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柳永因早年步入汴京文化娱乐圈而被以仁宗为代表的统治阶级所抛弃,他也索兴一头扎进市井娱乐圈中,创作了大量的市民消费文学,即俚词。后来他向传统社会做出了让步,终于在年届五旬时考中了进士,开始了离京赴任各地的宦游生涯。与生命历程相吻合的是他的文学历程。柳永前期创作的大量俚词,虽然在思想上和艺术上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但一味迎合市民的口味,也使这类词充满了太多的“恶滥可笑”之作。后期创作的以羁旅行役为主的雅词,虽然与前期的俚词有很大的不同,但与上流社会所标榜的雅正风范也有天壤之别,连对其词表示首肯的论家,对他的“给罗香泽之态”也不敢苛同。柳永性格中虽有叛逆因素,但他自始至终都不是不与统治者合作的人。唯其如此,他一生的悲剧色彩才更加浓烈。  相似文献   

2.
在失地农民规模急速增长背景下探讨其身份认同问题并推动其向积极认同转变具有重要意义。生命历程理论为之提供了可能的分析视角。各代际群体在土地依附、乡土记忆、互动空间等要素上呈现的不同组合样态,决定了失地农民在身份认同的结果上并非是普遍危机的状态,而是宏观制度和社会结构变迁下的分化,呈现出老年群体身份认同的内卷化、中年群体的边缘化和青年群体的市民化特征。这为政府部门制定失地农民市民化政策提供了新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在社会日新月异的今天,交通赔偿制度已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备受置疑。这要求我们在立法之外维系社会公正,采用一种更为便捷、有效的方法处理交通赔偿问题。英美法系中的司法能动性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进入了我们的视野。从根本上说,我们也具有英美法系判例法实施的条件,我们的大众评审团就是广大的民众。  相似文献   

4.
起源于北美地区的生命历程理论,被国内学界熟知已有数年,但时至今日,尚无一人以这一视角对社会福利体系进行全景式考察与研究.必须跳出社会福利传统研究的视域局限,转换研究视角,以人的生命历程为研究线索,通过关注江苏省儿童、妇女、老年人等不同生命阶段的福利需求及满足现状,通过实证研究、数据分析,试图提出一种覆盖人的整个生命历程的、多维度多面向的新型社会福利体系架构,并以一数据模型加以反映.  相似文献   

5.
广义的实践概念是一种生命实践的概念,而生命实践理应包括能动性与受动性这两个方面。在人类哲学史上,生命实践的这一双重维度不仅体现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灵与肉之间,不仅体现在现代西方哲学中现象学式的身体行为与实用主义式的身体行为之间,亦以所谓的儒道之辨、所谓的理学、心学之辨贯彻于整个中国古代的践行理论讨论之中。其实,正如古人的阴阳合德思想表明的那样,能动性和受动性双方在人类生命实践中始终是须臾不可分的,任何完善而完美的人类生命实践活动都是能受一体活动的体现。认识到这一点,不仅有助于克服现代实践观中日益膨胀的唯心主义,也为我们走出现代主义文明与后现代主义文明的两难选择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启迪和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6.
社会结构和个人能动性的关系问题是人类文化理论由来已久的探索主题之一,也是长期困扰社会理论的关键问题之一.从学科传统上讲,对结构和能动性的关系优先问题,每一种文化理论学派都在这个问题上持有自己不同的立场,做出了不同的阐释.要通过对各文化人类学派进行理论分析,重点探讨反思人类学的综合立场,以此分析说明结构和能动性的关系问题上的一系列理论探讨和流变.  相似文献   

7.
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的社会转型和当前的制度安排不仅使“4050人员”的生命周期发生了制度性紊乱,同时也限制了他们适应危机的行为选择;而悖于常态的个体生命历程,又使他们对当前的社会保障诉求发生改变,进而显示出社会保障制度文本层面与实践层面之间的裂隙,并最终影响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实际运作效果。  相似文献   

8.
一有必要先澄清“知青”和“老三届”两个概念。对于过来人,其内涵相当清楚。“老三届”指66~68届高、初中毕业的所有学生;“知青”则指老三届及其“文革”中陆续毕业的下过乡的、具有城镇户口的中学生。它们有重合,又有歧义。老三届内广大农村学生也是地地道道的知识青年,却没有“知青”称号,因为命运注定他们是“回乡青年”,而老三届之外的城镇高、初中学生,虽然不属于老三届,但因为下过乡,却享受“知青”待遇。这是外国人始终弄不清楚的事情,却又是实实在在的“中国特色”。“知青”类似于一“江湖”———又是一个颇具龙…  相似文献   

9.
邓锁 《社会科学》2020,(11):83-91
我国反贫困战略将从消除绝对贫困转向缓解相对贫困,这要求我们必须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脆弱人群生命历程的贫困风险,强化动态性贫困治理。资产建设的政策理念对此有积极启示。资产建设具有制度性、发展性及终身性的政策内涵,有助于形成包容性、跨越生命历程的社会保护。中国的经济社会变迁极大形塑了个体与家庭的生命历程特征,资产拥有日益成为累积性贫困分化的重要影响机制。在中国制度文化背景下,资产建设的发展一方面应关注政策实践的文化敏感性;另一方面还应强调救助保护与资产发展的整合,通过创新性政策设计强化反贫困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0.
张小虎 《社会科学》2022,(4):154-165
生命历程犯罪学是当代犯罪社会学研究的创新性领域。经验性的手段以及定性与定量的有机结合,是生命历程犯罪学与生俱来的特质。生命历程、轨迹及转型的分析范式,是生命历程犯罪学的根基性学术路径;犯罪生涯、参与、频率、严重性、持续性、终止,是生命历程犯罪学的专业性骨架;同生群体效应、年龄分级生命模式、标准社会时间表,则是凝结于这一根基及骨架上的典型性分析工具。随着社会转型的深入,犯罪波动日益加剧,拓荒我国生命历程犯罪学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1.
结构与能动性关系问题是社会科学中一个长期的热点问题。方法论个体主义、方法论整体主义和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在处理这一问题时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局限性。批判实在论从动态的、开放的、多元的视角对这一问题重新认识,它超越的理念——历史时间性原则、分层与涌现特征,无疑是对以往二者关系认识的一种突破。这种突破对于解决主体与客体、社会与个人、宏观与微观等范畴之间的关系方面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使用"2006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6)数据,探讨了生命历程阶段、社会经济地位对生育性别偏好的影响及其城乡差异。研究表明,中国农村仍然存在非常明显的男孩偏好,城市居民的性别偏好受到了生命历程、教育程度和职业地位的影响,处在主要生育期(25—34岁)的人有着更加强烈的生育男孩的愿望,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当前人口出生性别比偏高的现象。但是研究发现同时表明,随着教育程度和职业地位的提高,女孩倾向越来越明显,这表明社会经济地位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生育观念和性别观念。本研究的一个重要发现是,城市中农村流动人口的男孩倾向已经大大弱化,这表明随着职业、生活环境和社会网络的变化,农村户籍居民的生育观念也在发生转变。  相似文献   

13.
宋全成  张露 《东岳论丛》2023,(7):158-168+192
基于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的研究显示,当前青年流动人口的住房状况以租购房为主。“历史时空中的生命”,即个体出生的时间和地点对青年流动人口的住房选择具有显著影响,购房概率是:80后优于90后,出生地点的行政级别与购房概率正相关;生命历程中的“个体能动性”因素即个体的受教育程度、月收入和就业单位性质,“相互联系的生活”即社会网络、“生命的时机”即婚姻和流动,都与青年流动人口的购房概率呈显著的正相关。为促进青年流动人口在城市中购房或租房,实现青年流动人口的市民化,需要进一步加强住房保障、完善住房租赁市场、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继续实施房价调控措施等。  相似文献   

14.
包蕾萍 《社会科学》2012,(5):90-101
1980年实施独生子女政策以来,中国独生子女总量已经居世界首位,从家国关系的视角对这一群体的发展现状进行评估非常有必要.基于全国5000份问卷调查样本,对独生子女生命历程模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的量化分析发现:家国同构模式并未对独生子女家庭现阶段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但另一方面,“优势递减效应”的存在及公共生命历程一致性也为其未来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国家一社会互动过程中,作为中间组织的家庭能力建设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生育政策调整背景下,重新思考国家-社会关系中家庭的位置非常有必要.  相似文献   

15.
生命历程犯罪学是当代犯罪学极富生命力的学术前沿领域,而其中最典型的当属同生群体的犯罪生涯研究。这一研究,突破了传统犯罪学研究样本的离散性及研究主题的单一性,纵向性长期追踪同生群体中犯罪人的犯罪参与、频率、持续性、严重性及终止,进而全方位地对比、融合、分析犯罪机制使之得以充分展开。同生群体效应还以个人行为与重大生命事件的关系这一独特的分析机能,将同生群体的犯罪生涯研究推向新高度。美国著名犯罪学家沃尔夫冈等的费城出生同期群研究,可谓当代犯罪学的经典范例。开拓适合我国国情的同生群体犯罪生涯研究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6.
姜春云 《兰州学刊》2024,(2):149-160
“母职惩罚”现象不仅存在婴幼儿照料事件发生的当期,还存在于母亲的后期职业发展过程。利用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基于生命历程视角,分析婴幼儿照料经历对母亲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婴幼儿照料经历对母亲后期收入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其发生的可能路径在于早期照料经历使得职业中断可能性提升,同时这种负向影响表现出随着婴幼儿照料活动发生时长的推移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进一步分析表明,照料婴幼儿对母亲后期收入的负向效应并未呈现世代差异性,但是表现出部分区域差异性。文章验证了从生命历程视角理解婴幼儿照料对母亲收入的重要意义,指出积极的生育支持政策应贯穿女性的整个生命历程,从而有助于释放母亲群体充分就业的性别红利效应和潜在的再生育潜力。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讨论二十世纪丸十年代热闹一时的老三届文化现象.与以往同类主题讨论的主要区别在于一、将老三届现象与知青话语进行较深入的比较;二、不流于表面的就事论事,尽量展开对一些重要相关作品的细致分析.本文的结论是尽管老三届热具有理想主义的激情外表,但实质上却缺乏创造性,受制于主流意识形态和大众文化商品生产机制的双重束缚.  相似文献   

18.
当前研究关于留守儿童和亲子分离的认识基本上都是截面静态、共时态和结构性的,忽略了留守儿童及其农民工父母的动态生命历程,尤其是父母流动和儿童自身流动这两个更为复杂的维度.将这两个维度纳入到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之中,意味着留守儿童研究的对象、问题及其分析思路都需要改变.因而引入动态生命历程视角对于考察留守儿童与亲子分离的关系具有特别的意义,可以克服静态的定量调查及其分析所面临的桎梏.在动态生命历程视角下,留守儿童的社会化呈现一种“反埃里克森定律”的现象,应引起学界乃至社会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9.
根据梁晓声小说《知青》和《返城年代》拍摄的同名电视剧,曾先后热播,引起人们对梁晓声知青文学写作的又一次关注。对梁晓声的知青叙事,一直存在着两种批评声音。持肯定意见的人,把梁晓声笔下的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理解为作者的青春无悔;持反对意见的人,以为作者的知青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来自其认识误区和价值误区。上述两种意见,其实都是误读梁晓声。前者,没有看到梁晓声知青叙事存在着相当的代言局限,作者的知青叙事与知青历史间有着极大的描述障碍。后者,没有看到梁晓声的知青理想主义,除作者个人原因外,有许多是来自知青运动本身。无论早期知青运动,还是文革知青运动,其间始终没有离开过理想主义。而无论知青运动是什么,它都是一代知青们的青春过程。应当把梁晓声的知青叙事,只看做是他个人对知青和知青运动的一种理解和解释。对于知青和知青运动的理解和解释本来就不应该只有一种,应当、也必然是多样的。  相似文献   

20.
从生命历程视角探讨家庭生命历程事件的代际支持,有助于深入理解不断变化的时空背景下家庭代际关系的当代意义。基于解释性时序混合设计的研究发现,生命历程事件的代际支持呈现出两条主要的实现路径:一是基于家庭形态改变的代际支持调整,二是基于需求引致的代际支持变化。生命历程事件的代际支持既非纯粹基于家庭主义导向的利益权衡,也不完全是家庭规范约束的结果,共同的价值体系和紧密的情感联结促使家庭成员对代际支持达成一致性理解,使代际关系伦理在家庭生活中被制度化并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家庭秩序。这种相对稳定的家庭秩序对于老龄化不断加剧的中国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