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在《墨经》研究中存在一个误区,就是把语言分析诠释为逻辑规则或逻辑推理,这是语言学与逻辑学的混淆。本文旨在通过研究《墨经》的语言分析及其与逻辑学的关系,澄清这种混淆。  相似文献   

2.
《墨经》中研究的推类,是根据两个对象在本质上相同,从一个对象具有某种属性推出另外一个对象也具有该种属性的推理。推类离不开对对象的具体分析,所以《墨经》的推类理论包括有关类的理论和认识论的内容于其中。《墨经》推类理论的主要特点是非形式的,其推理规则具有不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3.
关于《墨经》作者是谁,大体有如下看法:《墨经》为墨子自著;《墨经》是墨子后学所作;《墨经》由惠施、公孙龙著。这些主张都值得商榷。《经上》和《经下》是否为墨子自著,乃为探讨《墨经》作者关键。学术界对《经说上下》、《大取》、《小取》作者已有共同意见,肯定为墨子后学所作。所以,本文先论述《经上下》为墨子自著,然后对《墨经》作者的不同意见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4.
孙中原 《中州学刊》2023,(6):127-132+2
《墨经》的本体哲学,在《墨经》整体的哲学语境中,处于基础地位,具有主导性和决定性。《墨经》本体哲学由一系列范畴与原理构成。范畴与原理的内在关联、相互作用与逻辑论证,形成严密整体,构建起《墨经》本体哲学的理论体系。《墨经》一系列范畴与原理中,“物”(物质)、“实”(实体)、“有”(存在)、“无”(非存在)、“动”(运动)、“化”(变化)、“宇”(空间)、“久”(时间)等范畴与原理,是构成墨家认知与改造世界的范畴与原理的关键节点。《墨经》范畴与原理的理论系统,是中国哲学史学科、学术与话语体系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刘知几在其史学著作《史通》中多处论及他对语言及语言运用的看法。本文撮其精要,列出刘氏语言运用的六个方面,即:1.注意到语言的历时变化;2.注重语言共时的差异;3.提出语言运用的准则;4.注意词义的差异区别;5.提出自己的史学修辞观.6语法、训诂方面的观点。最后论述他的修辞观和文体语言观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刘萍 《兰州学刊》2008,(3):179-181
中西方古典文论之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但也并非全无相通之处。文章从立意观、传统观、语言观三个方面入手,对中西方文论史上两部著名的论诗诗《戏为六绝句》和《诗艺》展开比较研究,力求揭示二者之间的同中之异与异中之同,进而深入发掘中西方古典文论中所包含的深刻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7.
与其他语言学理论的形成一样,认知语言学的形成和发展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离不开前人的语言研究成果。当我们重读赫尔德的语言学名著《论语言的起源》时,我们发现早在18世纪末,赫尔德以哲学家敏锐的洞察力,从语言起源的角度探讨了语言起源于我们人的"悟性",批判了苏斯米希等人的语言神授说和卢梭、孔狄亚克主张约定俗成或社会规约说,这与当前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不谋而合。本文将循着赫尔德的思想轨迹探讨他的认知语言观。  相似文献   

8.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引用最多的诗歌理论之一就有刘克庄的诗论(引用100处以上),在刘克庄众多的诗歌理论中,其现实观尤其值得关注。刘克庄诗论从反玩世、反离世、反正统、反理学、反道学、审情礼、改"世教"等角度建构了现实观。其现实观突破了玩世观、离世观、正统观、理学、道学、极端情礼观、传统"世教"观,是中国诗学现实观历史上对反现实观的最全面突破。  相似文献   

9.
童恒萍 《船山学刊》2008,3(1):93-96
《墨经》中的《经说》的“说”明显具有哲学性诠释的因素,并且在《墨经》中包含着丰富的符号学思想,有着丰富的语义学和语用学方面的内容。《墨经》是先秦百家争鸣中涌现出的一个原创的优秀思想体系,是墨家参与百家争鸣,进行科学思维的工具,对先秦文化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在中国科技史上,《墨经》具有极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张宇 《理论界》2009,(9):103-104
本文通过探讨乔姆斯基的语言学理论的哲学基础,对乔姆斯基的语言观进行剖析,藉以全面客观地认识其语言理论的实质,消除对其语言理论的误解,从而正确认识和理解乔姆斯基主张的内在主义语言研究的理论原则、方法和目的.  相似文献   

11.
历经人生的坎坷磨难,庞德视《大学》为一部光芒四射、经世不衰的经典之作,且具现实的指导意义,所以他大量使用轻松活泼的现代语言进行翻译,从而创造出生动直观的形象,这又契合了他的意象主义诗学主张。本文循着庞德《大学》译本的字痕墨迹,结合其语言观和翻译观,从意识形态和诗学观操控翻译的角度综合分析、评价了庞德的《大学》译本,阐明其翻译目的和翻译风格。  相似文献   

12.
<白马论>、<指物论>、<通变论>、<坚白论>和<名实论>五篇,在思想内容上与<墨经>具有密切的关联.在对"名"的认识、"正名"的标准、名与名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上,<公孙龙子>和<墨经>不仅基本主张相同,而且在语言表述上也极为相似.而<指物论>则明显是针对<墨经>的指物观而作.  相似文献   

13.
对马克思《死刑》文本解读,有论者从马克思刑罚观、犯罪对策观等方面推断马克思持守彻底的废除死刑立场。然而,通过《死刑》研读表明:马克思始终将死刑公正、适宜与否的问题与死刑废除问题适度分离,而且《死刑》亦蕴含死刑公正、适宜与否有赖刑罚理论能否提供正当根据之法理;从马克思犯罪对策观推断马克思死刑观或是对《死刑》的误读,或是不合逻辑。易言之,马克思持守彻底的废除死刑立场之判断没有根据。  相似文献   

14.
语言学史上存在着以经验主义为哲学基础和以理性主义为哲学基础的两种对立的语言观。经验主义语言观将经验视为知识的唯一来源,认为语言知识的获得是人类在普遍语言能力发展的基础上对语言经验进行归纳与建构的结果;理性主义语言观以抽象的理性主义原则为主导,是将语言视为脱离外在经验,脱离现实的物质生活和人们的社会交往的唯心主义语言观。语言学史上的这两种传统语言观都无法解决人类语言知识的习得问题。作为乔姆斯基语言观哲学基础的"自然化的理性主义"与作为马克思语言观哲学基础的"实践观"的共同性在于超越了经验主义传统与理性主义传统,从而解决了经验主义语言观和理性主义语言观无法解决的人类语言知识的习得问题。但乔姆斯基语言观的哲学基础与马克思语言观的哲学基础还存在着巨大差异,由此导致了二者对于语言理解的分歧。  相似文献   

15.
钟玖英 《江淮论坛》2008,(2):131-135
钱毅是我国第一个注重学习、研究、运用大众语的知识分子.其大众语言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大众语言能力观、大众语言本质观和大众语言实践观.钱毅的大众语言观深刻而独到,对今天的语言研究者依然具有指导价值,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6.
古代诗学语言观在本体论各异的儒、道、佛禅语言观背景理论中展开,这三种语言观分别探讨了语言与伦理、语言与宇宙本体、语言与自我心性的关系,对古代诗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古代诗学语言观有着潜在的共时性和历时性逻辑结构,其本质特征表现为:工具性的语言功能论、悖论性的语言特征论和体验性的语言本质论。古代诗学语言观有着强烈的人文色彩,是一种人本主义的诗学语言观。  相似文献   

17.
翟学凤 《学术探索》2012,(12):147-150
随着当代语言学有关语言使用研究的深入,外语教学研究领域对语法特点的认识正经历着一个由一维到三维、由平面到立体、由静态到动态的转变过程。文章以功能语言观为理论基础,追溯了教学语法观演变历程,阐述了新形势下教学语法观新的含义和特征。准确理解和把握语法三维观对外语教学研究人员和外语教师及时转变语言观念、对于外语习得研究和外语教学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墨经》中的比较方法荣伟群中国先秦时期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墨经》,是后期墨家的集体著作。本文拟就长期以来未引起人们重视的《墨经》中的比较方法作一剖析,以窥探《墨经》中丰富的科学方法论。比较,是区别和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有比较才能鉴别。”...  相似文献   

19.
基于哲学理据的语言本位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本位观是以事实为根本的群众观,这是有内在哲学依据的,符合物质第一性原理、质量互变规律和内外因原理。违背语言事实观必将导致学术理论上的骑墙现象频增、理论多元化现象凸显。文章极力倡导在对事实深度描写的基础上提炼理论。  相似文献   

20.
对陆法言《切韵》及其音系性质的讨论已有很多, 但从语言文字观的角度对其进行的研究尚未见到。从陆法言的语言观的角度入手可以看出,陆法言的语言观的本质是“字本位”的。综合以往各家之成果,深入讨论《切韵》的音系 基础,可以看出它所代表语音系统是当时读书人使用的书面语语音系统,只 有 对那些南北语音差别比较大,而读书人的读音又存在明显差别的字,他们才会吸收方言中的 语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