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先勇的小说创作堪称汉语新文学的典范。空间叙事则是他小说中成功运用的抒写模式。他的空间抒写是多层面的,他以"汉语"为基点,从现实空间到历史文化空间再到心理空间,在不同叙事层面上展示着汉语书写的民族文化内涵,它们共同体现着白先勇汉语书写的艺术能量。"汉语"提供给他的是一个不断演化、不断成长的有机体,是一个向不同时代、不同区域、不同人类开放的基座。白先勇杰出的汉语书写,对民族文学素养的整体提升及汉语新文学走向世界,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汉语新诗的成功,香港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是因为香港新诗界经过数十年的探索与实践,建立了迄今最为完备的新诗运作机制.西方现代主义诗歌在汉语新诗领域的真正定型,也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开放的香港.香港新诗通过对香港这个特殊的区域诗兴情感的抒写,为汉语世界保存了卓然独异的都市诗歌和南国情愫.只有在世界化的格局中审视,汉语新文学和汉语新诗才有了新的价值体系,才有了新的传统内涵.香港始终处在面向世界的开放状态,它应该而且能够承担起汉语文学和汉语诗歌走向世界文学的重大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3.
"汉语新文学"概念建构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现当代文学、台港澳文学以及海外华文文学,所继承和发扬的乃是同一脉新文学传统,它们在学术上乃至学科上被人为分割开来的现实局面,应该通过"汉语新文学"概念的建构加以整合,以达成文学整体的统一.所有用现代汉语写作的文学,无论在祖国内地还是在台湾、香港、澳门等其他政治区域,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别的国家.所构成的乃是整一的不可分割的汉语新文学.汉语作为"言语社团"用作汉语文学共同体的划分依据,既能显示出新文学传统的本质力量,又能克服由于国族分别或政治疏隔对汉语新文学加以人为分割的现实难题. "汉语新文学"作为学术概念有着充分的历史依据和理论意义,它涉及到汉语新文学传统的确认,汉语新文学以语言为本体的概念体系的建构,以及与此相关的学术范畴和学科空间的拓展,其作为学科名称也体现着某种学术趋势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4.
汉语新文学史概念的提出与实践,是重写文学史的重要阶段,也是重新出发的起点。本文从文学史重写思潮和文学空间整合入手,讨论汉语新文学史概念提出的意义及其实践操作层面的艰难,认为它凸现了汉语之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存在及其审美的现代品格,有着将文学空间的分离整合为文学语言的统一的预谋,能从汉语文学的活动与变迁过程中,打通语言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内在联系,能够使人们感受到当代中国由“全球化”和“殖民化”所带来的文化影响和焦虑。  相似文献   

5.
从“新文学”到“现代文学”有一个清晰的发展嬗变历史,其发展的结果催生了从“文学的现代化”出发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学术.但新文学的“新”所包含的是一种更为开阔的、多元的思维空间.《汉语新文学通史》为我们建构了一种新鲜独到的学科理念和知识体系.它从“汉语”出发,来书写中国新文学史,可谓在“新”与“现代”两者各自的优势之上又一种“新”的开拓.现代汉语无论是作为一种学术立场,还是一种作为一种文学载体,无论是作为文学革命的先导,还是作为文学研究的视城,都鲜明地凸现出其自身诸多的新鲜特质以及无可替代的厚重内涵.  相似文献   

6.
中国内地、台湾、香港、澳门、海外的治文学史者各有其本土,本土以外的汉语文学就构成了其境外,不管置身何处"本土",都需要避免"本土中心"或"本土边缘"心态,以本土和境外文学的互为参照,建立一种跨越本土的、流动性的文学史观,身处本土,却能关注境外;在学术"旅行"中既能反观"原乡"所在,又能对"他乡"在地文化有深切关怀.从不同的本土出发,聚合起多重的流动的文学史观照,才能充分接纳汉语新文学历史和现状的丰富性.在这样一种本土和境外互为参照的文学史视野中,我们就有可能借助于汉语新文学的一些认识对文学史分期问题进行新的思考.思想启蒙和民族认同冲突中的文学转换,政治意识形态下文学"主体性"的追求,稳定的多元价值社会结构形成进程中文学的多向发展,这三种形态构成了"五四"前后产生的新文学始终前进的状态,它们是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海外华人社会都面临过的最重要的文学课题,其实践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文学时期.  相似文献   

7.
从汉语维度建构新文学史,既是对胡适"白话史学史"的历史回应,又是"重写文学史"的一种具体实践.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文学史写作中的意识形态倾向,弥合文学史分期中的裂隙,并对文学史的性质进行新的厘定,为解决文学史撰写中所存在的范围、对象、分期等有争议的问题提出新的思路与策略,在此基础上可以形成新的文学史框架和版图.  相似文献   

8.
深受桂林文化熏陶和影响,白先勇在其小说中生动展现了桂林地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不仅书写了桂林的山水风光、民俗风情,刻画了桂林人的典型形象,从中也表达了他对传统文化兴衰的辩证思考.《玉卿嫂》《花桥荣记》堪称桂林人书写桂林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9.
创作主体的个体作家的心态直接作用于创作过程,制约文学作品的风貌,作家群体相同相近的心态则可以直接影响一个时期文坛的创作趋向.影响文学创作文学演进的创作主体心态包涵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由人生观、历史观等制约并构成的创作心态;二是由审美态度、艺术追求等制约并构成的创作心态;三是由作家写作时的心境制约并构成的写作心态.创作主体的个体心态、群体心态与文学发展的联系应该受到文学史家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二十世纪以来的历次文学史重写事件,使文学史写作不断被"问题化",文学史写作的维度不断丰富、视野不断开阔,总体呈现出从一元化叙述走向多元化差异性叙述,从总体性叙述走向结构性、关系性叙述的趋势。随着各种文学史叙述之间的交会与碰撞,各种历史叙述框架的闪光点与局限性都得以更加清晰地显现出来,学界当从这种比较中树立反思的维度与能力,从而推进一种更加科学的文学史叙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汉语新文学概念旨在整合通常所说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台港澳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作为诸多相关概念中的一种,它具有一定的学术优势,主要体现在超越的学术整合能力,准确的学术涵盖力,以及较为科学的学术理论张力.汉语新文学概念无能力也无必要取代现存的各种学科概念,只是这一概念的出现和运用为相关学科的学术发展提供了-个富有学术优势的参照.  相似文献   

12.
汉语斯文学的概念,充分关注到语言之于文学的意义,以及汉语之于中国文学的意义.文学的语言不仅仅是文学特征和文学风格的的体现,而应该是文学的生命体征.“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作为文学表达的必然的途径,它体现了文学的生命;语言背后蕴含的文化决定了语言与文学根本无法分割.文学的基本属性应该是语言属性.新文学倡导的先驱者自觉到了语言问题的重要性,但他们将文学的语言都理解为文学的工具,思维的工具,未提高到文学的品质和属性意义上理解语言.汉语新文学的概念倡言让这个问题复活了.  相似文献   

13.
位娜 《理论界》2005,(2):146-146
白先勇是台湾六七十年代很有影响的一位作家,他塑造的女性形象悲剧命运的发展过程,体现了白先勇创作的逐步成熟。  相似文献   

14.
白先勇短篇小说的死亡意识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白先勇描写死亡的六个代表性短篇小说进行剖析 ,试图对作家的死亡意识有个更贴近更深入的评价 ,文章既分析了小说中人物的死亡原因 ,也考察了作家成长中所受到的来自家庭、社会、传统、西方等各方面的影响 ,以期多方位揭示其死亡意识的成因 ,从而为白先勇研究提供一点有价值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白先勇小说的象征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象征艺术是构成白先勇小说独特风格的重要特质。白先勇禀承象征型思维的天赋,继承发扬中国文学传统的象征艺术,并借鉴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象征手法,使其小说的象征艺术体现出东方为本、东西方嫁接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开辟"民国史"等独特题材、探寻人类的普遍生存困境、尝试现代小说叙事艺术,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了著名广西籍台湾作家白先勇小说鲜明而独特的创作个性与写作成就,也标志了白先勇小说在上世纪50-70年代两岸四地中国当代文学史大坐标中所处的不可忽略的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17.
汉语新文学概念突破国族地域限制,将全球汉语新文学的发展纳入整体考察之中,避免了离散文学家的归宿地问题,从这一意义上说,中国在世界汉语新文学中的主体和核心地位不仅没有消解,反而更加强化了.汉语新文学的归宿感建立在文化归宿感而不是政治或宗教归宿感方面,它不是以人格化的对象为聚焦点,不是以神化运作为指归,而是聚焦于与新文学传统密切相关的文化事件,以及这种种事件构成的文化情结,这是现代汉语文化走向成熟的标志,也是汉语新文学必然归心于祖国大陆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8.
已有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尽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有两个重大问题始终难以妥善解决。一是现有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未能有效纳入中国的台湾、香港和澳门文学,二是现有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基本上没有有效涵盖汉语言文学以外的中国当代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近年来提出的“汉语新文学”概念不仅极大地拓宽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视野,也为解决上述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两大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资源。  相似文献   

19.
<南行记>是艾芜一生创作中最有特点、最有影响、成就最高的作品.他的独创性在于他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认识、理解.带有作家的传记性手法.塑造了一种具有粗犷的野性性格的下层人物的典型,具有朴素的阶级感情,原始的正义感同情心,为有良知的人塑造了一个"伊甸园",体现了强烈的浪漫主义.  相似文献   

20.
最近几年有学者隆重其事地提出新的名词,一是“华语语系文学”,另一是“汉语新文学”.“华语语系文学”的“语系”一词不甚妥当,弊在不精确,容易引起误会.“华语语系文学”其实就是“华语文学”,就是“华文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和中国新文学、中文文学、华文文学、华语文学的一个共同语病是:中国或中华民族由多个种族构成,有多种语言,而学术界使用中国新文学、中文文学、华文文学、华语文学等词的时候,绝大多数指的是用汉语书写的文学.“汉语新文学”的提法提出了可行的、统合的观点,超越了国家板块、政治制约的观点.若干学者在美国提倡的“华语语系文学”,其语系一词在学术上不专业,在意识上有分拆、对抗的主张.朱寿桐倡议的“汉语新文学”正好相反:名称正确且旨在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