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王静安(国维)先生诗文著述,偶有一得,辄便记之,漫无诠次,因名之为“随札”。《咏史》二十首写于何时静安先生《咏史》二十首写于何时?我在《王国维诗学著述系年》中,将此诗系于1897年左右。读周一平著《王国维著述年表》。(按,一平兄参加《王国维全集》编纂工作多年。此书10万字,材料宏富,考订细密。承一平在此书出版前,慨允借阅稿本,我乃得先睹为快)一平将《咏史》二十首系于1900年(庚子)4月(农历三月),并云: 手稿藏上海图书馆,见《高啸桐友朋手札》。诗跋云:“庚子三月,以事留滞武林。病风苦咳,不能读书,辄拈笔咏古,得二十绝  相似文献   

2.
《河北石征》载《北齐标异乡义慈惠石柱颂》。石柱在今河北定兴县治西北二十里。《太平寰宇记》卷67易州易县下所记石柱即此。光绪《定兴县志》载沈曾植长跋,考证史事甚详审,本文不拟赘述。石柱是为“标异”(亦即旌表)那些兴立义坊,掩骼施食的“义众”而建立的。据石柱颂序,这个“兴设义食,以拯饥虚”的义坊原在旧官道旁,东魏武定四年(546),高欢巡视北境城戍,  相似文献   

3.
被称为“世界三大游记”之一的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于日本承和十四年(847)成书,二百二十余年后的宋熙宁五年(1072),由圆仁的后辈成寻携带入宋并直接进呈于宋朝廷,此为该书中国流布之嚆矢。有关该书传入中国的情形,成寻的入宋日记《参天台五台山记》有详细记载。由于此前的文献未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书名,因此,《参天台五台山记》便成为对该书书名的最早披露。《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原本不传,正应四年(1291)由兼胤抄写的日本东寺观智院旧藏本为现存最古也是唯一的旧手抄本,而由成寻传入中国的版本则是现有记载可知最早存在过的手抄本。  相似文献   

4.
关于文成公主入藏路线问题,汉、藏史籍记载很少,而历来的说法,都认为是从长安由北道经青海西宁入藏的。王忠同志所著《松赞干布传》一书中说,文成公主是经鄯城(今西宁),过吐谷浑境,入吐蕃的;新疆发现的《吐蕃历史文书》亦记载,吐谷浑王及贵族迎接文成公主,互相见礼,欢宴并赠送礼物等事。作者从一些汉、藏典籍、实地采访和其他资料中,觉得这种说法值得怀疑。现就个人管见所及,对此一问题提出一点不成熟的看法,望同志们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5.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锦屏县文斗苗寨保存有一份虽不完整、但很有价值的《姜氏家谱》。所存诸篇,有作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的《序》,作于乾嘉年间的《记》,作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的《祠堂序》,作于光绪二年(1876年)的  相似文献   

6.
(一) 尉迟跋质那是我国隋代的兄弟民族画家,于阗人。关于他的生平事迹,在文献中记载很少。晚唐美术史家张彦远所著《历代名画记》中有三条记载: 尉迟跋质那,西国人。善画外国及佛象。当时擅名,今谓之大尉迟。《六番图》、《外国宝树图》,又有《婆罗门图》传于代。(第八卷)  相似文献   

7.
《春秋》作为春秋时各诸侯国史书的通名,昔贤之论已洋洋可观了。然于《春秋》之名义,或可商榷。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谓:“盖以史之所记,必表年以首事,年有四时,则错举以为所记之名”。此说稍近情理,故今人几乎尽宗杜说。另外,《公羊传》隐元年徐彦《疏》引《春秋说》,言孔子以其书“春作秋成,故名《春秋》”;又引《三统历》说“春为阳中,万物以生,秋为阴中,万物以成,故名《春秋》。”显系向壁臆说,不需多言。  相似文献   

8.
《河北石征》载《北齐标异乡义慈惠石柱颂》。石柱在今河北定兴县治西北二十里。《太平寰宇记》卷67易州易县下所记石柱即此。光绪《定兴县志》载沈曾植长跋,考证史事甚详审,本文不拟赘述。石柱是为“标异”(亦即旌表)那些兴立义坊,掩骼施食的“义众”而建立的。据石柱颂序,这个“兴设义食,以拯饥虚”的义坊原在旧官道旁,东魏武定四年(546),高欢巡视北境城戍,下令把官道往西移动。这样就“旧堂寥落,行人稍简”,于是跟着迁移,“依随官路,改卜今营。”这个迁建几乎全由严僧安合宗施地助成。颂序有如下一段记载: 爰其经始,厥堵靡立。便有笃信弟子严僧安,合宗夙籍道因……若父若子,乃识乃亲,或前或后,  相似文献   

9.
清代西藏方志《藏纪概》"卷之初"中有著者李凤彩所撰"行军纪程"一篇,主要分三部分记述清军北路军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四月至九月由西宁出发入藏驱逐准噶尔军队的经过,其篇幅为首卷另一内容的两倍多,与此书"卷之次"也基本相当。"行军纪程"对北路清军入藏的记述与清代一般的纪程之作有很大不同,内容较丰富也颇具史料价值。其第二部分中,在北路清军行至木鲁乌素时所面临的困境、渡木鲁乌素及继续进兵的准备情况以及渡过木鲁乌素后北路清军途中驻营防袭措施与准噶尔军队三次大袭营等方面,李凤彩所记不仅真实可靠,而且较为详细。除以上几方面外,"行军纪程"中还有不少值得注意的具有史料价值的记述。分析《藏纪概》各卷内容后可以认为,"行军纪程"是《藏纪概》中最具史料价值的内容之一,其中第二部分史料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0.
1867年6月,滇西回民起义军大举东征,进围昆明。在光绪《云南通志》卷111所列举的东征十八大司中,提及“伪大司藩安长兴、伪大司徒安文义”。有文章认为,安长兴与安文义可能是同一人。笔者以为不然,试证如次:其一,通志将大司藩安长兴与大司徒安文义紧相并列,决非笔误,只能说明义军中确有此二人。其二,通志卷112在叙及清军解省围之战时,有“伪大司藩安文义……退踞棉花行”之语,亦不能以此认  相似文献   

11.
《明宫史》校辑者吕毖的生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曾在《关于“明抄本<立斋闻录>”和“明刻本<宫闺秘典>》一文(见本刊一九七九年第五期)中由谈《宫闺秘典》而谈到《酌中志》和吕毖校辑的《明宫史》。拙作中之说吕毖是“明太监”,主要是依据《四库全书总目》卷十六史部部“《明宫史》”的“提要”的,当时曾参考过清莫友芝《持静斋藏书纪要》中《明朝小史》“提要”所记的吕毖事迹,这“提要”中虽也说吕毖“《四库总目》以为(?)明宫监”,但又说“苏城西南灵岩山下小桃源是毖隐居处,有墓碑记其辟谷及祷雨异证,  相似文献   

12.
佚名《避难纪略》,《太平天国史料专辑》据苏州市博物馆藏抄本排印,为太平天国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作者姓名其实不佚,著于《太平天国资料目录》: 避难纪略曾含章撰,抄本一册,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藏。本书撰者经历不可考,记咸丰间太平军在常熟活动情形,与诸书互有异同。近代史所藏《避难纪略》,有光纸扁格稿抄,刘厚祜抄写校字,较为晚出。笔者因参与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续编》编辑工作之便,得见近代著名学者罗福颐先生遗藏《避难纪略》一卷,卷末有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常熟人杨以时写的跋。翻  相似文献   

13.
张秀民先生《中国印刷史》载:光绪七年(1881)粤人徐裕子(鸿复)投资创立同文书局,石印“翻印《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因成本浩大,遂创用预约订购办法,从光绪十一年起两年为期,认股订购,每股先交半价银一百八十两。原订一千五百部。这是一种缩印本,字体较小。光绪十六年,户部侍郎张荫桓时充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大臣,奏准石印《古今图书集成》百部,由同文书局承印,于光绪二十年告成,增入《考证》二十卷,凡五千四十四册,计用安徽所出料半三开纸,照殿本原式,印刷甚精,与原本无异”。张先生在书中还说:“现在国内外仍能见到黄纸表皮殿本式的本子,而缩印的  相似文献   

14.
《旧唐书·封常清传》云:“天宝十四载十二月,禄山度河,陷陈留,入罂子谷。凶威转炽,先锋至葵园。常清使骁骑与柘羯迎战,杀贼数十百人。”《新唐书·封常清传》则云:“禄山度河陷荥阳,入罂子谷。先驱至葵园,常清使骁骑拒之,杀柘羯数十百人。”两书记载,大相径庭,则其中必有一误。张星烺认为《新唐书》误,理由是,据杜甫诗《喜闻官军已临贼境二十韵》“花门(指回鹘)腾绝漠,柘羯度临洮,此辈感恩至,羸俘何足操”之句,“柘羯”乃回鹘从中亚招募来助唐的善战之士,故决无可能成为安禄山贼军(《中西交  相似文献   

15.
在渤海之滨的古城锦州,有一座千年古塔,即大广济寺前的大广济寺塔。据《续通志》载《大广济寺塔记》中有“清宁三年立,旧在锦州。”清宁为辽道宗耶律洪基年号,道宗于一○五五年即位,清宁三年应为一○五七年,据今已九百三十多年。应是锦州市现存最早的建筑。嘉靖十一年,大广济寺曾重建前殿,明宣大巡抚文贵曾撰文《广济寺重建前殿记》中说此塔“藏皇太后所降之舍利子也”。据说释迦牟尼死后,曾经留下四颗牙齿,佛教奉为珍宝,筑塔供奉。《大般涅槃经后分》下《圣驱廓润品》四:“于佛口中右畔上颔,取  相似文献   

16.
孔子论“政”之辞,主要见于《论语》。关于《论语》一书,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何晏《论语集解序》引汉人刘向的话说:“《鲁论语》二十篇皆孔子弟子记诸善言也”。尽管历来治《论语》者对《论语》  相似文献   

17.
王竹村是曹寅的诗友,有研究者曾指出"曹寅希望王竹村能把曹頫教育成才",但未能引起重视,本文考察了与王竹村有关的诗作、跋记及《江都县志》,发现王竹村和王允文是同一人,他确实做过曹頫的蒙师;在这个基础上,本文再进一步推断曹頫"自幼蒙故父曹寅带在江南抚养长大"的起始时间是康熙四十八年春夏之交,宋和《陈鹏年传》所记载的回答康熙皇帝提问的"织造幼子",不是指曹頫,而是指曹颙。  相似文献   

18.
楚国赋税制度,是楚国经济史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楚国赋税制度并未受到研究者应有的重视。近年来,虽偶有探讨楚国赋税制度的文章,却未见全面研究楚国赋税制度的著述。本文以期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楚国赋税制度予以系统探索。一、军赋军赋也称兵赋,是楚国最主要的赋税之一。《左传·成公七年》记:“楚围来之役,师还。子重请取于申、吕以为赏田,王许之。申公巫臣曰:‘不可。此申、吕所以邑也,是以为赋,以御北方。若取之,是无申、目也。晋、郑必至于汉。’王乃止。”杜预注云:“言申、吕赖此田成邑耳。不得…  相似文献   

19.
《太平军目》版本研究述略《太平军目》,是概括太平军组织制度的文件,颁行最早,流传较多。对此书版本的研究,始于《贼情汇纂》编者张德坚。他在该书卷四“伪军制上”,举旱军,水军示例,张氏云:“此贼初定军目式也。曾刊伪《太平军目》一册,以一军为例,全刻五百两司马,前列军帅,师帅、旅帅,后列卒长,每一卒长之下,列两司马四人,尚无东西南北之分及刚强伍长、冲锋伍座诸名色,千篇一律,满纸皆卒长、两司马字样,不知其军制者,无不开卷茫然。嗣俘得续改《军目》,眉目较前清楚,因于旱营各举二军、水营各举一军,著之于篇,以为定式,十军百军皆同,俾览者可以触类而推寻焉。”近代最早影印《太平军目》的是萧一山。他于本世纪的三十年代,据伦敦大英博物院藏本辑入《太平天国丛书》第一集。封面题:“太平天国壬子二年新镌”。萧氏跋:“盖即其续改之本也。”见《非  相似文献   

20.
释洞过水     
《释洞过水》曷为作也?为《记洞过水》而作也.《记》两收戴段二家之集,今先明作者,以理误编之惑;次释水名,以订俗说之诬.段玉裁《经韵楼集》(道光元年刊)卷七有《记洞过水》(代寿阳令龚导江),《戴东原集》卷六亦有《记洞过水》(己丑代),不云代谁;惟“从者应日昨雨盛”,段玉裁乾隆壬子《覆校札记》出校语“本作雨甚”,段集正作“雨甚”,以此为异,余文悉同.刘盼遂《段玉裁先生年谱》于“乾隆三十四年己丑”(公元一七六九年)下云:“是年作《记洞过水》一文,自注代寿阳令龚导江.”又谓《戴东原文集》亦有之,“一字不异,未知段作或戴作.”寻光绪壬辰张煦监修本《山西通志·山川考》“入汾四水·洞过水”未录龚导江《记洞过水》,注云:“案此记乃戴氏震作,见东原本集”,不云段作,亦无疑辞.段玉裁《戴东原先生年谱》于“乾隆三十四年己丑”下不云作记,乃于“三十五年庚寅”下云;“是年有代寿阳令龚君(导江)《记洞过水》一篇”,与戴集注“己丑代”者有一年之差,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