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肖阳  范晓光  雷鸣 《社会》2014,34(1):104-119
社会纠纷始终是社会学关注的重要议题。本文在现有关于社会纠纷的研究基础上,以权力为核心概念,从地位结构观和网络结构观两种理论视角出发,试图提出“权力的强制性及传导机制” 这一理论框架,分析当前中国城市中,个体自身拥有的权力和个体社会网络中的权力对居民的纠纷卷入及其应对行为所产生的影响。CGSS2006的数据结果表明,第一,无论是个体自身的权力还是个体社会网络中的权力,都有助于居民规避社会纠纷;第二,无论是个体自身的权力还是来自其社会网络中的权力,居民占有的权力资源越多,就越可能使用正式渠道来应对纠纷。  相似文献   

2.
美国南部浸信会传教士罗孝全(I.J.Roberts),是1847年洪秀全在广州学道时的宗教老师。太平天国建都天京后,洪秀全十分怀念他,曾多次带信邀请他到天京来。罗孝全也很想和太平天国建立关系,几经曲折,他终于1860年10月13日(太平天国庚申十年八月二十九日)抵达天京,住在千王府内,受到特殊的款待。在天京期间,洪秀全曾多次以书函与罗孝全讨论宗教问题。现在收藏在罗孝全后人家中的《赐通事官领袖接天义罗孝全诏》,为洪秀全亲笔书写于黄绢上,即是其中之一。罗孝全后人将原件照片送广州博物馆,《太平天国文书汇编》据以著录发表。  相似文献   

3.
自由主义过分强调权利的个体性,主张幸福生活的个人特殊性,反对公共权力对公民美德的建构;民主主义过于重视公民个体对公共生活的话语权力与决策诉求,怀疑政治精英的公民道德状况及其审慎理性水平.这为美国宪法制定者所忧虑与不喜,他们制定的美国宪法以共和主义为政体框架,试图超越自由主义与民主主义;遏制自由主义与民主主义对个体权利和个体政治参与的过度民主要求,张扬政治精英领导责任、审慎理性的下的共和政治观.  相似文献   

4.
尼采的哲学 ,长期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 ;他竭力张扬的对欧洲哲学自古希腊以来的主流传统具有颠覆和变革意义的“权力意志”学说 ,更是学术界研究和讨论的焦点。本文以对该学说的全面深刻的梳理为切入点 ,深入探讨了尼采哲学承前启后的创造作用  相似文献   

5.
洪秀全究竟是先有反清思想再创立拜上帝教,还是先创立拜上帝教再有反清思想?这是研讨洪秀全早期思想演变和发展的重要课题,也是史学界长期讨论未能获得解决的一个问题。罗尔纲同志认为,“洪秀全的创立拜上帝教是在他决心走上革命道路之后”。有的同志认为,洪秀全走上革命道路是在创立拜上帝教之后。可见,这仍然是一个有待重新探讨的课题。我们再次阅读了关于洪秀全早期活动的史料,重新考察了这一问题,并从各家研究成果中汲取了颇多教益。现在不揣冒昧,也想谈谈自己的若干见解,求教于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6.
太平天国运动以拜上帝教作为组织民众的精神纽带,为了尊崇拜上帝教义,在运动初期,它曾在表面上对儒学有所抑制,给人们留下了太平天国反对孔孟儒学的印象。实际上,太平天国运动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始终和儒学有着不解之缘。金田起义前,洪秀全用儒家学说来论证拜上帝的合理性;金田起义后,太平军一面焚毁包括儒家在内的诸子经籍,另一方面却着手实际运用儒家思想来为自己服务;建都天京后,孔孟儒学取得了合法地位,它的地他还随着拜上帝教作用的降低而不断上升。下面试按这几个阶段进行一些粗浅的剖析。  相似文献   

7.
《求是学刊》2021,(1):158-168
立法机制改革,是二战后美国国会以提升自身立法能力的方式来制衡联邦行政权扩张的积极尝试。通过分析改革成效可知,既有的改革措施确实对提升美国国会立法能力和维护其在联邦政策制定过程中的话语权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这些措施均不同程度地陷入了围绕国会立法权行使方式展开的权力博弈,改革的实际成效始终未达到预期。如果美国国会仍试图继续其立法机制改革,则必须要找到既能有效提升立法能力,又能远离国会内部"权力游戏"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8.
私人性与公共性--公共权力的两重属性及其归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试图从私人性和公共性角度来分析公共权力的属性,并探讨公共权力的合法归宿。本文认为公共权力的私人性是公共权力的主体依赖性特征,它具有不断占有社会资源的倾向,这一倾向容易造成对他人的支配,成为控制性权力,给社会造成严重后果。本文分析了公共权力公共性的本质,并提出应该以公共性为价值目标用行动权等概念来重新解释和构建公共权力。  相似文献   

9.
范畅 《学术交流》2013,(3):5-11
传统的权力运行模式以单通道线型结构为主要特征,每一级权力点对于下一级来说都具有绝对权力。线型权力结构是与较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只要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临界值,就会成为它进一步发展的桎梏,社会的稳定性能迅速降低。因此,新形势下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切实改善权力运行机制,重心在于调整线型权力结构,建立多通道环型权力结构。这种改革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放权",不是以降低行政成本为原则的权力重新组合,而是对长期以来形成的陈旧权力运行模式的根本变革。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治体制新格局,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服饰与权力的关系为古代社会所重视,服饰往往和等级关系相联系。拜占庭帝国在权力系统的建构过程中也难免于此。拜占庭帝国第二个黄金时代的统治者——瓦西里二世的墓志铭,延续了帝国传统,体现了其权力观之下的文治武功,充分表现了帝国权力的下渗与横向扩张。此一下渗和扩张包含了服饰等日常生活用品,因而紫袍等皇家日常生活用品充满着权力正统性与合法性的诉说与张扬。  相似文献   

11.
《四书反身录》为清初著名思想家李(二曲)晚年“心解”著作。与新兴起的经学注疏方式不同,二曲实际上是以自己的心性修养为基础,以建立的工夫、本体、适用范畴框架为基本依据,对四书进行了高妙阐解,从而提升了其形上境界。  相似文献   

12.
丁忱 《唐都学刊》2006,22(6):19-21
对唐初文坛华艳的文风,历来研究者们都认为唐太宗李世民是这种文风的积极倡导者,他的文章也是华靡浮艳的。其实,唐太宗喜好美文不假,他的文学作品中也确实有风格卑弱之作,但其公文作品风格却比较质朴,与其他文学作品不太一样。从公文内容与写作特色等方面对李世民公文文风的辨析,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  相似文献   

13.
"谪仙"成为李白的社会角色既是当时所形成的"谪仙"形象与李白客观条件相契合的结果,更是李白主动投入其中并积极扮演的结果."谪仙"角色为建功立业的仕途雄心提供了合理化、使命化,长安三年和其后的二十余年李自在扮演"谪仙"角色的过程中不断寻求实现仕途雄心的机会,成为影响他命运的主要因素,也使得李白这一个体在当时和后世成为一个极具文化意义的符号.  相似文献   

14.
张连举 《唐都学刊》2001,17(4):31-32
“飘逸”是李白诗歌的主导风格,但人们常常由此以为李白的生活个性同样“飘逸”。究其实,从李白的个人经历及其诗歌创作中不难看出,李白一生更多的是壮志无从施展、理想无法实现的幽愤,甚至有时还免不了媚俗。  相似文献   

15.
《后汉书》李贤直音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波 《唐都学刊》2006,22(1):14-17
李贤所注《后汉书》中直音部分除了注音目外,还含有其他信息。将其分为同声符的单纯注音、非同声符的单纯注音、协韵、读曰、古今字和借用字、其他等6个部分进行整理和分析,依据释例探幽索微,指认注者作注的依据和意图,从语意学、训诂学角度切入,对6大类直音注音予以精准确切的学术评价,对于研究唐代的语音系统资料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王莲英 《唐都学刊》2007,23(2):81-84
李鸿藻是晚清一位重要历史人物,有人认为他是单纯的保守派,有人认为他曾与顽固派为伍。早期的李鸿藻由于受传统思想禁锢,对洋务派的很多活动进行过阻挠;甲午战败之后,晚年的李鸿藻切身体会到了敌强我弱的局势,开始改变西学观,主张采用“中体西用”的模式学习西方,实行军事改革,开始与维新人士有所接触,并用新人新法教育子女。他一生对西学有一由早期抵拒到晚年有所接纳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于锦恩 《阅江学刊》2012,4(4):113-117
黎锦熙先生在研究拼音规划的过程中,灵活处理标准音和方音的关系,客观处理利用汉字和走向拼音的关系,务实处理音节传统拼写法和现代拼写法的关系,辩证处理普及和提高的关系。黎先生不避俗浅,务求实用,热心语文普及运动的学风对当今的语言文字研究很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邹春秀 《求是学刊》2012,39(3):110-115
清人李祖陶的《元遗山文选》是其所编《金元明八大家文选》之第一家,也是第一部元好问文选.该书继承了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之编选标准特色,首次对元好问文进行了广泛的选择和点评,使后人得窥元好问文的概貌,意义重大.该书所选篇目约为元好问文的三分之一,在兼顾各种文体的同时,倾向于采录艺术水准高的作品.对所选篇目皆予以评点,条目众多,长短不一.评点内容丰富,而以论人论世、谈诗论文者为多.  相似文献   

19.
窦春蕾 《唐都学刊》2000,16(3):70-73
李贺是中国诗歌上的卓异之才,在中唐诗坛独树一帜。他生活在混战分裂的唐代中期,怀才不遇,抑郁早逝。他憎恶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和幸福。他的诗,对现实生活有一定程度的揭露和批判,但在广度和深度上又有一定的局限性。在艺术上,其诗力求新奇诡异,洋溢着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以鲜明生动的形象、巧夺天工的构思、瑰丽多姿的语言、光怪陆离的技巧使人目眩神摇,应接不暇。本文试图从其23首《马诗》入手,简析其中的寄托寓意,以见作者的苦心孤诣。  相似文献   

20.
徐艳萍  杨跃 《唐都学刊》2006,22(5):16-19
汉武帝刘彻是集政治家和军事家于一身的雄才大略的一代英主。毛泽东曾作诗句“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来喟叹汉武帝文采的不足。汉武帝是将汉王朝推向极盛的一代英主,他还是一位出手不凡的文学家。“略输文采”对他来说实在有失公允。有事实为证,汉武帝爱好音乐,爱好诗赋,赋写得颇有水平。其代表作被视为佳品,流传至今。他还招揽四方文士建立乐府,大规模收集民歌,为中国文学史作出了贡献,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美国诗人庞德崇尚他的诗赋,把他看作中国第一流的大诗人。庞德将其悼念李夫人的赋改写为诗《刘彻》。庞德的《刘彻》成为美国诗歌史上的名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