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采取了三种方法来论证校园师生从事语码转换是出于某些动机:第一,从观察、访问和问卷调查这三种途径来收集语料及数据;第二,对语料及数据进行调查分析,找出常见校园语码转换动机;第三,运用所收集的语料对校园语码转换动机进行逐个分析.语料及数据调查发现了校园语码转换的分类、频率、校园人对语码转换所持态度,揭示了最常见的校园语码转换动机.最后作者对所揭示的语言动机和社会心理动机进行逐一分析.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取了三种方法来论证校园师生从事语码转换是出于某些动机:第一,从观察、访问和问卷调查这三种途径来收集语料及数据;第二,对语料及数据进行调查分析,找出常见校园语码转换动机;第三,运用所收集的语料对校园语码转换动机进行逐个分析。语料及数据调查发现了校园语码转换的分类、频率、校园人对语码转换所持态度,揭示了最常见的校园语码转换动机。最后作者对所揭示的语言动机和社会心理动机进行逐一分析。  相似文献   

3.
语码转换正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中文文本,尤其是广告文体之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语码转换在文本中能够实现语言的功能.本文将中文广告文本作为语料来研究语码转换的语言元功能.  相似文献   

4.
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指语篇中两种或多种语言的交替使用.作为其具体实例之一的大学英语课堂,语码转换现象非常普遍;为了有效地进行交际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常常不同程度地采用英汉两种语码进行授课.以5位大学英语教师课堂教学为语料借助语言顺应理论着重探讨大学英语课堂教师语码转换的主要动因.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对语码转换进行了简要综述,然后通过语料分析,从心理需要的角度出发,探索语码转换现象背后的社会心理。  相似文献   

6.
普通话与大同话之间的语码转换是发生在大同地区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通过调查访谈和试卷问答,分析收集到的普通话与大同话语码转换的语料,了解人们进行语码转换的动机和目的、对这种语码转换的态度以及对普通话、大同话的态度,从而探究这两者之间语码转换的动机模式。  相似文献   

7.
在关联理论框架下,以真实的语料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多元文化社会背景和多码混用的交际环境的前提下,文章探讨了语码转换与发话者相关的语言因素和认知机制,语码转换与受话者相关的语言因素和认知基础,以及交际内容对语码转换的影响,以更形象地阐述大学生语码转换行为的关联性和实用性,揭示大学生语码转换的认知特点。  相似文献   

8.
语码转换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语码转换是会话当中很常见的语言现象。本文拟通过会话中的语码转换实例为语料分析探讨语码转换在交际中所发挥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本文选取三种不同体裁电子杂志中的书面语码转换为语料,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域理论为理论基础进行研究,证明了语域的三个因素对不同体裁的电子杂志中的语码转换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从而对今后电子杂志的编写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不同的教学目的,教师会使用一些语言策略,语码转换就是其中比较常见和重要的一种。教师在英语课堂上进行的语码转换是教学活动的一部分,因此具有一定的语用功能。借助于语言顺应性理论,以从中国矿业大学的大学英语课堂收集而来的语料为研究对象,本文分析了大学英语课堂上教师语码转换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1.
在美国经典文学作品中,海伦·约翰逊的《夜色中的树》、弗洛斯特的《雪夜林边小立》、惠特曼的《草叶集》、霍桑的《红字》以及托妮·莫里森的《宠儿》等作品中所描写的“树”的意象都展现了人类对困境的反思和超越。我们在研读俄国文论家巴赫金(MikhailBakhtin)的“对话理论”后寻找到了在互文性视角下的文本间的多元对话性,在不同的作品里,“树”的意象在给人们带来无限幻想和精神希望的同时,也从哲学的视角诠释着最基本的人类学命题。  相似文献   

12.
《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采用了《春秋》创立的编年体结构 ,其可贵之处为在继承的基础上富有巨大创造性 ,结构更为完整 ,线索更为清晰。因此《左传》是自成体系的详尽而周密的编年体史书 ,对后世叙事性作品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系统功能语法框架内的名词化理论为指导,以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英文摘要为分析对象,运用统计学的分析方法,建立了两个小型数据库进行对比研究。通过运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中国学生英语名词化运用程度远低于以英语为母语的外国学生;中国学生英语名词化运用频率的高低与其英语作文质量的高低成正比。进而指出了中国硕士学位论文英文摘要中名词化现象运用频率低的原因及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采集210名英语专业三年级学生的互评作文文本,通过文本分析法、问卷调查法以及访谈手段深入探讨过程写作教学背景下EFL同伴互评学生书面评语的相关特征以及学生对同伴书面评语的态度和看法.研究结果表明:(1)学生的书面评语以“表扬十建议十鼓励”为主,评语方式以直接为主,主要针对知识;(2)学生的书面评语比较恰当,但具体度不够;(3)学生的书面评语新颖和灵活程度不够;(4)学生对同伴互评中的书面评语比较满意,认为对他们的写作有一定的帮助.此研究对同伴互评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5.
该文认为满语构词附加成分-tu很可能来源于蒙古书面语,是在满蒙书面语的相互接触和影响过程中由蒙古语借入满语的。由此,可以看出蒙古书面语对满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英语紧缩子句分为副词短语、形容词短语和名词性动词短语,其构成基于主—谓—宾基本句型,但又具有比之更为复杂的句式特征。紧缩子句结构紧凑、言简意赅,属英语书面语的重要句法手段。在紧缩子句教学中,调动兴趣观、推理观和整体观等认知因素,能锻炼语言和逻辑思维能力,使二者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有助于最终达到大纲的培养要求。  相似文献   

17.
《终南》为秦大夫戒襄公之作,《车邻》为秦襄公宫女美襄公命为诸侯之作,《小戎》为秦女思念远征丈夫之作,《蒹葭》为秦人美襄公求贤尚德之作,此四诗皆当作于秦襄公八年(前770年)周平王命襄公为诸侯之后,即秦襄公八年(前770年)至十二年(前766年)之间;《驷驖》为秦大夫美襄公命为诸侯之作,当作于秦襄公八年(前770年)顷。  相似文献   

18.
由性(理性)其情至情其性(理性),再至情性合一的自我抒情和个性张扬.本文将分析在冒襄的<影梅庵忆语>、沈复的<浮生六记>、陈裴之的<香畹楼忆语>、蒋坦的<秋灯琐忆>、余其锵的<寄心琐语>等五篇文章中,体现出的对人的世俗之情的肯定和张扬,同时又不失儒家的"中庸之道",因此可视为"情性合一".既有对传统观念的突破,又有不能免俗的一面.  相似文献   

19.
唐判发微--略论几则涉林判词的史料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判是盛行唐代官场,用四六骈文书写的司法文书,也是应试考生科举及第之后、授官之前“覆其吏事”的重要科目。判有官场堂判、应试之判的区分,而“文理优长”、短小精干,乃所有判词必具的特征。不少官场堂判、应试之判都有值得重视的史料价值。笔者在概述唐判的一般情况之后,侧重考察五则涉及林业的应试唐判,以期弥补史乘记述之不足,深化当代人对唐代林业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文章指出文字与民族思维方式跨文化研究中的不足 ,扼要分析了潜在的成因 ,着重探讨比较了中西民族典型思维 (西方二元分析思维与汉民族整体思维 )在西方字母文字 (以英文为例 )与汉字音、形两大物质特性与意义概念结合上的反映 ,认为正确对待文字与思维之间的客观关联 ,不仅能从新的角度审视文字功能 ,而且有利于我们从中认识和挖掘各民族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 ,促进跨文化交流的全面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