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近代来华传教士继承明清之际来华传教士的汉学传统,对中国古典文学进行了更为深广的译介,并出现了一批卓有成效的汉学家。本文就近代来华传教士与中国古典文学之间的关系从新教与天主教两个方面进行了考察,并论析了近代来华传教士作为中外文化"之间人"的特殊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黄斌欢 《社会科学》2021,(11):87-96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必将重构未来我国的产业、劳动与社会形态。"双循环"由此具有了双重意义:从侧重国际大循环到"国内国际双循环",从经济发展单循环到"经济与社会双向协调发展双循环"。围绕新发展格局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可以衍生诸多具有浓厚中国特色与高度学术潜力的研究议题,包括科技创新、产业链条、生产形态与空间布局的变化过程中经济与社会的相互建构,以及劳工社会形态发育对于消费培育、新型城市化、新劳动者社会化及劳工养成、城乡关系等方面存在的深远影响,等等。在新发展格局的讨论中加入"社会"的维度,将成为新发展格局落地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3.
企业债务资本的"税盾效应"诱致股东资本弱化行为,直接的后果是侵蚀了相关利益主体与企业之间的合约收益.尤其是在劳工工资合约与企业绩效密切挂钩的客观现实下,资方谋划的资本弱化行为可能导致企业账面绩效下降,进而抑制工会代表劳工关于工资合约的要价,从而对劳工权益形成侵害.因此,分析和研究工会在劳工工资合约中的博弈策略,对于制定有效的维护劳工权益的因应策略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6期刊载了常凯教授的《劳动关系的集体化转型与政府劳工政策的完善》一文(以下简称"常文")。常文虽不乏灼见,但也存在值得商榷的地方。笔者就常文中的两个基本观点与常凯教授商榷,并对我国劳动关系的转型现象作另一种解读。一、"集体化转型"并非"一种历史进程"西方学界对"劳动关系转型"概念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索隐思想是一种神学阐释方法,认为世界各民族都本源于基督教,后来的人类历史也都在《旧约》中有所预示。利玛窦在华建立了"适应"的传教策略,希望在原始儒家文献中找到基督教的痕迹。利玛窦重视儒家经典,尤其是《四书》,其"适应"策略可视为中国索隐派之先声。中国索隐派由白晋建立,傅圣泽、马若瑟、郭中传等人是核心人物,他们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易经》上,希望从中解释中国古代的上帝信息。因为礼仪之争,耶稣会在华传教在清中期中断,到晚清才由新教重续其业。晚清来华新教传教士理雅各以译介中国经典而著名,他对于《易经》以及其他中国古代典籍的一个重要观点是,这些书籍中的"上帝",即是基督教的God。理雅各的思想可视为中国索隐派之后继者。易学研究在西方的兴起,与这些来华的传教士,特别是中国索隐派有密切之关系。  相似文献   

6.
WTO、劳工标准与劳工权益保障   总被引:73,自引:0,他引:73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世界各国劳资关系力量对比处于一种极端不平衡的状态中。中国加入WTO ,必须考虑到经济全球化对于中国的劳工问题和劳资关系的影响。而国际上关于社会条款和国际劳工标准的提出 ,其出发点既有贸易保护的目的 ,也有在工人权利日益被忽视和侵害的情况下推动劳工权益保障的目的。中国的政策应该是全面把握、趋利避害、积极应对。为适应加入WTO后的新形势 ,需要以国际劳工公约中的核心劳工标准为依据 ,根据中国的法律原则和国情特点 ,完善和健全中国的劳动立法 ,以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7.
体面劳动、道德贸易与劳工标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站在劳工利益的立场上 ,从历史的视角考察劳工标准与体面劳动、道德贸易之间的关系 ,剖析了发达国家将劳工标准与贸易挂钩的保护主义性质 ,并提出了中国的应对态度和策略。本文认为 :体面劳动的内涵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对体面劳动的追求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 ;遵守国际劳工标准 ,有助于推动体面劳动、道德贸易局面的形成 ,使企业在产品和道义上都具有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也对东道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来华投资,带来的不只是资本,还包含了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及其管理模式和企业文化,推动了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与经济发展。但是,近年来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的产品质量、税务运作、劳工关系等社会责任方面出现弱化趋势。为实现跨国公司与我国的互利双赢,研究这一趋势及相应对策是必要而紧迫的。  相似文献   

9.
劳资冲突与工会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中国由计划体制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中国劳动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但中国工会转型却明显滞后于劳动关系的转变。近年来频发的劳资冲突凸显了工会与基层工人的脱节,反映了工会在国家管理制度中转型滞后的困境。这些困境主要包括工会组织的行政建制悖论、工会职能的多目标冲突、基层工会的"空壳化"、工会工作人员自身素质的制约。面对今天劳工保护的现状,中国工会必须调整传统工作模式和工作方法,积极进行自身转型。  相似文献   

10.
劳动者组织对于职业福利生成的作用因组织力量(尤其是工会力量)的不同、职业福利项目类型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从劳工组织与市场力量之间的关系来看,总体可概括为三类——压抑型、合作型和竞争型三类.在货币型(尤其是保险类)职业福利的形成中,三种作用机制同时存在.劳工组织的作用在世界范围存在差异.在中国的现实情境下,要促进职业福利的生成和发展,需要增强工会的代表性、形成具有实质意义的集体协商制度.  相似文献   

11.
王星 《浙江社会科学》2012,(1):74-85,157,158
全球自由市场与低劳动力成本是比较优势模式发展的前提条件.劳工品质与资本流向正相关,劳动力价格、劳工技能以及劳工纪律性是劳工品质的基本内涵.劳工纪律性是社会建构的结果,政治机会结构与微观动员条件是两种主要的建构力量.较之于印度,劳工守规矩的品质是中国吸引资本的巨大优势.劳动保护需要与政治社会体制相匹配,这样才能实现与经济发展的均衡.中国不用担心劳工涨薪会导致资本外移,印度应该在政治社会结构允许的空间里一定程度地减少劳动保护,强化劳工纪律性.突破比较优势模式,通过产业升级完成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才是中印两国未来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2.
如何在国际投资协定中纳入和整合劳工标准等非投资利益,是国际投资规则发展的新趋势。投资协定与劳工标准的适当衔接,有助于平衡投资利益与劳工利益,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现有国际投资协定中与劳工标准挂钩的条款仍存在结构性缺陷:在实体规则方面,主要侧重对东道国减损劳工标准行为的规制,忽视了对东道国劳工政策空间的保障;在履行机制方面,投资者可通过投资仲裁机制挑战东道国劳工政策,而与劳工政策休戚相关的劳动者却缺乏相应的程序权利。因此,有必要对投资协定与劳工标准的衔接路径进行系统性调整。中国作为双向投资大国,理应积极参与和引领国际投资规则的制定,为解决投资保护与劳工保护的失衡问题贡献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3.
张艳国 《江汉论坛》2003,1(6):72-77
五四时期,中国思想界形成了一个尊孔复辟的中外反动文化大同盟.以传教士李佳白、李提摩太、殖民主义者庄士敦等为代表的"中国通"纷纷来华"讲学"、"访问",发表了他们的尊孔观,呼应中国的尊孔逆流.虽然,西方"中国通"的尊孔观不同于这一时期中国思想界旧文化的尊孔观,但是,他们对于中国旧文化借尊孔复辟,抵制、阻碍新文化运动乃至民主主义运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反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张丽 《晋阳学刊》2022,(6):41-52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从中国招募约9.6万名华工输送到法国,在西线战场为驻法远征军从事战地勤务工作。在英国远征军的整个劳工组织体系中,华工数量最终达到劳工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中国劳工团多达195个连队,广泛分布于交通线和英军五大集团军的后方管区。无论是作为非技术劳工,在码头、仓库、弹药和物资堆集处、防御工事等地从事重体力劳动,还是作为技术劳工,在铁路、坦克车间和汽车运输车间从事技术性和半技术性工作,华工均可完美胜任。一战时期英国针对西线战场的海外劳工输入与使用,其成功的支点无疑在于中国劳工团。由于在华招工的顺利推进,英方的海外劳工输入计划得以圆满达成目标,解救了远征军劳工紧缺的燃眉之急。抵达战场的海外劳工中,华工团展现出多方面的比较优势,以吃苦耐劳和适用性强成为效用最高的一支队伍,堪称西线战场上当之无愧的劳工劲旅。  相似文献   

15.
随着正规劳动力市场吸纳就业能力的日趋有限,曾一度被视为"现代的荒蛮"、"城市的污垢"并屡遭取缔和清退的马路劳动力市场却为个人资本处于弱势的庞大的就业大军提够了一个赖以生存的非正规就业空间.对于这一长期被忽视的劳动力市场,其劳工生存状态及内部运行现状成为亟需关注的问题.侧重主体实践的动态过程,在对C市马路劳动力市场调查中,作者看到的是马路劳工对城市边缘空间的生产与超越,在这里,为了求得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演绎着种种独特的生存策略.既有所谓的"江湖逻辑"成为劳工资本接续的路径依赖,又有"群体守望"和"游击战术"成为其在外在权力介入时展开博弈的手段,空间秩序深深地嵌入在不断再生产的互动关系中,马路劳工在非规范性中不断前行,演绎着艰难的生存史.  相似文献   

16.
贸易自由化与劳工权益之间是对立统一关系。国际劳工组织(ILO)作为协调二者关系的专门机构,形成为一项重要的国际法律制度,但内中存在很大不足,必须加强和完善条约内容的更新机制、加强和完善条约的批准机制、加强和完善条约执行和实施的监督机制、完善国际劳工大会的组织制度,以更好地促进贸易自由化与劳工权益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7.
在多边贸易体制中是否纳入"劳工标准"是有关国际贸易持续10多年讨论的热点问题。南北双方就此问题分歧很大,发展中国家反对贸易与劳工标准的联系,以防出现新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我国有关法律与国际劳工组织的"核心劳工标准"相比较有一定的差距,应该完善我国相关法律以适应挑战。  相似文献   

18.
鸦片战争后,在诸多因素的交互下,通过对外签订双边条约、多边条约和国内立法的多种形式,近代外商来华投资工业法律制度被逐步构建,主要内容涉及市场准入、投资形式、税负、工业产权、劳工权益等方面,它们为外资大规模进入中国保驾护航,而中国政府尽可能维护利权、保护稚嫩民族工业的初衷却大打折扣,有利于外商的规定被他们发挥到极致,而约束和限制他们的内容或要求他们履行的义务,往往被忽视或者被破坏至极。不过,近代外商来华投资工业法律制度在客观上所起的积极作用不容否定,以农立国的传统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变,并推动了近代中国政府日渐制订、修改相关法律。  相似文献   

19.
劳工标准是一种规范全球范围劳工事务的制度。经济全球化导致劳动力市场的国际化使劳工标准问题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发达国家采取了将劳工标准与贸易挂钩的方式推进劳工标准的实施,并在地区层次和双边层次取得了重大进展,这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劳工标准领域博弈的结果。中国在劳工标准领域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20.
罗莹 《学术研究》2012,(11):26-31,159
十六、十七世纪来华耶稣会士的"四书"西译活动实为"儒学西传"的源头,其译文直接奠定了欧洲启蒙思想家对于儒家思想的理解。在《中国哲学家孔子》一书里,"天"这一儒学概念在跨文化译介过程中,其"名"与"实"在语境更迭中出现了分离断裂,继而由译者凭借自身的神学知识及价值取向重新进行人为设定,原文与译词表面一一对应的背后掩盖的是中西异质文化之下不同的天人观。结合"礼仪之争"的历史背景,亦可从译文中切实了解到耶稣会士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以及他们如何为自己采取宽容适应儒家文化的传教政策进行辩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