门户”,铸就了扬州历史上两汉、隋唐以及康乾年间的三次辉煌。然而,随着京浦铁路等现代交通的兴起,被长江天堑阻隔的扬州却逐步被“边缘化”了。孙中山先生在其《建国方略》中曾高瞻远瞩地提出在扬州与镇江之间建一座大桥的构…  相似文献   

5.
扬州作为江淮文化重要的发祥地和辐射地,在中国地域文化的分布中地位重要。在文化集大成的宋代,扬州的城市文脉在宋人引用前朝唐人的诗歌典故中,在延续前朝城市文化的同时,也形成了具有本朝特色的城市文化,并进一步向前发展。南朝梁时的"何逊在扬州"、晚唐杜牧的"珠帘十里"、北宋欧阳修的"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这三个共存在宋人笔下的扬州典故形成和改变了扬州的城市印象,同时也反映出宋人复杂的心理:一方面表达出对唐人文化和唐时城市繁华的景仰与追慕,另一方面也呈现出意欲包揽古今,甚至超越前朝古人的壮志与情怀。  相似文献   

6.
扬州地处江苏中部,长江下游北岸,江淮平源南端;东与泰州交界,西与安徽天长接壤,南临长江,北与淮安毗邻;纵贯南北的京杭大运河与万里长江在此交汇,历来是水陆交通枢纽、南北漕运的咽喉.  相似文献   

7.
“扬州学派”产生于清代乾嘉之际,属于乾嘉考据学派的一个分支,在清代学术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它的形成和发展与当时一代学风关系极为密切。因为清代的朴学在清代学术史上是有其独特地位的,“所谓古典学派的朴学,可与先秦哲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前后辉映,各为一个时代学术思潮的代表。”这样的学术空气,给扬州学派的滋润生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然而,它之所以能在扬州这一江淮繁富的东南大都异军突起,繁荣兴盛,除了当时地理的、政治的、经济的优裕条件以及学术空气影响以外,我们认为扬州  相似文献   

8.
关于唐代转运使的治所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转运使成为固定职官以后,便有了治所。可是,治所在哪里呢?至今还是一个问题。1982年出版的《中国史稿》第四册第五章第四节说“唐朝盐铁转运使的治所设在扬州”。其实这种说法很早就有。嘉庆重修《扬州府志》卷20《赋役·漕运》说:“扬郡为江淮津要,唐都关中……皆转漕东南,设转运发运等使,驻节于此,以经理其事。”又在卷35《秩官·盐铁使、转运使、发运使》中,把从裴耀卿至柳灿等五十七人,全部作为在扬州的职官。这无疑是认为盐铁转运使统统都在扬州治事了。另外有一种说法,虽然不明确说盐铁转运使的治所在扬州,但认为“唐代盐铁使久驻扬州”“长期驻在扬州”。  相似文献   

9.
唐代扬州是大江南北水陆交通的枢纽,为商业的发展创造了极有利的条件;即在南北朝对立时期,已是经济繁荣,人物荟萃。鲍照《芜城赋》写广陵全盛之时“车挂(车彗),人驾肩,廛閈扑地,歌吹沸天。孳货盐田,铲利铜山”,虽不无夸张成分,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南朝初期扬州商业繁盛的景象。隋末大乱,扬州地区屡遭战火,受到严重破坏,归唐以后,又进入稳定发展阶段。《旧唐书》卷五十九《李袭誉传》说:“江都俗好商贾,不事农桑。”李袭誉是唐朝宗室,他任扬州大都督府长史约在贞观七、八年,足见唐初扬州经商之风很盛,标志着商业的发展。其后随着江淮水利工程的建设,农业  相似文献   

10.
元代《江淮营田提举司钱粮碑》,一九八一年八月出土于扬州旧城北城根。这方石碑规模宏大,碑额作半圆形。发现时未见碑座,仅碑身即高逾3.3米,宽1.25米。该碑两面刻字,一面碑身四缘镌缠枝花卉,碑额篆书《江淮营田提举司钱粮碑》。碑文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序言,下部为江淮营田提举司之地田财产钱粮课赋帐。现将其文摘录如下,并加标点符号,缺字较多者用省略号代,字迹模糊者加口。扬于淮左为甲郡,次曰楚,曰承,厥壤沃,厥地旷。唐末始营田  相似文献   

11.
从欧阳修描写江淮风物及优游之情的诗篇辞章、欧阳修与江淮名人的交游和历代江淮文人对欧阳修的品评三个方面,论述了一代文宗欧阳修与江淮大地及江淮文人结下的不解情缘。  相似文献   

12.
一度活跃在江东、浙西地方,被称为“苗、僚”军队的杨完者部武装,曾因其相继参预了扬州防御、嘉兴守卫、杭州收复等战役以及金华处州兵变,在元末明初的时代进程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本章旨在以时间的先、后连贯记载,从而勾勒出该支武装的历史和特征。  相似文献   

13.
南宋词人姜夔,青年时期为谋求出路,往来江淮十余年,五次寓居合肥.赤阑桥,是姜夔与合肥结下不解之缘的一个重要地名.宋光宗绍熙初年姜夔第三次寓居合肥时填写了四首词作,在<淡黄柳>词序中,姜夔提到他客居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五年后,姜夔在七绝组诗<送范仲讷往合肥>(其二)中写道:"我家曾住赤阑桥".由此对姜夔寓居赤阑桥,邂逅合肥女子,两人从相识相知到结为知音的缘由,作粗略地考证.  相似文献   

14.
杨锡绂任漕运总督长达13年,注重发挥理学治世效能是其居官行政的基本特色。他践行理学宗师道学与政术合一的思想,自律严谨,供职勤勉,关切民生疾苦。在驻节地淮安积极弘扬理学,振兴文教,对淮扬地区学术文化风尚产生显著影响。撰著《节妇传》,深入思考扶助救济之方。  相似文献   

15.
经历了“庆历新政”失败和滁州之贬的人生低谷后,扬州之于欧阳修而言,是一个新的起点。他的心灵创伤已基本疗愈,朝廷对他重新予以重用,而扬州作为大都督府州,以及淮南、江南、两浙、荆湖发运使司所在地的东南重镇,带给他前所未有的施政历练。欧阳修的扬州之政,崇尚“镇静为本”,坚持以便民为务,“日询故老”,形成“惟宽与简”的施政风格。这些施政理念渊源于儒家思想与父亲遗训的影响,在以往的仕宦历程中有所实践和积累,并结合了“庆历新政”的反思,在知扬州时期臻于成熟。  相似文献   

16.
朱自清与扬州名城文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朱自清与扬州名城文化的互动关系表现为:朱自清散文生动表现了扬州旅游文化、美食文化、风俗文化;扬州儒商文化精神的“儒雅”与“浮躁”影响朱自清人格的铸造;扬州美女文化与方言文化构成其散文特殊的审美机制,而使其散文成为“白话”美文的典范。  相似文献   

17.
扬州市旅游景区空间结构优化整合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旅游空间结构对区域旅游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应用最邻近距离指数、基尼系数、通达度指数3种分析方法,使用Mapinfo软件对扬州市3A级以上景区的空间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扬州市3A级以上景区在空间上呈集聚分布状态,均匀程度较低;景点间移动的难度较小,可进入性较高。在探讨影响扬州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前提下,提出了扬州市旅游景区空间结构优化整合的若干策略。  相似文献   

18.
全椒吴氏家族与扬州关系密切,扬州的人文环境和吴家先辈的扬州经历使得吴氏子弟尤其钟情扬州.扬州给予吴烺诸多营养,扬州生活成就了吴烺文学、学术以及思想等方面的造诣;祖辈兴家的自豪与家业衰颓的悲伤,吴烺于此皆能找到寄托.吴烺与一大批学者的扬州交游唱和等也促进了扬州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另一方面,吴烺扬州经历及文学创作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所历经的种种苦难与不幸,说明了封建家族与封建时代文人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9.
在扬州八怪画家中,有关汪士慎来扬州以前的情况,存世资料不多,汪氏生前诗集《巢林集》中语焉不详,以至在籍贯居里上有三种说法,在早年事迹上有多种推测。笔者拟从汪士慎的籍贯居里、场屋之困、亲人亡故、邗上交游四方面考察其早年旧事,以乞教于海内外方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