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从伊斯兰教传入临夏开始,临夏市区逐渐形成了以城墙为分界的"汉城回关"的居住格局。与其他地区相比,临夏的回族和汉族人口比例相当,同时临夏是中国回族伊斯兰教传播和发展的重镇之一。因此,从"城墙"着手分析临夏当地回族和汉族人民日常的接触和相处可以看到临夏当地回汉民族关系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本文阐述了临夏八坊回族民俗文化中的伊斯兰文化特质,并应用"生活世界即民俗学的领域"的理论来解构了八坊民俗文化,厘清了生活世界、不同层面民俗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特质之间的关系.其次,为八坊回族民俗文化中伊斯兰文化特质的建构分析了原因.  相似文献   

3.
临夏回族商业的发展历史及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临夏回族商业的发展历史及特点马占奎,丁化临夏回族自治州是一个以回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位于甘肃省中部西南,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是联系农区和牧区、汉族地区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结合部”。临夏古称河州,早在汉唐时期,这里就是“丝绸之路”的驿站...  相似文献   

4.
河南沁阳水南关,甘肃临潭西道堂,云南通海纳古乡,甘肃临夏等回族村镇在我国改革开放中,抓住机遇,从本地回族所熟悉的商业和传统手工业出发,逐渐发展壮大,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地回族经济发展的致富之路,成为回族经济发展的典型  相似文献   

5.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是个回、汉、东乡、保安、撒拉、土、藏等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其中,回、东乡、保安、撒拉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有人口87万多,占全州总人口的53%以上。陇原古城临夏市是临夏回族自治州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市区南关的八坊是临夏回族的主要聚居地之——。这里商业繁华,清真寺林立,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小麦加”或“中国的麦加”即指这里而言。从1985年起,笔者就八坊清真寺的修建历史、建筑特色及宗教活动等情况,走访了一些回族老人,进行了实地考察,并查阅了有关资料,现概述于后,错误和遗漏之处请知情者补正。  相似文献   

6.
费孝通先生于1985年和1986年先后两次前往临夏调研,将介于青藏牧区和内地农区之间的地界称为"陇西走廊",临夏正是处于走廊的中间地段和古丝绸之路的交汇点上,商业贸易的发展使临夏成为陇右商品集散地和汉藏贸易的重要枢纽区。笔者进入临夏回族自治州做调研已有多年,每次阅读费孝通先生对民族问题的见解和调研实践都能为笔者提供新的思路。本文从费孝通先生20世纪80年代的临夏行调研出发,结合笔者的调研实践,对当今的临夏回族社会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俗称中国“小麦加’的河州,即当今的临夏地区,是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所在地。回回民族居于甘肃大约始于元代之戍边屯田,历经明,清两代,形成定居区域。现有人口957 200余人(1982年)。临夏回族自治州有回族人口约485 366人,占全省回族人口总数之80%。 在临夏砖雕的艺术活动中,回族工匠的砖雕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格,构成建筑装饰艺术中别具特色的,部分。根据较多、较完整而集中表现这种独特风格的现存近代实体——临夏大拱北清真寺、东公馆(军阀马步青当年官邸)等处砖雕艺术,结合其它建筑物——居民住宅,汉、藏族庙宇观庵处之实物相比较,临夏回族砖雕工匠们的这种民族、民间工艺美术的审美心理和艺术情趣是相当明显的。本期封二、封三所刊砖雕作品即取自大拱北清真寺建筑群中的有关部分。可以看出:砖雕多用于影壁,障壁、门楼、卷门、山花、墀头和脊饰之上。从画面看,多取材于松柏、荷花、牡丹等草木花卉、几何纹样以及仙鹤、梅鹿(不在清真寺,多在宅院)等。大拱北清真寺内砖雕作品有《石榴双喜图》、《泰山日出图》和《碧波荷花图》等等。据调查这些作品多出于回族民间工艺名家周声普及其门人之手。  相似文献   

8.
马伟华 《回族研究》2015,(1):103-109
以牛街为代表的都市回族社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东部地区都市回族的现实生存状况。开斋节习俗作为回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地展现了回族的多种文化特质。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牛街为代表的都市回族社区开斋节文化发生了较大变迁。无论是节前的准备工作,还是节日当天的具体事项都在发生变化,体现了都市回族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调适。  相似文献   

9.
古稀回顾     
我出生于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1949年毕业于国立西北大学法律系,1949年3月参加工作。此后50年中曾在西北局统战部、西北民委、甘肃省民委、临夏地委、西北民族学院、甘肃省民族研究所等单位,从事民族宗教工作和伊斯兰教、回族史的研究,1994,年获得政府特殊津贴,1998年离休。现为甘肃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西北民族学院特邀教授。  相似文献   

10.
7月22日上午,两辆乳黄色的面包车,通过临夏县城雨后清新的街道,驶入州招待所院内。傍晚时分,作为自治州首府的临夏县城里,家家户户传着一个喜讯:“胡耀邦总书记来了!”招待所门前大街上,男女老幼,熙来攘往。人们头上那一顶顶回族小帽,远看象随风飘动的白莲花。生活在和首都远隔数千里的大夏河畔的各族人民,都想  相似文献   

11.
"文化适应"是民族文化生存和发展的一种"本能"和"自觉".回族在长期的中国本土化历程中进行了千年的文化适应,回族的文化适应的历史是一个文化拿来为主导的历史,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回族需要进行新的文化适应,而新时期回族文化适应主要是在互动的文化拿来与输出中完成.  相似文献   

12.
尽管族际婚已成为研究民族关系、民族过程的不可回避的话题 ,但由于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问题的敏感性使西北回族的族际婚在大多数家庭中仍不被认可 ,而族际婚的上升仍是西北回族群众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之一。回族族内婚在现实中发生了哪些变化 ,变化的原因和结果如何 ,这些问题是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文化的未来走向、民族的现代化以及民族间的相互关系和融合的趋势等重大社会问题。带着这些问题 ,我来到中国惟一的回族自治区———宁夏 ,在 3个不同规模的城市 :银川、吴忠、灵武作了 3个月的调查 ,对回族婚姻的现状进行了考察和分析 ,以引起回族群众、回族知识分子及政府相关部门对此问题的关注与重视 ,处理好现实中的矛盾 ,为回族的社会发展和民族繁荣提供更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13.
王晓霞 《回族研究》2011,(4):114-118
民国初期的回族虽然在经济及社会发展方面仍在较低层次上徘徊,但在思想与文化方面却受到近世以来涌入中国的新思潮、新文化气象以及国内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出现了回族新文化运动的热潮,回族知识分子一方面以兴学校、办报刊觉醒民众,另一方面也对回族宗教与社会习俗进行反思与改革,要求回族在应对时代变化中实现自身的社会发展。宗教观念上大力...  相似文献   

14.
近代回族文化运动主流思想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回族文化运动的价值集中体现在其主流思想上。本文从分析近代回族知识分子的思想入手去解析这场运动的主流思想 ,分别就他们对民族、国家、宗教的基本认识、对爱国与回族、伊斯兰教的关系的探讨、以及他们提出的各种救国方案作具体的述论。同时 ,将其放到整个回族历史中去考察 ,指出其主流思想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对国家、民族、宗教统一发展的追求。认为这场运动的本质是将爱国主义的思想深深地注入到回族的发展中 ,为近代以来回族爱国爱教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翻开了回族思想史的新页 ,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5.
李维汉在延安时期通过对回族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探索了我们党独立自主地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问题相结合的基本途径,为党在延安时期解决好回族问题的民族工作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6.
“禁忌”是回族风俗习惯的一种。长期以来回族对禁忌习俗的保留 ,充分体现了回族强烈的民族意识与共同的民族情感。本文从回族的饮食和社会行为两方面的禁忌探讨了其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7.
“清真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伊斯兰教中国化的产物,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本文是从狭义上提出这一概念,也就是回族“清真文化”,体现了回族文化内在特质。我们认为发现和挖掘回族“清真文化”,是全球化背景下回族文化发展所应具有的一种“自知之明”。当代回族“清真文化”的“美人之美”对于回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8.
试论回族文化的神圣性与世俗性的良性互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余葶 《回族研究》2002,(1):97-100
回族文化是站在中国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相互吸纳融合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在这一独特的文化背景下 ,建构起了自己将世俗文化与神圣信仰文化有机结合的亚文化体系 ,其神圣性与世俗性相应产生了一系列的良性互动。这种互动对诸如回族的形成 ,回族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气质的塑造 ,对回族道德建设 ,以及回族文化在与多种文化和文明融合对话的互动中所处的地位和态势 ,都产生了良好的作用和影响。探讨和研究回族文化的“二重性” ,对于更深地理解回族文化 ,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女寺是长治市回族文化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本文在田野作业的基础上,分析了女寺的现状及其在长治回族社会中所起的作用,并对其未来的发展做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20.
伊斯兰教与回族服饰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斯兰教是回族文化的源头与核心。伊斯兰教对回族服饰文化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其影响的途径和方式有多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伊斯兰教仍不失为回族传统服饰文化传承发展的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