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念的冲突及其调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光章 《学术探索》2003,(10):56-58
社会转型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突出特征。社会转型带来了社会价值观念的巨大转变,造成了激烈的价值矛盾与价值冲突。在社会转型时期培育人文精神是调适价值观念冲突的有效武器。  相似文献   

2.
社会转型对中国女性价值观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当代中国社会的转型 ,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女性作为社会主体的一部分 ,其价值观念也随着社会转型与发展而发生变化 :社会转型导致个人重新定位和社会资源重新配置 ,使当代中国女性自我意识凸显 ;社会转型导致外来异质文化的输入 ,多种文化交互并存 ,使当代中国女性价值取向从一元到多元 ,从封闭到开放 ;社会转型时期的市场经济和社会竞争唤醒并增强了中国女性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3.
于东 《兰州学刊》2006,4(10):168-172
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新问题和新矛盾不断出现,其中一个较突出的方面,就是在公民与国家的关系中出现了许多不和谐的因素,这既给我们带来了挑战,也给我们带来了机遇。我们应抓住这个机遇,立足于我国当前工业化的生产力,立足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立足于由这生产力和经济基础所带来的人们思想上的相应变化,继承和发扬我国“重民”、“爱国”等优秀文化传统,吸收国外法治文化的精华,不断地改革公民与国家关系中同现代社会发展方向相悖的不和谐因素,不断地在当代中国人的心目中树立起权利与义务关系明确且和谐的现代公民与国家意识,不断地致力于公民与国家和谐关系的构建,从而不断地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4.
“秩序情结”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一种深层的心理状态。如果说中国传统社会的社会秩序是以伦理道德特别是家庭伦理道德为基础,现代社会的社会秩序的建立与维系则是以法治为基础。当代中国并不是一个传统社会,而是一个从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急剧变迁的转型社会。“秩序情结”对我国的社会转型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我们要使“道德秩序情结”和“法律秩序情结”良性互动,使其促进社会转型的平稳进行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避免其对社会转型速度的阻滞和引起社会动荡。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的价值问题是发生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的问题,因而以社会转型的概念框架加以分析是合理的。但是,中国作为有着悠久而博大的文化传统的文明体的转型,有自身特殊的问题和方式,这种特殊性既植根于其社会历史传统及其矛盾中,又只能在现代世界的交往关系中获得理解并生发出普遍意义。中国现代的价值问题特别是国人的心灵和精神问题,不是狭义的道德问题,而是原来的社会关系体系及其秩序——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各方面——的解体在人们思想和行为上的投射和表现。因而,当代中国大陆价值的重建,也只能诉诸以经济政治制度为关键所在的整个社会的现代化建设和文明秩序的建构。  相似文献   

6.
】发端于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农村改革,客观上开启了中国大转型的时代之门。在金融危机加深、改革难度加大、社会分化加快的今天,我们反思安徽农村改革,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这段历史,而且更加有助于我们看清现实和把握未来。起源于安徽的农村改革推动了当代中国历史的进步,增强了国力,是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背景下,中国内生发展和我们成功振御各种风险的基础;认识其政治经济起源,不仅将为我们从事的社会文化建设和各种危机应对提供历史依据,也将为我们解决当下社会矛盾和理清改革开放的一些认识思路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正值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历史更年期。我们在探索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时,不能不思考当代中国文化的建构怎样才能在促进文化多元繁荣的前提下臻于文化的整合。  相似文献   

8.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了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封闭型社会向开放型社会的转型。本文立足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这一宏观背景,探讨了中国政治发展的动力和方向、基本目标、治国方略以及权力产生方式和运行机制的法律化、制度化。认为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政治发展,伴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经济发展,逐步确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和法理型权威,使当代中国社会的政治生活呈现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政治发展前景光明。  相似文献   

9.
社会转型期文化失范是指在社会转型期间社会处于一种主导性文化价值的缺失及文化秩序的混乱无序状态。以马克思评价历史现象的道德尺度和历史尺度相统一的原则为评价标准,期望能进一步提高关于社会转型问题的研究深度,从理论上回答当代中国人思想中存在的困惑和矛盾,为有关方面着手解决文化失范所造成的各种负面效应,推动社会顺利实现转型和文化和谐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与环境问题——一个初步的分析框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发展了环境社会学的理论视角 ,认为当代中国环境状况的日趋恶化是与中国特定的社会转型过程密切相关的。作者概略地分析了中国社会转型影响环境状况的主要方面与具体机制 ,指出以工业化、城市化和区域分化为主要特征的社会结构转型 ,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放权让利改革和控制体系变化为主要特征的体制转轨 ,以道德滑坡、消费主义兴起、行为短期化和社会流动加速为主要特征的价值观念变化 ,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加剧了中国环境状况的恶化 ,导致当代中国环境问题具有特定的社会特征。  相似文献   

11.
构建社会普遍服务体系 完成现代化多元复合转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代中国正在迈向现代社会,进入一个以多元复合社会转型为特征的战略机遇期。中国社会转型所呈现出的多元复合特征更加剧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复杂性。正确认识社会转型的特征是政府制定正确政策的前提,只有加快构建社会普遍服务体系,才能避免陷入挫折与断裂的现代化陷阱,顺利完成中国现代化的多元复合转型。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传统的政治管理方式越来越难以适应要求,由此形成了传统政治管理方式与现代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使得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政治管理方式的变革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在当代中国政治管理方式的变革中,政治管理方式要从传统政治管理方式向现代政治管理方式转变,政治管理手段要从以行政和思想教化手段为主向以行政、经济、法律和思想教化并重转变,政治管理的主体要由以执政党和政府为主向以执政党、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并重转变.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必然包含着对法治的实践诉求,必然要求法律制度进行相应的变革。但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法律制度的变革同时也导致了诸多困惑和问题。对此,我们应健全相关制度,推进法律制度变革,以促进当代中国社会的顺利转型。  相似文献   

14.
张富良 《重庆社会科学》2007,(5):105-109,12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进入了剧烈的转型期。由于社会转型、经济转轨,各种体制不配套,导致农村干群矛盾的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特点。尽管农村干群矛盾出现了这些新的变化,但是,它仍然属于人民内部矛盾的范畴。只有科学地分析和定性新时期的农村干群矛盾,才能妥善地化解农村干群矛盾,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社会发展的本质是人的发展,人文精神是发展中人的价值之类意识。现代发展是工业社会、市场经济和私有观念的矛盾运动。我们应正视这个现代化的矛盾运动,由此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而所谓“当代人文精神”则是在这现代发展的矛盾运动中逐步形成的社会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6.
研究社会转型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视角进行:一是哲学学科层次的社会形态理论视角,二是社会学学科层次的社会现代化理论视角。同样,研究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也可以从这两个不同的视角进行。通过这两个基本视角来比照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具体实践,我们可以发现,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实质上是社会主义模式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双重转型。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对现代社会转型的分析,既沿着社会历史结构→人和社会关系的路径对其进行了结构性的分析,又从人→社会历史结构→人的路径对其进行了主体性的分析,并且将这两种分析统一起来,使现代社会转型在科学界定的基础上获得了符合人性与人类本质的诠释。从马克思对现代社会转型的分析框架出发,当代中国社会现代转型的基本内涵和根本任务是:在同一时空里,既要实现结构意义上的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双重转型;又要实现社会主体形态意义上的“人的依赖性”—“物的依赖性”—“人的自由个性”的双重转型。  相似文献   

18.
冉昌光 《天府新论》2014,(3):157-158
正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社会矛盾有着不同的内容和表现。我国社会当前正处在快速转型过程中,经济体制转型和社会结构转型相互交织,社会矛盾问题自然会比较突出。因此,如何认识、分析和处理社会矛盾是我们必须正视和面对的一个重大的社会与政治问题;加强对当代社会矛盾问题的研究,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对推动中国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最近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龚秀勇同志《和谐社会视野中的当代社会矛盾问题》一书,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为指导,揭示了当代中国社会矛盾体系的主要类  相似文献   

19.
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视角分析非政府组织的社会功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谢舜 《江汉论坛》2005,(1):14-19
社会转型内在地包含了社会要素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和社会组织系统在结构上的改善。社会组织的数量和种类的多少可以反映一个社会的组织化程度的高低和社会组织系统在结构上的优劣。因而,社会转型在组织层面上总是与社会组织的数量和种类上的增长有直接的关系。由于企业组织与政府组织所承担的社会职能总是有限度的,这两类组织不可能无限制地扩张,因而社会组织化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大地依赖于非政府组织的发展。本文试图从社会转型的视角讨论非政府组织发展的社会意义,同时从非政府组织这个切入点来讨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微观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中国自周秦时期建立封建社会以后,一直是个农业国家,以农民和地主两大社会阶级为主体的社会阶级结构没有什么变化。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开始发生变化。洋务运动,中国开始有了近代工业,有了新的工人阶级和新的资产阶级,但近代工业发展得非常缓慢,社会结构变化也非常缓慢。到1949年,中国的社会结构还是农民占总人口89.4%的农业社会。中国的社会结构,真正发生历史性的大变迁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由传统的农业农村社会向工业化、城市化的现代社会转型,特别是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极大地推动、加快了社会转型的步伐,而社会转型的加快和成功,也反过来影响、推进体制转轨的持续进行。这种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的同时进行,正是中国自改革开放28年来,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功,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原因。同时也是中国当前产生了如此众多的经济、社会问题,社会矛盾和冲突凸显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