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斯蒂格勒将海德格尔历史性的此在重新扩展为抽象的人类主体(谁),把关涉性的操持强化为广义的技术对象(什么),并进一步将这种对象化的技术与历史性的时间链接起来,以开启不同于生命种系发生的人类历史发生的第二起源。人的生物实在之外的义肢性文码记忆构成了一种后种系生成中的被发明,这种在自然遗传进化终止之后出现的可激活的文码就是技术,这也是人类历史性生存在自然中的延异式到场。  相似文献   

2.
程丙 《江汉论坛》2023,(4):13-18
面对当前元宇宙发展的重重迷思,斯蒂格勒技术批判理路不啻为一种可行的解蔽范式。遵循其思辨逻辑,元宇宙内蕴话语向度、技术向度及人类文明向度的持存面相。在话语之维,社会舆论对元宇宙的预设性解读及发展憧憬,往往聚焦于感知与记忆的生长点,期待元宇宙实现人机交互的可感知与想象力无限广延的可记忆。在技术之维,作为一种尚在发轫状态中的前沿技术综合体,元宇宙正凭借对技术系谱集成、现实世界镜像与人类能力增强的赋能,现实地发挥技术义肢所具有的代具性作用。在人类文明之维,由于支撑元宇宙发展的技术基底擅于突破、改写人的存在论边界,显现未来可能性世界的此在意蕴,因此,元宇宙包含关于未来人类生存之境再造的开放性叙事。须处理好技术药理学收敛与一般器官学绽出、数字资本增殖与技术权利争取、人类纪熵化与智识本体化三对矛盾关系,在诸多可能性中辨明人类元宇宙化存在的生成性方向。  相似文献   

3.
《东岳论丛》2017,(7):22-29
斯蒂格勒认为,资产阶级现代性的精神重构,主要体现在对那个统一的大写的我们的改写,大写的我们即是使每个我获得自我认同的历史归属,也将投射出未来行进的方向。在今天的数字化资本主义现实中,媒体永远在制造新闻和耸人听闻的事件,无处不在的爆炸性事件同时轰炸每一个意识个体,在这种由数字化编程和传媒产生出来的同质化的大写的我们中,个体恰恰丧失了西蒙栋所讲的个性化的所有存在感。  相似文献   

4.
胡传胜 《中国学术》2000,(2):298-302
本书是作者三卷本《技术与时间》的第一卷。作者使用的是萨特、哈贝马斯等欧洲大陆哲学家惯常使用的批判一重建的论述方法,在批判性地回顾学术史的同时,展开自己的思想。全书共分两部分(各分三章),第一部分“人的发明”,为技术史理论考察,分析西蒙栋、吉尔、卢梭、  相似文献   

5.
斯蒂格勒在德里达“延异”的基础上提出了“代具”这一概念。由于人类自身存在重要的缺陷,因此需要外在化的力量进行弥补,这就是技术作为人类缺陷型起源的根本条件。在胡塞尔现象学的基础上,斯蒂格勒讨论了三种持存。第三持存是一种外在化的后种系生成记忆。围绕着第三持存展开的核心内涵是,人与技术的相互发明。美国在历史共同体构建过程中的文化霸权表现为历史蒙太奇中的时间物体、历史共同体的共在幻象与工业图式论整合、记忆工业随时在场导致的个性化丧失等内容。斯蒂格勒所强调的是,技术在塑造“大写的我们”过程中的作用,并指出了技术服务于西方文化霸权这一内涵。在斯蒂格勒看来,数字资本主义不可避免地会导致人类的迷失。数字资本主义发展导致的异化情形体现为数字化所创造的是扭曲的象征世界、数字个性化背后的整体性制造、数字消费背后的美国霸权和认同假象、数字资本主义加持的教育异化及其对抗等。在这种数字资本主义的迷途之中,斯蒂格勒一直在积极地寻找解决方案。斯蒂格勒将解决方案定义为积极性的药理学,将人类的未来定义为“负人类纪”。从“人类纪”到“负人类纪”似乎是一种向死而生的悲观状态,而更加合适的调整应该是从“骄狂人类纪”到“谦卑人类...  相似文献   

6.
缺乏动力因使得技术长期处于哲学视野的边缘.海德格尔将人纳入技术的座架之中,从存在论层面为技术探寻动力因,将技术的本质理解为解蔽.斯蒂格勒认为这种解蔽式的理解看似赋予技术以开显其主体性的动力,实则混淆了动力因与目的因,使技术概念难以得到清晰界定.他结合古希腊神话寓意重新阐发技术的内涵,认为技术与人同源共生,技术是对作为"...  相似文献   

7.
潘依林 《理论界》2022,(11):8-14
马克思的“机器论片段”基于政治经济学视角演绎了工业资本主义历史条件下,机器技术、一般智力与固定资本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人工智能时代,数字化技术飞速发展,机器形态加速变革,分析马克思的机器观并找到未来发展路径是直面时代问题的重要任务。目前,在当代西方左翼对于“机器论片段”的大多分析中,技术哲学家斯蒂格勒肯认机器与技术作为推动社会的力量,而个人的理论知识与行为能力却又在资本的控制下被进一步剥夺,最终形成了“系统性愚蠢”的表征,出现普遍意义上的“知识无产阶级化”。在本文看来,斯蒂格勒的机器技术观建立在马克思分析“资本”关系维度上,因此,分析马克思的“机器论片段”内涵的机器观是理解斯蒂格勒技术理念、理解人工智能时代劳动与技术、知识与解放关系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下简称《临时约法》)是辛亥革命最重要的成果之一.《临时约法》是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为主要蓝本,同时根据当时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的特殊需要加以改造而成.《临时约法》之所以选择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为主要蓝本,基于以下两点原因:一是出于“以法制袁”的考虑;二是受法国宪政史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讨论了德波《景观社会》一书中关于时间问题的诸多观念,特别是他提出的景观时间一说。不同于前传统社会中的循环时间与工业社会中的不可逆时间,景观时间是一种制造伪事件的时间积木。现代社会为人们节约出大量的闲暇时间,这些时间都成为特定的由影像支配的景观时间积木,这种时间积木是通过种种广告欺骗和故意误导来填充的。在那些虚假的被制造出来“伪节日”之中,资本家通过景观强迫我们去买自己并不需要的东西。说到底,景观时间的本质就是异化消费时间。  相似文献   

10.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环境下的知识产权保护和执法逐渐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自1995年以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两个因特网条约以及《反假冒贸易协定》均设立专章对技术措施保护进行专门规定。因特网条约首次在国际法层面上要求各成员对于技术措施提供适当的法律保护和有效的法律救济方式,但因特网条约仅提供了一个保护技术措施的基本框架,各成员国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自由决定如何履行其国际法义务。反假冒贸易协定将原来因特网条约中留给各国国内法自行解决的问题进行明确,例如界定技术措施、明确禁止规避行为和规避工具。反假冒贸易协定在履行因特网条约义务的同时要求各成员对技术措施提供更高的保护标准,提供更为有效的数字知识产权保护。我国《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草案》在现行立法的基础上对技术措施提供了更为详尽合理的规定,兼具因特网条约和反假冒贸易协定的立法特色。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疏解欧里庇得斯《腓尼基少女》"第一场"至"第三场"的内容,探究了其中所蕴含的"先知与僭主"关系主题。  相似文献   

12.
张宁 《文史哲》2004,(6):53-58
《狼来了》是我国民间家喻户晓的儿童故事,它来源于伊索寓言《牧童与狼》,是由传教士带入中国的。但若引入故事结构相类似的第三个文本《三声枪响》,并予以存在论性质的解读,就可与《牧童与狼》及《狼来了》建立一种有趣的比较关系,其中有关"撒谎"的道德主题被改写成"自我欺骗"的存在主题。由此而生的对儿童的同情,则使我们进一步看到,从《牧童与狼》到《狼来了》的流布过程中,一个道德"劝戒"故事如何变异成道德"恐吓"故事,其中充斥着对身体的训诫和治理。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间"后殖民理论分析该作品,认为作品中的人物跨越了文化上的和种族上的障碍,从冲突走向妥协,这是一个文化协商的过程,在这过程中他们避免了东西文化的"二元对立"之争,从而创建了属于他们自己的"第三空间"。  相似文献   

14.
苏联对马克思著作《福格特先生》的解读意义重大,值得述评。苏联解读主要体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十四卷中与《福格特先生》有关的说明、尾注和脚注。苏联解读的成就主要是:从十个方面概括了思想内容;从时代、动机、契机三个层面揭示了内容的背景;对该书从实际作用、内容特征、形式、精神等进行了积极评价。苏联解读的问题包括:内容方面,没有涉及马克思法律思想,轻视对沙皇俄国的批判,没有概括马克思新闻思想;原因方面,对思想斗争背景缺乏介绍,对革命视角揭示得不够,对具体契机的揭示不够深入;意义方面,对实践意义从积极层面开展论述很少,对思想意义的评价严重不够,对风格意义的阐述不够突出。  相似文献   

15.
索恩–雷特尔对于传统认识论的基本诊断就是“意识的内在性”,“黑格尔框架中的康德知识论问题”是一种“镜式本质”的知识论,无法阐释清楚自身综合能力的真实起源,归根结底是虚假的“镜像”,不能走出意识的内在性,索恩–雷特尔提出了自己的历史唯物主义破镜方案,主张商品交换规律的社会综合对于思维抽象的奠基性作用,进而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与“黑格尔框架中的康德知识论问题之间”建立起了批判性的联结,这种联结是索恩–雷特尔独特的学术贡献和学术发现,但也有其自身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受韩愈的影响,欧阳修《新五代史》有道和道统的双重关照.探讨《新五代史》史论与欧阳修的“三论”(“经论”、“史论”和“政论”)关系,可知“经论”体现了欧阳修对道与道统的基本认识,是《新五代史》史论阐发的义理根据;“史论”与《新五代史》史论直接相关,而《新五代史》成书较晚,其史论基本上可代表欧阳修的吏观;“政论”与《新五代史》史论相通,使《新五代史》体现了当世性.《新五代史》折射出欧阳修及其时代的学术和政治,也使欧阳修成为唐宋时期道和道统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人物,这些都超出了五代之外.  相似文献   

17.
鲁涛 《云梦学刊》2011,(3):44-44
《追寻最后的一道青烟——〈存在与时间〉前38节的思想》(张文初著)于2011年1月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存在与时间》是20世纪的人文经典。其旨趣的诗意性、追问的彻底性、运思的诡谲性,  相似文献   

18.
福柯认为,作为主体而出现的人并非历来存在,而只是现代性认识型的特殊历史产物。现代性的人,在古典认识型的表象意义上只是一个空无,我们只有通过关于他的词、他的机体和他制造的客体才能靠近他,才能描绘他的面孔。这个新近被生成的人在现代认识型中由四重规定性构成,即有限性、经验与先验、非思及起源。福柯断言,现代主体意义上的人,必定是一张在历史上必定被抹去的面孔。他还认为,人文科学如同人一样,并不是一种始终存在的东西,只不过也是一种19世纪以后出现的新事物。  相似文献   

19.
在1976年写下的<象征交换与死亡>一书中,鲍德里亚的思想中似乎发生了一种更大的转折.以我的看法,相对于自从<物体系>、<消费社会>的他性理论空间向<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自主性思想构境的转变,这是他理论逻辑构境中第二次重要的转换,也是在这种整体思考空间的改变中,鲍德里亚最终确立自己的原创性思想构境的过程.此时,鲍德里亚用来图绘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关键性概念--拟像-拟真出场了,并且,一个作为缺失本体的基础性范畴--真实也开始成为他逻辑批判张力的支点.  相似文献   

20.
罗尔斯在《政治哲学史讲义》中关于马克思思想的三场讲座,明确呈现了他对马克思政治哲学特别是马克思正义论的基本看法.他在这里分析了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观点、马克思关于正当与正义的概念以及马克思关于自由生产者联合体的理想,其中既包括他对马克思思想之深刻性的明确肯定,以及对马克思关于正当与正义的主张的深入分析,也包括他在评述中提出的对马克思某些观点的不同意见.重思罗尔斯在《政治哲学史讲义》中对马克思的解读,有助于我们在比较语境中深化对马克思正义论的理解,呈现解决复杂而深刻的公平正义问题时所应持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