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卢刚 《船山学刊》2003,(2):102-104,134
《湘学报》、《湘报》是戊戌维新期间,湖南具有全国影响的两份重要报刊。唐才常作为这两份报刊的主编和主要撰稿人,对《湘学报》、《湘报》成为湖南维新变法的重要舆论阵地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一)由湖南学政江标发起、创刊于1897年4月22日的《湘学报》(原名《湘学新报》),作为以开化湖南风气,宣传维新变法为目的综合性理论刊物,是近代湖南最早的新式报刊。唐才常任《湘学报》主编,同时兼任“史学”、“时务”和“交涉”三个栏目的编辑、撰稿工作。唐才常借助这种新式宣传媒介,以笔为枪,大胆著文,大力鼓吹救亡,倡导变法,在当时的湖南思想界产…  相似文献   

2.
《湘报》作为湖南第一家近代日报,是湖南戊戌维新运动不断高涨的产物。《湘报》报人不仅在理论上对缠足恶俗给予了深刻的揭示和犀利的批判,还在实践中支持创办湖南不缠足会,使湖南的不缠足运动办得有声有色。  相似文献   

3.
鲁涛 《云梦学刊》2011,(1):86-86
李阳春著《湘楚文化与当代湖南作家》一书,由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年12月出版。该书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论述了湘楚文化与湖南文学的关系;第二部分为分论,是全书的主体部分,论述了湘楚文化与湖南作家田汉、周立波、杨沫、莫应丰、古华、韩少功、谭谈、孙健忠、唐浩明、彭见明等的关系;第三部分为后记。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湖南保路运动中一份专门刊物《湘路新志》的系统研究 ,对湖南保路运动的全过程进行了较为详细地阐述 ,同时分析了湖南保路运动中的劝股筹款活动 ,最后比较了湖南保路运动和四川保路运动在领导集团和人民的动员程度两个方面的不同之处 ,肯定了其意义。  相似文献   

5.
晚清湖南风气从"守旧闭化闻天下"到"全国最富朝气的一省"的扭转,除与王夫之《船山遗书》的影响密切相关外,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亦是导致其"风气厥开"的有力工具之一。从《湖南时务学堂学生日记类钞》所录相关内容,可知时务学堂是以《明夷待访录》作为最主要的宣传工具。从《湘报》所存文章及广告,亦可知谭嗣同等主讲的南学会与《明夷待访录》的亲密关系。再加上以叶德辉等为代表的守旧者对维新派的批驳,无形中助长了《明夷待访录》在湖南的传播,并由此唤醒了一大批维新人士和革命斗士。  相似文献   

6.
梁启超参与主持的湖南时务学堂在短时间里为湖南乃至全国培养了一批对西方近代以来新思想、新学说有相当体会的知识人,为维新变法以及后来的一系列政治运动输送了人才.首批40名学生在此后的十余年间大半死于国事,在戊戌变法、自立军起义、辛亥革命以及反对袁世凯的斗争中都立下了不朽功勋.这是湖南时务学堂值得夸耀的成就.然而,时务学堂在梁启超接手后,改变了创办宗旨,不是为湖南培养维新人才,而是成为其宣传个人政治主张的阵地,遂激起湖南官绅的激烈反对,并引发了所谓新旧思想的冲突.梁启超等人的这些做法对于开通内陆省份湖南的社会风气,无疑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然而毕竟欲速则不达.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张之洞在 1895 -1898之间 ,与维新派及维新运动的关系中的具体表现进行分析 ,以识别其伪维新的真实面孔  相似文献   

8.
中国戊戌变法失败不到十年,越南也出现一场维新运动,并同样以失败告终。中国和越南维新运动在对待政权、民众的态度和采取的方式等方面具有不同点,但在失败原因中却有共性因素,通过比较说明改良或革命并不是维新运动是否成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
甲午战后,维新派要在湖南变法维新,首先必须考虑如何正确对待西方事物和如何理性处理与洋人的关系等问题。他们对当时湖南盲目仇外打教进行了批判和反思,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通过遵循公法原则和与英日同盟等方式与西方列强进行交涉的观点和主张,形成了近代化的外交观念。这些主张是一种外交层面的"文明排外"。  相似文献   

10.
马勇 《晋阳学刊》2011,(2):101-107
湖南时务学堂在不太长的时间里培养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知识人,为稍后开展的维新运动以及后来的一系列政治运动输送了人才。首批40名学生在此后10余年大半死于国事,为中国社会进步立下了不朽功勋。这是湖南时务学堂值得夸耀的成就。然而遗憾的是,湖南时务学堂并没有坚持办下去,随着梁启超等新势力的介入,学堂内部矛盾逐渐显现,与外部的冲突,特别是与湖南省内各种力量的冲突也日趋严重。过去的研究将这些冲突一概归并为新旧势力的冲突,以为湖南旧势力无法容忍梁启超等人的新思想。其实,平心静气重新检讨各派势力的言论与主张,我们不难发现时务学堂内外冲突可能并不像过去所描述那样,新者皆新,旧者全旧,而是别有原因在。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末期,我国出现以天赋人权论为基础的民权思想,维新运动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民权思想的内涵。在维新运动中,维新派人士均认识到民权思想的薄弱和专制制度的重压是中国积弱之因,他们都批判封建主义和封建文化,提出设议院、开国会,实行君主立宪制。而在议院制度与民主启蒙、平等文化与自由、批判“三纲”等问题上维新派人士则持不同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作为对儒教中国的政教传统谋求一体改造的近代戊戌维新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却引发了孔子观念与孔教信仰的深刘裂变,而且使近代保守主义者呈现出了各自不同的、乃至绝不相容的种种面孔。他们在守旧与开新、尊孔与保教、纲常名教与自由平等之间,做着各武各样的选择。正是他们那各自不同乃至彼此对立和冲突的选择意向,预示了儒教中国在近代注定走向解体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13.
湖南学生英语语音音段音位学习中湘方言的负迁移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小鹰 《云梦学刊》2011,32(4):128-131
湖南学生受方言的影响根深蒂固,而湘方言语音和英语语音之间存在着很多差异,从而造成了湖南学生英语语音学习中的负迁移现象。如何减少负迁移从而改进并完善英语发音,是湖南的英语教师与学生应该特别重视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粤汉铁路株韶段,全长456公里,其中位于湖南省境内线路长达360公里,因此湖南省各界人士对于早日完成株韶段的愿望最为强烈。湖南省政府表示,支持株韶段的建设,湖南责无旁贷,愿意从人工、人才、物资等方面全力支持粤汉铁路株韶段的建设。人工方面,工程最初开始的时候,工人多来自北方各地,但随着工程的推进,湘籍工人逐渐取代了北方工人,成为株韶段施工的主体力量,大量湘籍工人参与工程建设。在物资供应方面,湖南省政府和木商一再要求工程局尽量采购湘产枕木,而工程局也本着支持国货的良好愿望,决定采办、试用湘产枕木。虽然此次采办湘枕的结果并不理想,但对于商办枕木产生的种种乱象,湖南省建设厅最终出面整顿,经过整顿,湖南省枕木市场逐渐好转。  相似文献   

15.
三、子部1 儒家类附 :儒家类存目《孔子家语注》八卷明何孟春撰。孟春有《何文简疏议》 ,已著录。《正蒙集解》九卷清李文火召撰。文火召有《周易本义拾遗》等 ,已著录。《近思录集解》十四卷清李文火召撰。文火召有《周易本义拾遗》等 ,已著录。《道林诸集》明蒋信撰。信字卿实 ,武陵 (今常德市 )人。王守仁谪龙场过其地 ,往师事之。嘉靖初 ,贡入京师 ,复师事湛若水。嘉靖十一年(1 532 )登进士。累官四川水利佥事 ,迁贵州提学副使。后以擅离职守被除名。其学注重实践 ,湖南学者宗其教 ,称之为“正学先生”。《此庵语录》十卷清胡统虞 (1 6…  相似文献   

16.
论湘楚文化对新时期湖南小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涂昊 《船山学刊》2006,(3):52-54
湖南的地域文化——湘楚文化与新时期湖南小说创作有着难以分离的亲缘关系,形成了湖南小说创作明显不同的审美特征。具体而言,一是湘楚文化血液凝聚成的浓郁的浪漫风韵;二是“经世致用”学风哺育下的广阔的政治视野;三是边缘文化地位潜质中的执拗的乡土情结对新时期湖南小说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7.
去年春夏之际,丁乎一女士这部《湖湘文化传统和湖南维新运动》的书稿送到了手边。我虽在教坛上舌耕和走笔积以有年,然先睹为快的情趣依然弥坚。此时,窗外雨丝靠非,穿林打叶,正恰似催人展卷开怀的“书酒”。在桌前灯下和字里行间,被导着这百年话题中维新先辈们的孤怀遗恨,有时伏卷抬眼望去,岳麓山中那叠峰垒草之处穴结着云团雾簇,这不正象那需要理解的历史氛民么?读到沉思处,又不禁神驰于当年变法的风云帐下,鼓角声中依稀听到这支百年老歌,读后颇有退思。此书出自一位女性同志之手,历经三载,孤坐于断卷残篇之中,终于从历史和…  相似文献   

18.
陈独秀最早的宣传实践是创办<安徽俗话报>.但大家一般比较熟悉陈独秀与<新青年>杂志的关系,以及由此掀起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由于资料的缺乏以及研究者的忽视,长期以来人们对于陈独秀在安徽芜湖自己撰稿、自己编辑并兼任发行的<安徽俗话报>不太了解.其实,如果追本究源来看,<安徽俗话报>是陈独秀进行思想革命的一个重要开端.  相似文献   

19.
龙开义 《船山学刊》2003,(1):138-141
一、维新与革命:晚清白话报之兴起 中国现代报章、杂志刊载民间文学作品,源于北京大学日刊上的歌谣选(1918年),及稍后独立发行的《歌谣》周刊(1922年)。  相似文献   

20.
《湖南教育史》计三大卷,洋洋200万言,堪称湖南教育古往今来的全景式扫描。说到湖南教育,不能不提及湖湘文化。在研究湖南教育与湖湘文化的因果关系时,我们不必陷入“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泥淖,而应着重注意湖南教育的主导作用和这种作用所致的内在规律。一、湖南教育的“先天”优势催促湖湘文化的发展一般地说,湖南教育源远流长,湖湘文化博大精深。从澧县城头山出土的老城、稻田和谷物,说明湖南先民早在8000多年以前就初步掌握了种植、陨铁锻制和烧陶浇铸的技术。春秋战国时期就产生了湖湘文化的雏形———独具特色的荆楚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