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认为新文学呈现出近代性与现代性多元互补的历史形态,是在近代性和现代性互反互动的矛盾斗争中发展的文学.其中以阶级意识、民族意识为表征的近代性与以启蒙精神、审美非理性为核心的两种现代性,共同"在场"营构了新文学复杂多元的文化生态环境,缔造出曲折往复的发展态势及此消彼长的多重品格.  相似文献   

2.
3.
姜文振 《河北学刊》2004,24(4):113-119
中国现代性是在对传统性社会和古典性文化的超越与对西方现代性的参照中逐渐展开的.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中国知识界对现代性的体认或中国现代性构想的形成经历了多个不同模式的转换游移,从而使得中国现代性具有了不同于西方的鲜明的"历史具体性".这就说明,中国现代性构想在其发生与发展过程中始终不是"完成时"而是"现在进行时"的,体现了百余年来中国社会文化现代发展的转型特色.  相似文献   

4.
本文着重探讨了中国新文学的现代性品格。本文认为,中国新文学的现代性品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人的文学”和“活的文学”。由这两个方面,衍生出五个方面的特征,即兼具直觉的理性意识,张扬个性的主体精神,直面人生的现实品格,力济天下的入世情怀,逼进口语的言说方式。中国新文学现代性品格的形成对于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实现,确立了大致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论的现代性发生无疑与百年前的晚清、"五四"关联密切。但历经百年,中国文论的现代性进程并没有完成。为此之故,有必要再次返回现代性的发生期,批判性地审视当代中国文论的现代性状况与晚清、"五四"时期的内在关联。回到当下,由于中国的社会文化已然具有"别现代性",因此,在返回晚清、"五四"思考中国文论的现代性问题时,有必要立足社会文化的实际,把建设"别现代性"的中国文论作为一种解决方案。"别现代性"的中国文论一方面是现代性的,另一方面又是中国的,因此超越了"五四"文论的现代性局限。别现代性的中国文论需要批判性地介入当下的文学文化与社会现实,同时又需要具备"创造性转换"的理念与方法以及公共性等必要的社会文化条件。  相似文献   

6.
7.
中国新文学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虽然只有短短三十多年的时间,却以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征服了众多的读者.产生这种艺术感染力的原因很多,但有一点是不能忽视的,那就是中国新文学丰富多彩的音乐性.不论是小说、戏剧还是散文、诗歌,它们都有自己独特的节奏和旋律.这也证明:文学和音乐在起源上是相结合的,虽然后来因为学科分割而分别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是优秀的中国新文学著作在本质上还是与音乐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8.
新文学是现代民族国家的文学,是新文化的一个标志性样本。自诞生以来,新文学立足现实,自我构建,独立表达,强化现代品质和民族国家特征,主体性建构取得了成果。现当代中国社会剧烈变动,文学方向改变、品质变异、经验重塑、历史改写成为常态,主体性被遮蔽。当前,中国文学正在获得与西方发达国家文学同样的发展环境,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在与世界文学良性互动中,创新创造,建构鲜明的主体性,彰显民族国家的文化存在。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大学校园文学与新文学传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现代大学校园文学是新文学的一个重要传统.校园文学批评为新文学确立了正确的发展方向,也为新文学的健康发展起到了保障作用.校园文学创作具有融合古今中西的特征,明显区别于校外文学的易于偏向一端,对新文学发展有着重要的示范意义.而大学校园文学的存在和发展,也影响到大学整体的文化氛围,又为新文学的存在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使新文学优秀传统得以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0.
论中国新文学的负性背景及其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提出“负性背景”这一概念 ,并用它从一个新的角度解剖中国新文学的产生与发展。文章认为 ,构成中国新文学产生的文化和文学背景颇为复杂 ,不仅有许多促进其产生和发展的正面因素 ,更有一些负性成分。这些负性成分对中国新文学发展并不只是一种阻碍 ,它还从反面激生和推动新文学的发展。那个时代思想文化界沉闷僵化的负性背景激起“五四”先贤文学革命之热情 ,文言创作的萎缩和白话创作的幼稚鼓励和催生大量新文学作品。而传统文学呈衰微之势 ,专制力量临阵退隐等现象造成了某些负性背景的缺场 ,这反倒影响了中国新文学向深度掘进。  相似文献   

11.
论中国新文学的现代性品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们对中国新文学的现代化品格,也即“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问题一直持有不言而喻的肯定态度,但究竟什么才典型地体现着中国新文学的现代化品格?许多研究者都觉得十分茫然,即使摒除意识形态关碍之类的因素,人们似乎也对于解决这样的问题缺乏信心.夏志清在他那部著名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中也论及了中国新文学的现代化品格,但对于这种品格的内容却完全放弃了阐解的努力:“中国现代文学之所以现代,不过是因为它宣扬进步和现代化不遗余力而已.”这种毫无创见的同义反复对先驱者们已跃跃欲试地加以探讨的中国新文学的现代品性话题实际上起了某种语义上的颠覆作用.许多有关这一话题的语焉不详乃至似是而非的“论证”,都不同程度地起着这样的颠覆作用.其中包括一度非常流行的将中国新文学  相似文献   

12.
从“新文学”到“现代文学”有一个清晰的发展嬗变历史,其发展的结果催生了从“文学的现代化”出发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学术.但新文学的“新”所包含的是一种更为开阔的、多元的思维空间.《汉语新文学通史》为我们建构了一种新鲜独到的学科理念和知识体系.它从“汉语”出发,来书写中国新文学史,可谓在“新”与“现代”两者各自的优势之上又一种“新”的开拓.现代汉语无论是作为一种学术立场,还是一种作为一种文学载体,无论是作为文学革命的先导,还是作为文学研究的视城,都鲜明地凸现出其自身诸多的新鲜特质以及无可替代的厚重内涵.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近代化之路迂曲波折。晚清处于东西方接触前沿的广东知识分子离开故国出走西洋或东洋寻求救国救民之道。出洋粤人经历了从现代文明的观察者到自身文化传统的反思者的角色转换,也历经了对现代文明由怀疑抗拒到主动接受学习的心理嬗变过程。晚清粤人的出洋游记蕴含了丰富的信息。处于转型期的广东知识分子在书写中还带有浓厚的儒家传统意识,但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之下,他们对于儒家传统表现出的是极大的矛盾性与复杂性。广东知识分子的出洋游记以及他们在书写中对于传统与现代的思考,对中国知识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中国开启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相似文献   

14.
19、20世纪之交是中国文学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最终完成的重要转折点,特定时代的急遽社会变革与外国小说的大规模翻译、输入,为此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内外双重契机与动力。外国文学的翻译对国人不仅起到了启迪和介绍作用,并且改变了中国人的观念和写作的技巧,使中国的文学,或可以说整个思想、学术界,起了很大的变化。本文的目的是想通过对外国文学翻译的发生、历程与表现的探讨,揭示出中国传统文学在东西方文化冲撞的宏观背景下,通过输入外国文学新鲜血液获得重建和新生的内在动因,并以此为当代世界文学格局中的中国民族文学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5.
胡适认为“中国文学有生气的时代多是勇于试验新体裁和新风格的时代”,由此,胡适以西方文学名著为范本在诗歌、小说、戏剧、散文诸方面提出了中国新文学的文体建设理论体系。胡适文体建设理论的指导思想和批评原则可以用“解放”和“创造”概括。胡适既是中国新文学文体建设的理论倡导者,又是中国新文学文体建设的积极实验者,其对中国新文学文体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具有筚路蓝缕之功  相似文献   

16.
新马华文文学是在中国新文学的影响下,由依赖进而逐步本土化,最终茁长起来的.本文从中国新文学思潮的海外回响、现实主义创作主潮汹涌奔流、落地生根坚忍不拔的创作队伍三个方面,阐述了新马华文文学与中国新文学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了海外华文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些规律性问题.  相似文献   

17.
田文兵 《天府新论》2013,(6):139-144
延安文艺承续和发展了“五四”新文学启蒙精神,在左翼文艺理论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讨论和实践了文学的大众化和民族化问题,通过对民族形式和民族语言的创造性运用,不仅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近现代以来文学为大众的目标,而且使新文学的发展重新接续到了与传统文化的血脉联系。延安文艺作为近代以来中国文学经验的集大成,是中国新文学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并没有背离或者中断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8.
面对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争,拉图尔从科学论(Science Studies)出发,提出现代性本身是人为制造的幻觉,它从未成为历史现实。现代性一方面基于主体/客体、自然/文化、科学/政治等二元论,另一方面却有意掩盖了转译(translation)过程。借助于哥白尼式的反革命,拉图尔以转译概念为基础把上述二元对立作为科学实践的结果而非前提,由此揭示了现代性的虚幻性。非现代性概念不仅可以说明现代性的政治建构过程及其目的,而且有望重构我们的世界图景。  相似文献   

19.
论审美现代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审美现代性不是现代性的肯定形式,而是对现代性的超越与否定。它使主体在现代化过程中保持对现代性的反思、批判与超越的品格。大众审美文化与精英审美文化是审美现代性的感性与理性形式,两者在批判现代化的消极面、弘扬人的主体精神方面有着积极作用。文章进而考察了审美现代性在中国的成长过程。  相似文献   

20.
在新文学开创初期,从海外留学归来的现代作家群体,以现代文化理念,重新审视中国文学的现状,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开启文学的重建。他们努力建立现代的文学观念;积极发起参与系列文化(文学)论争,大力拓宽现代文学空间;他们极为重视新文学的社团建设,无论是在文学组织、文学生产还是创作导向等方面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新文体的创建,不仅从理论认识上殷切呼唤,更是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充分展示了新文体的魅力和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