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2.
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曾经引发了一场关于“温州模式”和“苏南模式”的争论。这场争论最终的焦点上升到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还是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高度。经过两种模式的比较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最终确定,到世纪 90 年代末,这两种模式之争,以“温州模式”优越于“苏南模式”而终结。二十几年过去了,实践表明,传统的“苏南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而“温州模式”却相对的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被誉为中国犹太人的温州人也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赢得了一席之地,并在国内外影响颇大,形成了独到的经营理念。尽管如此,问题并没有结束,最近与“温州模式”相辅相成的温州城镇化道路,又引发了新一轮的争议。为了把这个问题的研究进一步引向深入,我们特地邀请温州大学经济学院的几位专家撰写一组文章,以进行学术交流和探索。 相似文献
3.
4.
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曾经引发了一场关于“温州模式”和“苏南模式”的争论。这场争论最终的焦点上升到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还是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高度。经过两种模式的比较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最终确定,到世纪 90 年代末,这两种模式之争,以“温州模式”优越于“苏南模式”而终结。二十几年过去了,实践表明,传统的“苏南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而“温州模式”却相对的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被誉为中国犹太人的温州人也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赢得了一席之地,并在国内外影响颇大,形成了独到的经营理念。尽管如此,问题并没有结束,最近与“温州模式”相辅相成的温州城镇化道路,又引发了新一轮的争议。为了把这个问题的研究进一步引向深入,我们特地邀请温州大学经济学院的几位专家撰写一组文章,以进行学术交流和探索。 相似文献
5.
《社会》1986,(2)
全国政协副主席、北京大学社会学所教授费孝通和全国政协副秘书长罗涵先生于1986年2月20日至3月10日率全国政协考察组一行八人,在浙江省温州市考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3月8日,费孝通教授在浙江省人大会堂向一千余名听众作了题为“小商品,大市场”的考察报告。他说在三中全会“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政策下,温州人民走出了一条以商致富的不同于苏南的新路子。他以令人信服的事实详尽地分析了温州经济发展的特点、历史传统和现实条件。费孝通认为,农村商品生产的发展和商品流通渠道的不畅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继续前进的主要矛盾,在这种情况下,温州依靠十万购销员与十大专业市场所组成的民间商品流通网络具有重要意义,它表明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与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流通环节上联系起来。国营和供销社的流通体制改革应尽快行动起来,从温州农村开拓的大市场中找到自己改革的方向,真正发挥促进生产、指导消费的服务职能。 相似文献
6.
朱自清散文的思想艺术成就和历史地位,早有定评.近年来,散见报刊的评介文章,虽然意在称扬朱先生散文的美,却似乎有点不得要领。他的散文虽被誉为现代“白话美术文的模范”,却不是专供闲人雅士把玩的“小摆设”,不属于“轻软纤小”的那一路。它不但是先生思想、人格和审美追求的生动体现,而且是我国古典的、现代的雅文化和俗文化会通、融合的产物。这使它具有丰盈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神韵,舍此谈论朱先生散文的美,可就应了“雅的俗得紧”的这句老话。下面仅从朱自清的人生追求、美学理想和艺术实践三个方面,略陈管见。“颂其诗,读… 相似文献
7.
自"温州模式"问世以来,引起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与研究,但是大多数学者都是从经济的角度出发来研究"温州模式",本文试图从另一个角度即温州政治文化出发,结合温州的实际情况来解读温州模式. 相似文献
8.
9.
2011年中小企业陷入新的困境,其实也可以算作2008年政策"下猛药"的后遗症,大多数温州人还在期盼再一次的"国家救援"。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春风,焕发了温州广大农民积极开拓创新的精神,短短几年,他们在发展商品经济、治穷致富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1985年,全市农民人均收入由1978年的56元增加到417元,增长近7.5倍。然综观之,“温州模式”的主要范围仅局限于北起乐清柳市、南至苍南金乡的沿海、中部平原地区。诸如文成、泰顺、永嘉(属浙江省三大 相似文献
11.
12.
15.
温州股份合作制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温州股份合作制发展研究马津龙80年代发祥于温州等地的农村股份合作企业,90年代以来已经在全国各地较为普遍地出现。在温州.股份合作经济已经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主体。至1992年.全市已有股份合作企业24153家,其中工业企业17800来家,工业总产值88... 相似文献
16.
罗常培先生在他三十多年的学术生涯中,为开拓我国现代语言学发挥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他在汉语音韵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汉语方言学、社会语言学、实验语音学等多个学术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我国语言学事业的发展,语言学人才队伍的壮大,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13,(0)
<正>今年6月15日,南开大学举办纪念雷海宗先生诞辰110周年大会,我在会上得知何炳棣先生已于当月病逝,内心极觉沉痛。何先生早年与先父郑天挺先生同在西南联大历史系任教,他属于出身清华且有才气之年轻教师。1943年,他报考清华留美考试(七月出题,十二月发榜),由郑先生负责明清史之试题,试题为:清世宗严明英睿,深求治道,其于国计民生吏治治边设施若何,试分述之,并述其影响。何先生于此题及摊丁入亩等试题答卷中颇多创见~①,得到先父之称赞。当时,何先生与丁则良、王逊等诸清华少壮成立十一学会,共同探讨学术问题,几乎每周都有学术活动。他们曾屡请郑先生去该会报告,郑先生苦于无合适题目,未能前往。正好1944年暑假,他与罗常培教授等联大师生去大理考察一月有余,乃于是年9月18日, 相似文献
18.
19.
20.
二十年代在中国文坛的画廊里,出现了一幅父亲的背影。他不顾身衰体胖手头拮据,抱着桔子,步履蹒跚,横过铁路,艰难而又努力地爬上高高的月台,把挚爱送给孩子。这篇弹掉不少读者眼泪的佳作,便是来自清的散文《背影》。“由于这篇短文被选为中学国文教材,在中学生心目中,‘朱自清’三个字已经和《背影》成为不可分的一体。”“《背影》一书,出版于民国十七年,二十年来,一直是一般青年人所最爱读的作品”。(李广田《最完整的人格》《观察》第二卷第五期)。朱自清写过时代性强的散文,如《执政府大屠杀记》《哀韦杰三君》《白种人——上帝的骄子》《生命的价格——七毛钱》《这一天》《新中国在望中》等等,但仍以描写日常生活与自然风光的《背影》《荷塘月色》这类作品脍炙人口而流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