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伴随着乡村旅游的持续深入发展,旅游社区居民对政府的信任问题成为当前影响乡村旅游业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基于旅游社区居民感知视角,选取山东省六处典型乡村旅游社区,利用社会交换理论探究乡村旅游地居民政府信任的影响因素,对比不同生命周期阶段旅游社区居民政府信任及居民感知的差异。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旅游感知收益、生活满意度正向影响政府信任,生活满意度在旅游感知收益与政府信任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2)旅游感知成本显著负向影响政府信任,但与社区参与、社区依恋和生活满意度的关系不显著;(3)社区参与、社区依恋均正向影响旅游感知收益、生活满意度,而且社区参与通过旅游感知收益间接影响生活满意度;(4)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乡村旅游地居民政府信任和社区依恋水平没有显著差异,而社区参与和居民感知水平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2.
可持续旅游扶贫开发模式研究——社区参与乡村旅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乡村旅游、旅游扶贫和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相关概念内涵及研究进展阐述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贫困乡村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必要性和主要障碍,提出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一些思路,即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通过政策调控保障社区参与的主体地位,通过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政策框架确立社区居民参与的激励机制,提高社区居民的相关旅游知识及进行相关能力培训,提高非政府组织在旅游发展中的作用等。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1977—2020年间3123篇乡村旅游主题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借助文献计量软件CiteSpace和VOSviewer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1)从文献分布来看,国际乡村旅游研究经历了起步、发展、成熟三个阶段。文献间形成了两个核心的引证群落,表现出较显著的内部引证和交叉引用关系。(2)从研究力量来看,发文量最多的作者是Pena和Barbieri,而发文量最多的国家和机构分别是美国和中国科学研究院;(3)从研究主题来看,主要包括居民认知与态度、游客行为特征、乡村旅游影响、乡村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旅游资本6类。(4)从研究热点来看,"影响""管理""乡村发展""保护""社区""感知"等是最为重要的研究热点,同时研究内容经历了一个从宏观到微观,从以乡村旅游发展为中心到以乡村社会发展为核心的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4.
为应对不断发展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养老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体系,而且出现了以乡村旅游为载体的集旅游、健康、养老、养生等产业融合发展的蓬勃迹象。对长三角地区具有乡村旅游养老经历的城镇老年人的调查研究表明,在影响城镇老年人选择养老空间的诸多因素中,养老型乡村社区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情况是首要影响因素,社区自然与人文社会环境状况是基础性影响因素,社区旅游资源与休闲旅游产品是重要吸引性因素,老年人家庭生活条件是前提性因素,地方政策引导以及理念普及是催化性因素。因此,为了实现养老型乡村旅游社区的健康持续发展,应该着力加强乡村养老旅游社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持续改善社区的自然与人文社会环境状况,不断丰富并完善养老旅游产品,持续创新体制机制以营造更加适宜老年人康养生活需要的宜居休闲氛围。  相似文献   

5.
受旅游市场、资源特色、发展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制约,海南乡村旅游发展需要更新传统观念,创新发展模式。以包密园度假社区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包蜜园度假社区发展的区位条件、自然条件、人文条件和旅游资源基础上,针对目前开发中遇到的市场开发困境、空间开发困境、产业发展困境和社区参与困境等,指出包蜜园度假社区发展机遇为国内旅游市场需求升级,海南乡村旅游开始转型升级和休闲农业促进海南产业结构调整。设计相应的开发模式,主要包括市场运作模式、空间开发模式、产业发展模式和社区参与模式,为海南乡村旅游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旅游发展与傣族园社区的乡村都市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乡村都市化进程很快,其研究也取得了极大进展。但是,对于以旅游发展为动力的社区的乡村都市化还缺乏研究。本文将西双版纳傣族园这一乡村旅游社区置于旅游发展的场景下,以人口结构、经济结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为分析框架,进行乡村都市化的关联性分析。  相似文献   

7.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短期旅游休闲形式近年来得到了更多的关注。文章通过分析社区内经济、社区文化环境以及社区居民参与程度,对怒江州秋那桶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进行研究,提出了依托旅游项目设置型的社区参与模式这一新型社区参与模式,并总结其优缺点以及发展路径。结果表明:依托旅游项目设置型的社区参与模式与其他种社区参与模式不同,其主要通过大型项目组和项目管理小组共同明确细则来达到公平利益分配。  相似文献   

8.
城郊乡村旅游开发与乡村旅游社区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研究城郊乡村旅游及其社区发展,从城市社会地理学视角对乡村旅游社区空间结构进行了分析。分析认为,在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要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理念,充分体现社会公正,提高城市社区居民生活质量,重塑城乡一体化的乡村旅游景区与社区的区域功能,并构建相应的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9.
加强社区民生建设是我国当前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紧迫任务。以4个旅游村落的调研数据为基础,利用四象限分析框架实证分析乡村旅游社区的民生需求及建设状况。结果表明:乡村旅游社区对不同民生事项具有不同程度的需求认知和评价;乡村旅游社区的民生需求因地域环境、开发方式及开发阶段等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异,并随着旅游开发的深入逐渐多样化、复杂化。应以民生需求为引领,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加强乡村旅游社区的民生建设。  相似文献   

10.
综合社区归属感、地方认同及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从情感角度出发,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法,探索居民社区归属感、地方认同、乡村旅游小企业社会责任感知三者之间的关系。由研究结果发现:乡村旅游小企业社会责任可以划分为旅游小企业对政府、员工、游客、股东、社区及环境的责任5个维度;地方认同是社区归属感的结果变量,即社区归属感直接影响地方认同;居民社区归属感、地方认同对旅游小企业社会责任感知有直接正向的影响;居民地方认同在社区归属感和旅游小企业社会责任感知之间具有部分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1.
知识对促进社区旅游发展和提升居民旅游支持态度具有重要意义。知识转移通过社会网络进行,与转移主客体的社会资本密不可分。基于社会资本理论和知识转移理论构建并检验社会资本、知识转移与居民旅游支持态度的关系模型,以浙江省三个乡村社区为样本,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以人际信任、互惠合作与共同愿景为要素的社会资本,通过克服居民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促进知识转移;人际信任和互惠合作通过帮助居民实现“个体理性人”向“社会人”的角色转变来提高居民旅游支持态度;知识转移通过提高居民旅游管理和创新能力以及旅游发展福利,正向影响居民旅游支持态度。基于研究结论,社区应建立旅游互助小组、社区学习社团来提高居民旅游支持态度,促进知识转移,旅游部门应承担知识中介作用,提高旅游业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2.
我国乡村旅游及其发展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乡村旅游具有市场规模大、开发投资大与政策影响大等特点。结合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等乡村旅游发展实践,乡村旅游的内涵与特征可阐释为:乡村旅游是一种将农业观光体验游和农村休闲度假游相融合的新兴旅游开发方式,其本质在于"乡村原真性",主要特征是以农业产业为基础、以创新乡村消费为目的、以乡村文化为内核、以乡村体验为动力。我国乡村旅游开发需具备一定的资源条件和基础条件。我国乡村旅游按照旅游产品功能、盈利点和区位布局,可归纳为乡村酒店、文化民宿、休闲乡居和农业庄园四类乡村旅游功能开发模式,农户盈利、旅游合作社盈利和股份制盈利三类乡村旅游盈利模式,都市依托型、景区依托型和特色小镇依托型三类区位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13.
对北京郊区乡村旅游服务满意度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的乡村旅游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并对改变乡村贫穷落后的面貌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只处于初期阶段。怎样使我国的乡村旅游持续、深入地发展,成为学界和业界的热点话题。以北京为例,通过游客调查,对乡村旅游服务满意度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20~50年龄段的游客是乡村旅游的主体;2)游客对北京市乡村旅游服务的总体满意度不高;3)影响满意度的主要要素依次是服务质量、食宿质量、交通状况;4)只要保证服务质量,游客对乡村旅游会有持续的兴趣和较高的忠诚度。  相似文献   

14.
陕西关中地区乡村旅游资源综合性定量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取陕西关中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比较典型的西安市长安区、咸阳市淳化县、杨凌示范区和宝鸡市岐山县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实地调查资料并借鉴前人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县域乡村旅游资源综合性定量评价作初步探讨。分析结果表明,长安区的乡村旅游资源吸引力与可进入性较强,其乡村性较差;淳化县的乡村旅游资源吸引力与乡村性较强,可进入性较弱;杨凌区可进入性和设施完善性较强,但缺少有吸引力的乡村旅游资源;岐山县的乡村性最强,其乡村旅游资源吸引力及设施较差。乡村旅游资源的综合性定量评价能够明确不同地区乡村旅游资源的优、劣势因素,此种分析研究有助于区域乡村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发展乡村旅游,突出旅游业在山西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地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举措,也是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社区是乡村地区旅游发展的主体,社区的有效参与有利于当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榆次后沟社区参与旅游的现状和问题的分析,认为创建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凸显社区参与的主体地位,丰富社区参与旅游的形式,提升社区参与的能力和水平,建立以社区为核心的参与旅游发展模式,对乡村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乡村振兴是我国重大战略部署,政策扶持、社会帮扶等外部拉动作用明显,乡村旅游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内生动力明显不足。基于社区参与的角度,以皖北地区为例,采用深度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依照认知—情感—行为的逻辑框架,探究社区居民对参与乡村旅游的感知效应、地方依恋和参与意愿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感知效应中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文化效应对社区居民参与意愿有显著影响,环境效应对促进社区居民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不足。地方依恋的两个维度均显著影响参与意愿,说明社区居民的情感眷顾对参与行为的作用十分显著。感知效应中除经济效应对地方依恋的影响不显著外,其余维度均正向作用地方依恋。说明社区居民对家乡的情感多受地区文化、地区环境影响,而乡村经济效应对社区居民情感的正向刺激较小。  相似文献   

17.
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乡村旅游火热度不断攀升,乡村旅游的管理模式也不断发生变化,产生了乡村旅游的社区参与机制。社区参与机制是乡村旅游工程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全新的理念,对于乡村旅游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盘活乡村旅游资源,带动乡村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本文对新媒体环境下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机制的概念、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机制面临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建议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8.
乡村旅游社区需要通过嵌入性治理实现包容性发展,如何破解因资本下乡的负外部性导致的社区发展风险和治理脱嵌,实现乡村旅游社区的嵌入性治理,是亟须正视和解决的现实问题。基于双向运动理论和乡村建设研究的理论资源,运用田野调查法、深度访谈法和焦点小组访谈等方法,考察乡村旅游社区治理的脱嵌困境和嵌入性治理路径,构建了双向运动视角下乡村旅游社区嵌入性治理的理论框架。研究发现,以资本下乡为主导的乡村旅游发展方式凸显了市场至上“正向运动”的固有缺陷,导致乡村旅游社区面临着城与乡的发展失衡、内与外的利益冲突和主与客的角色矛盾等脱嵌困境。然而,三重脱嵌困境培育了乡村自我保护“反向运动”的外部环境,推动乡村旅游生产方式由资本下乡主导向乡村建设主导发展,并通过主体再组织化、城乡循环修复和文化生态整合,建构了乡村旅游社区的嵌入性治理的主体基础、内容基础和秩序基础。  相似文献   

19.
国内乡村旅游包含"生态旅游"、"绿色旅游"的理念,它与传统旅游有着本质的区别。乡村旅游的心理实质是对特定地域的向往,是对与自己的往昔存在必然关联的地域文化的一种特殊情感,乡村旅游开发成败关键在于是否和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相结合。本文通过对南宁石埠"美丽南方"乡村旅游景区发展现状的分析,论述了乡村旅游的概念及优势劣势,并就其在开展乡村旅游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发展对策,以促使乡村旅游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者的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乡村旅游发展推动了农村社区生计方式的转型,使其由传统的"农、桑、茶"并用的传统农耕生计格局转向旅游、打工、务农并行的多元复合型生计方式。生计方式的转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其中政府组织的引导、农户对于改善生活水平的理性追求是重要的推动力量。以乡村旅游为载体的生计方式转型带来的不仅是物质生产方式的变化,它更进一步促进了农村社区人口思想观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