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与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少数民族在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我国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按国际标准划分为表演艺术、民间文学、传统手工技艺、生活生产经验、传统节日和仪式活动等五大类型,而我国文物局则根据我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划分为十大类型.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项目多、品位高、基础广、保护与传承方式独特等特点.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以岷江流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产业开发作为研究对象,对该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传的项目、分布和特征进行了分类介绍,指出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开发的意义,制定了岷江流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开发策略。这不仅可以丰富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研究的理论,也可为实现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上的参考和策略上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文化遗产划分为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全新的视角,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地域性、群众性、脆弱性等特点.在现代社会转型时期,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各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件重要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在具体保护中创造性地采取新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4.
采用最邻近点指数、核密度估计、空间自相关指数等方法分析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结构类型与空间格局。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技艺、传统戏剧、传统音乐、传统美术占主体地位,而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医药所占比例较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技艺、民俗、传统舞蹈占主体地位,而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以及传统医药所占比例较小。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区分布,不论是在数量还是在密度上,呈现为皖南地区>皖北地区>皖中地区,具体而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的特点是呈现极核式分布特征,黄山市最多,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呈现为南多北少,且形成了一核、一带、一片区的空间格局。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在地理空间上呈集聚状态,且不同类型呈多核和组团分布格局,地区差异明显,地域性强。据此,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应该采取"核心+带状+片区"分区分类模式以及"政府+企业+传承人+社区居民"利益相关者共同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5.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中,地理标志权具有群体性、地域性等特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契合度最高,是国际上争议最少、可以直接使用的知识产权类型。地理标志产品集自然优势和人文优势于一体,市场价值远远高于同类其他产品。本文以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采花毛尖制作工艺这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切入点,探讨如何将资源优势、文化优势化作市场优势,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进而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利用中得到发展和保护。  相似文献   

6.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教育体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新途径,也是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的新突破。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的期刊文献,运用Citespace和中国知网计量工具,梳理了我国近二十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研究脉络。研究内容主要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教育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传承方式与现代教育制度的嫁接、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与教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师资队伍建设与教育文化场域营造等。研究呈现内容丰富、视角多元、以质性研究方法为主等特点。研究认为,未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研究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与教学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师资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法律和制度、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生具身认知等内容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学术、政治、日常生活中以"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话语表达为主,保护实践中也主要倡导以传承人为本位的行动逻辑。保护人与传承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能忽略对保护人的讨论。本文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与传承人进行了区别,界定了保护人的含义、类型,并对不同类型保护人的行为逻辑进行了探讨,以期丰富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内容。  相似文献   

8.
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各国政府为主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持续已近十年了,在学者的广泛参与下,它已从政治层面转向了学术层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实践、传统学科的发展革新和学者的安身立命等需求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学科化,即依据传统学科体系的视阈分层、对象分化和条件分用的规律和原则,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类型为学科骨架和形象,以代际传承的精神文化现象为研究对象,建立独立、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9.
民族传统体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方式和重要组成部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成过程中,民族传统体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与发展是对文化多样性的继承与发扬.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传承特征进行分析和对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族传统体育进行界定,进而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能够将民族传统体育发扬光大,将传统...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学科化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各国政府为主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持续已近十年了,在学者的广泛参与下,它已从政治层面转向了学术层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实践、传统学科的发展革新和学者的安身立命等需求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学科化,即依据传统学科体系的视阈分层、对象分化和条件分用的规律和原则,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类型为学科骨架和形象,以代际传承的精神文化现象为研究对象,建立独立、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系统庞大,大部分"非遗"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文化传承是以方言为载体,主要集中在民间文学、民间戏剧、曲艺、民歌等方面。以辽西方言为载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共有15项,对这些项目的保护现状进行分析,通过现状揭示目前保护工作存在一些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一些有利于"非遗"传承和保护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人类学透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化功能的多层次性及文化的政治性决定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人为保护的必要性 ,文化变迁的常态性使动态保护成为应有之义 ,信仰的社会功能则决定了民间信仰类文化遗产的历史地位和保护价值。在实践层面上 ,文化的整体性使生态性保护成为必然 ,且应兼顾小生态与大生态的保护。我国现有的保护举措缺乏大众参与 ,需要从理解与认同主客位观点差异的基础上 ,汲取“草根智慧”与“地方性知识”,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社区的文化自觉 ,进行参与式保护。同时 ,应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第三方评定、设立濒危名录、改变保护拨款与认定级别严格挂钩等做法 ,防止“文化筛选”与“文化阶层化”,以保护我国文化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高速现代化的背景下,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存续面临着多重困境,谋求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成为备受社会和学界密切关注的问题。作为贵州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承载着乡音、乡土、乡情的传统戏曲形式,黔剧在二百多年的发展中曾数次遭遇生存危机,但是,黔剧从业者在面对危机时采取了积极适应变化了的文化生态环境的自我更新中,于困境里重获新生。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活态传承的典型案例,深刻地揭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对急剧变迁的社会时,应该以积极主动的自我调适和自我革新,才能获得持续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动力的深层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化进程迅速的中国社会,遗产无论从文化、政治亦或经济方面讨论都具有重要性。在对文化遗产的众多研究中,关注点多集中在应用层面,特别是对遗产的保护和开发这一悖论的探讨,而对遗产的来源和特征等基本属性的研究相对较少。文章从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分类、特征等基本属性来看两者的相通性和差异性,通过回顾从提出"物质文化遗产"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这一历史转变,重新审视当代的遗产运动。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对民族文化村寨概念进行界定的同时,对民族文化村寨现有的保护模式进行了归纳总结,并指出其不足。以地扪生态博物馆为案例介绍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层面的工作与经验,在肯定其成就的基础上,着重指出学者的调查研究和民间力量对中国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最后,作者申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根本动力和有效实现仍要落实到文化主体,即当地人的身上。  相似文献   

16.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分析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的基础上,肯定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取得的一些成绩,详细剖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非物质遗产被不正当商品化、非物质文化载体被忽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管理欠缺、传承出现断脉、民众意识薄弱、保护教育匮乏等,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要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态、保护物质载体、健全保护信息系统、保护传承人及文化空间、提高民众保护意识、开展保护教育及进行旅游开发等一些策略,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7.
北京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铸就其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北京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衰退、失传的困境,根本问题在于这些无形文化遗产所赖以生存、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发生改变或遭到破坏。因此,认识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运用文化生态的理念分析其保护面临的问题,提出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村),同时处理好遗产保护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与保持特色的关系等,以推进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8.
全球化与现代化的加速推进破坏了适应人类自身生存的文化生态,其结果必将导致人类文化多样性的消失,造成人类文化危机。文化生态理论对解决人类文化危机特别是对当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方法论指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必须坚持整体性、本真性原则,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生存的环境一起保护,这样才能保持文化生态平衡,实现文化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梳理出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念后,我国政府积极回应,蒙古族的那达慕作为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第一批国家级保护名录。草原那达慕体现了蒙古族的凝聚力和民族认同,体现了和谐的文化精神和生生不息的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20.
清江流域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理清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能使清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能促进清江流域民族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