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国藩与吴廷栋共历嘉道咸同四朝,同为晚清理学的中坚、桐城后学的砥柱。道光年间,他们同师唐鉴,求道问学,相交为友;咸丰时期,声气互通,镇压义军;同治时期,同居高位,规切友朋,成为"同治中兴"的贤辅名臣。他们由医而识,由学而知,在复杂混乱的晚清政治生态中,相互攀援,最终缔结为不二的利益共同体,带来了"理学中兴",改变了晚清儒学原有的格局与谱系。考察曾国藩与吴廷栋的三十二年交往史,有助于观照晚清学术与政治彼此纠葛的诸多面相。  相似文献   

2.
《奇冤纪闻》为晚清新疆官员游春泽所著。该书围绕一桩晚清伊犁善后贪腐案而展开,详实记载了案件审理过程中出现的善后经费使用、新疆官员之间的权力博弈以及晚清新疆的政治生态情况,为研治晚清新疆历史、深化对晚清新疆社会的认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3.
晚清驻外使臣的群体构成与知识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午战前晚清使臣群体的知识结构以中学为主,与近代型的外交专业人才有着很大差距。甲午战后,这种状况则有所变化,他们的专业知识色彩日益鲜明,逐步以其特有的知识结构形成一个有别于中国国内官员的群体。中国传统官员以通才为特征,而近代西方国家官员却以专才为特征,晚清驻外使臣知识结构的变化正显示了中国官员由传统走向近代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在晚清教案史上按察使在中外交涉中处于十分边缘的地位。但1906年南昌教案中余肇康却以按察使身份主导了中法双方在赣交涉进程。从制度史角度看,这在晚清教案交涉中是绝无仅有的案例。南昌教案的交涉背后,牵扯了复杂的人脉关系,反映了清末的政治格局。余肇康的人脉固然很强大,其本人也主导了中法双方在江西的交涉,但最终左右此案结果的是胡廷干和梁敦彦背后的北洋势力。余肇康和胡廷干各有奥援,由余肇康主导中法在赣交涉很大程度上是胡廷干和余肇康个性差异使然。  相似文献   

5.
晚清时期的外交官是中国第一批出使西方的官员,他们的儒家教育背景和对西方的有限知识使他们对于西方文化的认知和认同具有局限性,但他们对西方文化的批评也有其合理的一面.使节们在赞叹西方发达的工业、军事、技术的同时,对工业文明可能带来的弊病提出质疑,涉及对环境的威胁、对自然资源的滥用以及机械文明可能带来的失业问题等,颇具前瞻性.本文通过对晚清驻德使节日记的梳理和分析,揭示在当时特定的人文历史环境中驻德使节的对外文化取向,并探讨晚清政府是否有具体的对外文化政策和有计划的文化作为.  相似文献   

6.
晚清时期西方驻华外交官是19世纪西方学习、研究和应用汉语的重要力量,他们通过自己的实际经验发现了欧洲经院派汉学家在研究汉语时对当时书面语的忽视,进而提出文件体书面语的概念。以英国驻华外交官密迪乐、威妥玛以及德国外交官夏德为代表的西方人致力于对·文件体书面语的教学与研究。他们开创了近代西方人学习汉语的全新模式。文章从美国及加拿大图书馆所保存的密迪乐、威妥玛以及夏德关于文件体书面语的专著、教材和工具书入手,围绕晚清时期西方驻华外交官对文件体书面语所展开的教学及推广情况,从一个特殊角度再现近代西方人特别是驻华外交官员学习和研究汉语的历史原貌。  相似文献   

7.
论晚清习俗教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晚清习俗教案是指基督教与中国传统风俗习惯之间的矛盾斗争,它开始于1861年,结束于1910年,在这50年内,共发生此类案件147起(这是目前国内外有关此期习俗教案最详尽的统计数字)①,极大地影响了当时的社会。对此,史学界虽有所论述,但很不深入,故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一、晚清习俗教案的起国传统的观点认为晚清习俗教案是由民族矛盾、基督教的文化征服或中西风俗冲突引起,笔者认为,这些观点虽不无道理,但都失之偏颇和笼统。根据笔者研究,晚清习俗教案是由下面两种因素引起的。(一)列强侵略。鸦片战争前,清廷奉行禁教政策,来…  相似文献   

8.
晚清教案起因的量化分析赵润生,赵树好山东聊城师范学院晚清教案始于1844年的浙江定海教案,终于1911年的陕西长武教案。在这短短的68年时间内,竟发生1700起大小小的教案,极次地影响了当时的社会。那么,引起这些教案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呢?对于这个涉及教...  相似文献   

9.
浙江湖州教案(1902-1908)是晚清少有的通过法律途径成功解决的教案之一。在此过程中,一批有留洋经历和熟悉洋务的新派士绅起了主要作用。他们通过与教会谈判、请求美国领事和公使仲裁等方式解决纠纷,并两次将南监理会和传教士告上法庭,最终通过庭内和解的方式与教会达成协议。士绅们力主"文明抵制",约束民众,使得湖州教案的性质始终限定在租房买地领域,而未演变成杀教士、毁教堂的恶性外交事件。湖绅在本案中的作用,也凸显了晚清民教和解的"去官府化"特征。湖案两次详细的庭审过程,是晚清民教地产争讼类案件在近代西方法律语境中的真实演绎,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10.
1870年发生的天津教案是19世纪70年代规模最大的教案,也是学术界长期讨论的热点之一。但是,以往学者们讨论这起教案时,注意力大都集中在直接引发教案的法国及其保护下的天主教会上,而忽略了与该案亦有着密切关系的英国。笔者拟就英国与天津教案的发生、在教案中所受到的冲击和影响、对教案的干涉及原因等问题进行探索,以期有助于对晚清教案史及中英关系史的研究。一、英国与天津教案的爆发天津教案并不是一次单纯的民教冲突,实是一次反侵略斗争。这起教案的爆发与英国长期对天津的侵略是密不可分的。早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60年代,晚清政府开始有意识地向西方国家派驻外交使节,由此而形成了一个近代外交官员群体。在这个群体中,一些外交官员在具体的外交实践中,逐渐受到西方外交理念的影响,接受了近代国家主权观念,其中曾纪泽就是一个典型代表。以曾纪泽为代表的近代外交官员的国家主权观念是晚清时期外交近代化的反映,也在外交活动中挽回了部分利权。  相似文献   

12.
晚清作家处于特殊的历史时期,他们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在接受知识上,他们开始从旧学向新学转变;在社会功能上,他们重新调整了如何处理“道”、“势”、“利”之间的关系;在谋生方式上,他们由追求仕途到自谋职业。这些变化表现了晚清作家从“士”向“知识分子”的现代转化。  相似文献   

13.
崔军伟 《天府新论》2007,(2):122-125
晚清社会形成了一股对官员进行再教育的思潮。对官员素质现状的不满是思潮倡导者们的基本考量,此外,还有人认为对官员进行再教育是开民智、挽救民族危机、对外交涉甚至是抵制变法的具体需要。晚清官员再教育思潮提出的最主要的教育形式有学堂教育、出洋游历与衙署学习。教育内容在清末新政前是中学、西学并重,而新政后则以西学为主。这股思潮虽然无法摆脱传统思想的影响,认识不到官员素质不高的根源,但仍然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付建舟 《江汉论坛》2007,(6):126-129
晚清作家处于特殊的历史时期,他们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在接受知识上,他们开始从旧学向新学转变;在社会功能上,他们重新调整了如何处理"道"、"势"、"利"之间的关系;在谋生方式上,他们由追求仕途到自谋职业.这些变化表现了晚清作家从"士"向"知识分子"的现代转化.  相似文献   

15.
晚清派往西方国家及日本考察的官员及外交官走马观花似的见识了外国园艺。他们看到当时先进的温室设备,园艺作物的优良品种,当时在国内难以见到甚至从未见到过的佳果、奇花、异卉,还见识了异域风格的园林艺术。  相似文献   

16.
聂付生 《云梦学刊》2004,25(5):20-22,39
清初学术是中国学术史上一个辉煌时期,出现了一大批如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陈确、傅山、颜元、李塨等学术大家,他们继承了晚明学术的合理内核,又根据时代特点,对晚明学术有发挥和创新之处。  相似文献   

17.
本文深入分析了晚清时期报人笔名勃兴的社会历史根源,同时对晚清报人笔名进行了分类 研究,大胆提出其运用已远远超出掩饰身份的符号意义的观点。认为:无论是晚清时期丰富多彩的笔名, 还是笔名在晚清勃兴这种文化现象本身,都蕴藏着博大深厚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18.
同治、光绪年间在广东任州县官的杜凤治留下了一部记录详尽的日记。日记以一个下级官员的视角,记录了很多广州官、绅、民的生活以及相互关系的有趣细节。从中可知,在晚清的广州,官绅、官民关系都与乡村地区有所不同。日记也反映了这个时期西方事物对城市生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中国晚清时期政治发展研究是运用现代政治发展理论来探讨中国晚清时期的政治变迁,其目的在于总结经验教训,为探索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提供借鉴。通过对中国晚清时期政治发展进程的梳理和回顾可以发现,民族危机的冲击与回应、民族独立与民主政治的双重追求、多种政治力量的博弈与多重发展目标的择定,以及民族性与现代性的错位与冲突,构成了解读中国晚清时期政治发展的几种可能线索。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晚清时期湖北商品博览会和南洋劝业会的举办为重点,阐明商品博览会在晚清发展的一般历程,论述了商品博览会在晚清新政时期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对经济、技术、社会和文化近代化所发挥的重要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