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杨海 《学术研究》2023,(5):23-28
尽管马克思没有直接遭遇当今风险社会,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却有先见之明,预见到了当今世界风险社会可能面临的种种发展悖谬。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与实践的异化加速了风险社会的形成,全球资本关系的资本逻辑是风险社会产生的内在动因,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扬弃是跨越风险社会的根本途径。因此,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贯穿着对当代风险社会之“罪魁祸首”的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刻批判。深入挖掘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中的“风险社会”之意涵,既是推动马克思经典文本深入研究的内在需要,又是防范化解“风险社会”语境下重大风险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蕴涵着丰富的"风险治理"意涵:物质生产实践为社会有机体的安全、稳健、有序运行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以实践为中介的主客体矛盾滋生了实践二重性风险效应;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演化了风险生成与风险消解这一双向互动机制;社会有机体的自我更新提高了自身驾驭风险的本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扬弃是跨越风险社会的根本出路等等。其中,"总体性"方法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度批判是贯穿于本文始末的两条主线,也是我们有力、有度,有效防范化解各种风险挑战的重要思路。  相似文献   

3.
仰海峰 《学术研究》2024,(1):26-34+177
“自然”概念在马克思那里有着不同的含义,即受费尔巴哈影响下的合乎人性的自然思想,这是带有哲学浪漫主义意味的自然;先在性的自然思想,从中可以理解人的活动的有限性;人化自然,在生产逻辑与资本逻辑的不同维度具有不同的意蕴;作为外在强制力的自然,主要指资本主义社会对人与自然的强制性,这是一种“似自然性”意义上的自然。这些不同的自然思想,对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形成了三种不同的理论逻辑。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马克思哲学的视野里,现代性实质上就是理性形而上学借助"资本逻辑"实现的对人的抽象统治.而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就是通过其辩证法,揭示出了资本逻辑的内在"自反性",实现了对资本逻辑和理性形而上学的双重瓦解与颠覆,从而为人的解放开辟现实性道路.  相似文献   

5.
白刚 《人文杂志》2013,(1):10-15
马克思和阿伦特都是现代性的强烈批评者.在马克思这里,现代性的本质是“资本统治”,现代性的危机是失去个性和自由的“人的异化”;而在阿伦特这里,现代性的本质是“技术控制”,现代性的危机是失去公共政治自由空间的“世界异化”.对于现代性的批判和超越,阿伦特走的是一条单纯“复归政治生活”之路,而马克思则走的是一条彻底“变革生产关系”之路.比较而言,马克思的道路更为究竞.  相似文献   

6.
现代性是与马克思哲学的理论本性相适应的本原性理论视域。对现代性的理解、反思和批判构成了马克思哲学的理论主题。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无情批判,剖析资本、异化劳动的本质特征,对现代性进行了最初审视。马克思关于现代性的理论,对中国现代社会的合理建构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8.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辩证批判是一种矛盾分析方法指导下的"内在批判"。辩证地把握现代性的内在矛盾,说到底是要把握住资本逻辑及其二重性。内在批判的根据和立足点都内在于现代性的社会历史进程,都根植于现代性自我扬弃的矛盾本性特别是资本逻辑的二重性之中。现代性的内在批判指向了现代性的"内在超越",超越的前提和路径也是内在于历史过程的,其实质是资本逻辑的自我扬弃趋势。批判与超越的内在性质,决定了社会批判中始终蕴含着社会建构的指向。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内在批判对于引导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外在化"局限的当代矫正、重建工具理性批判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基础具有显著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9.
黑格尔哲学的深层问题不是先验的认识论问题,而是"现实"问题,亦即社会与历史问题。黑格尔改变了哲学的研究方向,开创了历史哲学,为当时德国现代化走向提供理论指导。但费尔巴哈发现,这种现实取向的逻辑学本身具有先验独断的特性,哲学应该从现实的人出发。以此为基础,青年马克思展开了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当代解读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与一些西方学者只注重从观念、文化、价值、心理等层面来理解现代性及其根源的观点不同,马克思认为现代性主要源于现代生产。从当时的历史语境出发,马克思对现代性进行了多维透视,指明现代性内涵于资本的逻辑之中、现代性处于历史的流变之中、现代性行进在社会的矛盾裂变之中、现代性呈现于全球性的视域之中,用资本逻辑、历史观点、矛盾学说以及全球眼光看待现代性,构成了马克思分析现代性问题的基本视角。马克思关于现代性的基本立场对于当代中国社会现代性建构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1.
苗田川 《兰州学刊》2004,30(1):52-53
文章认为马克思在《184 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的异化劳动学说和《185 7~ 185 8年经济学手稿》里的资本的毁灭学说反映了马克思在不同时期解决同一问题的不同的思路。这种思路的转变是马克思思想成熟的表现 ,而这种成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马克思的经济学研究水平的提高所导致的。也正是这一新思路使马克思的理论成为科学。  相似文献   

12.
周丹 《学术研究》2012,(12):37-41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私有财产的关系潜在地包含着作为劳动的私有财产的关系和作为资本的私有财产的关系,以及这两种表现的相互关系。""私有财产"和"作为资本的私有财产"、"作为劳动的私有财产"之间有着内在的关联。私有财产是一个人类社会概念,资本只是私有财产的一种特殊存在形式,并且资本运动逻辑就是异化劳动全过程。私有财产和劳动、资本和异化劳动一一对应,"作为劳动的私有财产"彰显人的本质力量,为人类社会发展导航。  相似文献   

13.
人们通常认为西美尔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坚决反对者,其实西美尔反对的只是他那个时代盛行的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庸俗解释,即“经济决定论”。西美尔为弥补经济决定论而提出的文化异化学说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在反思现代性方面有着深层的一致性;在对马克思现代性反思的基础上,西美尔还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大顽疾——个体生命感觉异化。但西美尔局限于从观念中寻求摆脱现代性危机的出路,终未达到马克思扬弃异化的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14.
卢卡奇的物化意识形态思想在物化和总体性理论上对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进行了创造性的发展和推进.文章从出场语境、物化与异化的异同和总体性思想三个方面对卢卡奇与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进行比较研究,以期接近对卢卡奇物化意识形态思想本身,发掘对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具有启示意义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5.
16.
现代性的“原罪”——试论现代性和人的异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与人的异化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联系,现代性究竟有着怎样的原罪。本文以现代性的摇篮工业化为始,以工业化对人的影响为线索,从一些关乎现代性的根基问题着手,探讨现代性与人的异化的关联。本文首先说明现代性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进程本没有“定罪”的必要;进而阐述它尽管没有“原罪”却又面临被“原罪”的矛盾境地;进而说明“实用”与“控制”的现代运作方式,使得人的超越性让位于“技术”,主体性在工具化的彰显面前相形逊色。文章最后说明,“罪”或“无罪”,终究不是讨论的关键,避免异化的剧目在现代性带来的进步中上演,才是唯一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何中华 《东岳论丛》2012,33(4):28-34
自主活动范畴在一定意义上隐藏着马克思哲学的全部秘密.在马克思语境中,它是一种历史规定.在人的异化状态下,自主活动沦为一种虚假的外观,而不再具有实质的意义.人的异化的历史扬弃,使自主活动构成人的自由自觉的类特征的历史内涵.随着马克思思想的演进,“有个性的个人”、以“自由个性”为特征的人、“自由人联合体”中的“自由人”,分别成为自主活动之主体的不同表征.只有当私有财产导致的劳动异化、劳动仅仅作为谋生的手段、旧式分工所固有的外在强迫性被历史地超越之后,自主活动范畴才能获得充分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韩菲 《天府新论》2021,(6):17-25
马克思最伟大的两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都与“生产”相关,马克思极其重视生产问题。他关注生产的现实困境,指出生产异化事实,即生产制造大量贫穷、生产成为外在工具、生产成为动物式生产、生产成为与自然对立式的生产。生产异化的根源就在于资本大行其道。资本逻辑的本性就在于资本增殖,必然使生产成为追逐利益的工具,加剧人与人的矛盾,制造人与自身的分离;资本逻辑是一种唯欲望的逻辑,必然将生产变为动物式生产;资本逻辑是一种物化逻辑,拜物教式的思维方式必然将生产视为商品的不断累计;资本的逻辑是一种反自然的逻辑,必然造成生产与自然的对立。走出资本宰制的困境,需要回归真正的生产,即生产回归生命、生产回归需要、生产回归创造、生产回归审美,在生产中实现人与人、人与自身、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9.
“需要”是消费的直接动力,对消费社会的批判必然导致对“需要”的究诘.由于消费社会要么被视为一种“全面异化”的社会,要么被看作是被符号所统治的社会,故而对“需要”的分析也存在着两种相应的批判理路:一是异化逻辑,二是符号的差异逻辑.前者力图以“真实需要”代替“虚假需要”,但因其抽象的人性假设而使自身的批判力度趋于弱化;后者虽揭示了消费社会境域中“需要”的意识形态本质,但却全面否定了人自身的需要.就本质而言,两种逻辑都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机制的观照,后者正是“需要”问题的根源所在,而根本的解决途径,就是抛弃利润至上的资本逻辑,代之以更为普遍的人本逻辑.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当代历史与理论语境为参照系,将马克思哲学的精神理解为三个方面第一是形而上学批判,这是马克思透视哲学观念的重要前提,由此将哲学视角转向了对社会生活及其文化逻辑的批判分析;第二是从资本逻辑出发,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总体化进程及其内在的二律背反,这是马克思哲学的核心内容;第三是建构社会批判理论,为未来社会的变革提供一种理性的自觉.如何从马克思的哲学理念出发,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角度面对当代社会及其文化逻辑,这构成了马克思哲学当代建构的根本性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