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通过对西南联大教育思想的简要总结,对西南联大鲜明的办学特色和办学思想有了较深刻的了解,从而揭示出西南联大教育思想对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有其自身的逻辑前提和思想基础,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是其两条哲学思想轨迹,人文管理由于溶合了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种管理理念而成为现代管理科学发展的趋向。以人为目的的管理思想是现代人文管理的核心。  相似文献   

3.
一 较为宽泛的人文主义是一种源远流长、卓有影响的社会文化思潮.在西方,人们普遍注意到,类似于人文主义原生态的"以人为中心"的思想,是"古希腊思想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1];在中国,人们也不约而同地从<周易·彖传>中的"文明以止,人文也"以及"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经典论述中确认人文主义思想元素的古悠与深邃,以至于在西方人看来"中国传统文化是人文主义的".[2]在长期的迁延和交异中,特别是经过西方的文艺复兴和中国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人文主义黏附上了几乎所有时代的正面价值,成为种类繁多、内涵驳杂而歧异的社会文化思潮.  相似文献   

4.
精神人文主义以仁为核心,在对传统的儒家人文主义进行创造性转化的基础上强调了"地"的维度,从而为回应当代的生态环保问题和关爱地球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资源。同时,精神人文主义也继承了儒家知行合一的精神传统,在践履生态环保和关爱地球的实践中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阐述了精神人文主义对儒家生态思想的创新性发展和全球性实践。  相似文献   

5.
王建宝 《船山学刊》2017,(3):104-112
精神人文主义以仁为核心,在对传统的儒家人文主义进行创造性转化的基础上强调了"地"的维度,从而为回应当代的生态环保问题和关爱地球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资源。同时,精神人文主义也继承了儒家知行合一的精神传统,在践履生态环保和关爱地球的实践中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阐述了精神人文主义对儒家生态思想的创新性发展和全球性实践。  相似文献   

6.
赵建军 《河北学刊》2012,32(2):49-55
钱穆对人文主义有系统的学术观建构,并以其生命实践印证着自己对人文主义的独特理解。在钱穆的人文主义思想构成中,"存"与"续"的意识由传统文化层面的信仰、伦理和知性自觉,辩证地贯穿于日常的生命实践活动之中。这使得钱穆的人文主义显示出迥异于西方人文主义的品格:它不是以发掘个人感性、理性的价值驱力及公共性文明机制为其思想原创的基点,而是力求使个体与社会在纳入一种文化的统绪中,实现文明的价值增殖和外延扩张。钱穆的人文主义是超越学术个性的历史主义与超越历史境遇的生命哲学的统一,是博大淳厚的民族精神与个体生命实践的统一。这种人文主义在内涵上具有较鲜明的儒学人文主义特质,但在内在机理上,它超越了传统儒学的经世致用观念,而呈现为面对另外空间视域而求取文化"存续"的人文主义。  相似文献   

7.
闻一多曾自豪地说,我"干了一辈子教育工作".确实,在他47年的生命历程中,有42年是在学校度过的;其中,教育生涯则占了21年(在西南联大任教长达八年).闻一多是诗人、学者、战士,但一直是以学校为阵地进行创作、科研和斗争的.他"为国育才执鞭教坛垂二十五年留有不可泯灭功绩",被誉为"青年的导师"、"刻苦的园丁". 作为教育家,闻一多并没有留下什么教育理论专著.但从他长期的教学实践和有关言论中,我们可以窥见其教育思想的大致轮廓及其丰富内容.闻一多的教育思想,同他的诗歌、学术成果和美学思想一样,有着鲜明的独特个性,是我们今天在建设  相似文献   

8.
执校西南联大的梅贻琦、蒋梦麟、张伯苓是否具有通识教育的理念与认同(尤其是张伯苓是否赞成通识教育),是西南联大史研究中的一个命题。西南联大能够实施通识教育,深层次上的主要原因是居于西南联大最高领导层的"三常委"有着通识教育理念的认同。这种认同,集中体现在:"发展个性,完善人格;健强体魄,担当重任;文理兼融,博通为先;团体协作,消除涣散;陶冶情操,提高素养"五个方面。它表明西南联大要培养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品行高尚、判断独立、身体素质良好、情趣丰富高雅、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全面发展的人。西南联大人才培养的成就及其学子的成长体悟,充分说明通识教育是高质人才辈出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儒学是以"仁礼合一"为基本架构的思想学说。儒学由"仁"而"礼"是从自我人格修养向家庭、社会、国家、自然乃至宇宙天道扩展的过程,这种逐层展开,强化了人的道德自主和社会承担意识,奠定了儒家道德人文主义的思想基调。儒家"仁礼合一"的人文传统正是以人格修养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家国情怀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当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依托的重要文化资源。只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实现儒家传统人文精神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儒学势必会在当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中发挥巨大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辜鸿铭是一个思想文化背景十分复杂的历史人物.尽管他有些怪异并基本上处于守旧的思想观念.却始终以时代关怀为立足点,以强烈的现实精神显示自己的价值立场,因而与新人文主义颇多相通之处.当我们从新人文主义的理论框架审视辜鸿铭特别是他独立特行的"尊王"理念时,会清晰地感受到这个文化批评者所具有的鲜明的新人文主义思想背景.  相似文献   

11.
中国画是体现中国传统精神的重要艺术形式,也是美术类院系的重要课程,而当下过于强调技法传授,造成了中国画教学的观念滞后。分析了造成当前高校中国画教学尴尬局面的原因,比较了传统中国画教育与现代中国画教育的教学模式。提出了人文价值和人文内涵的投入与培养;有计划地理顺管理制度;树立学生正确的艺术价值观、责任感;建立传承与革新的合理教学体系;明确中国画创作与教学的学术重要性;营造良好的艺术教育氛围等解决当前高校中国画教学尴尬局面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构建和谐文化的前提在于厘清和谐文化的本质内涵,尤其是其精神特质。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及文化自身发展的规律,和谐文化的精神特质应该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和谐文化构建应遵循中西互补原则和批判继承原则,通过政府激励媒体导向,加强教育引导,强化实践环节等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13.
高校德育实效性欠佳是近年来一直困扰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难题。高校德育面临的困境固然有多种具体的因素,但最深层次的原因乃是高校人文教育的缺位。人文教育是高校德育普适性的基础,否则德育就易变成短期的政治功利行为;高校德育本身蕴含价值理性,肩负培育人文精神的责任。人文教育的回归才是改进高校德育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4.
牛竞凡 《云梦学刊》2011,32(4):106-109
大学语文是人文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个基础教育环节。语文教学在高等教育中常被忽视,其教材内容、教学过程和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大学语文教学的观念、内容与形式均有改革的必要。  相似文献   

15.
盛蕾 《学术探索》2013,(6):141-143
人文精神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沉淀和提炼的精神文化的思想精髓,也是我国教育建设的指导理念。在人类社会步入信息时代的今天,以电影为媒介传播知识信息,弘扬人文理念已成为提高国民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近几年,中国电影呈现蓬勃发展的繁荣景象,体育电影以其别具风格的艺术题材日渐展露出自身的社会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与认可。如何在体育电影中渗透人文精神,弘扬人文精神,传播人文精神,是当前体育电影发展与改革过程中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6.
高等中医药人才培养必须坚持医学科学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的统一,实现医学人才医学技术与人文关怀的协调发展。中医人文教育既是医学模式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增进医患互信、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需要。中医人文教育必须以培养高等中医人才为核心,遵循中医人才成长规律,体现人文教育与政治教育、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文化传承与借鉴创新的高度统一,全面提升中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7.
以大学语文课程为依托,深刻指出人文素质教育对学生培养的重要性,客观分析学生人文素质现状,系统提出继续深化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8.
人文教育与大学人才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新认识人文文化和人文教育 ,提升它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 ,并努力促成它与科学教育的融合 ,是新世纪全球性的教育话题。这个既古老又年轻的教育理念 ,是大学教育改革和提高人才质量的必然要求 ,也是现代大学的追求。在人文教育与人才培养过程中 ,在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交融过程中 ,文学艺术教育具有特殊的意义 ,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今开放的、多元化的文化环境当中,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深厚哲理,对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育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充分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培养大学生最终成为有独立、成熟、健全人格的现代公民,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今天的大学生,应该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寻觅人生智慧,提高人文素养;不断加强修身,完善自我人格,升华人生价值.  相似文献   

20.
赵全宇 《学术探索》2013,(9):136-14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是历史的进步,也是伦理道德的进步。人本德育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底蕴、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为理论基础,契合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新的德育模式的诉求,即在德育目标的设定上向公民道德转向,道德价值的衡量上向多元一体的集体主义道德转换,道德社会化途径上向交互隐性转轨,这为人本德育的生成奠定了社会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