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在《休.赛尔温.莫伯利》中,庞德将叙事小说中的叙述手法用到诗歌创作中,创设了交织在一起的多重叙述声音。从巴赫金的"自我"与"他者"的话语理论为解读视角,侧重分析了庞德在诗歌中杂糅的多种形式的"自我话语",使诗作呈现出错综复杂、晦涩难解的特点,开创了一种新的诗歌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2.
在<休·赛尔温·莫伯利>中,庞德将叙事小说中的叙述手法用到诗歌创作中,创设了交织在一起的多重叙述声音.从巴赫金的"自我"与"他者"的话语理论为解读视角,侧重分析了庞德在诗歌中杂糅的多种形式的"自我话语",使诗作呈现出错综复杂、晦涩难解的特点,开创了一种新的诗歌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3.
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以简.爱的女性主体反抗男性权威的个人叙述声音成为女性主义研究的经典文本,从社会文化机制内部探讨其女性话语空间,夏洛蒂对维多利亚时代女性话语空间进行了寓言式再现,通过主人公简.爱从"我必须说"到"我们整天谈着话"自我建构了一个新的话语空间,这是夏洛蒂对维多利亚时代女性话语空间问题的思考,也使文本成为维多利亚时期女性话语空间的一场诗性试验。  相似文献   

4.
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以简.爱的女性主体反抗男性权威的个人叙述声音成为女性主义研究的经典文本。笔者从社会文化机制内部探讨其女性话语空间,认为夏洛蒂对维多利亚时代女性话语空间进行了寓言式再现,通过主人公简.爱从"我必须说"到"我们整天谈着话"自我建构了一个新的话语空间,以此可对文本结尾作出新的评价,这是夏洛蒂对维多利亚时代女性话语空间问题的思考,也使文本成为维多利亚时期女性话语空间的一场诗性试验。  相似文献   

5.
"五四"前后中国新诗话语模式的生成与嬗交,表现为一个循环态势,即个体生命(自我)的缺席--出场 --缺席的变化流程。文言话语仍然是晚清诗歌的中心话语;白话话语解构了文言话语,凸显了话语主体;大众话 语则实现了话语主体向客体的转换。  相似文献   

6.
意象派诗歌是美国现代诗歌的开路先锋,代表人物主要有:庞德、H.D.罗厄尔等。他们在对待诗歌"意象"上,主要强调意象和"意象并置"。20世纪五、六十年代,罗伯特·勃莱、詹姆斯·赖特等把意象派诗歌发展成深度意象派诗歌,无论是诗歌理论或是诗歌创作实践,他们在对待诗歌"意象"上与庞德的意象派诗歌有着一定的差异;他们也强调诗歌的意象,但认为深度意象是对无意识的开掘,强调意象的跳跃和比喻的转换。通过从定义和概念、哲学基础、文化来源以及创作实践四个方面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意象派诗歌和深度意象派诗歌在"意象"处理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五四"白话文运动后,旧的文学系统解体导致文人话语选择了三个发展方向:文人话语的转换、文人话语的自我颠覆和文人话语的复归。三种选择的互动作用促进了文人话语的变革和新文学的发展。文人是汉语言文化"踪迹"的发现者、传承者、创造者,是纯净汉语言话语表达的自觉守护者。  相似文献   

8.
对严复的旧体诗歌解读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一种是基于"革命话语"体系来评判,另一种是用"现代性"的口吻来叙述。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当前学术界对近现代旧体诗的态度。学术界应从诗歌的传统与文学性本身来研究诗歌,回归本然的诗学史叙述策略。  相似文献   

9.
学术论文是在专业话语社团中表达科研成果的一种交流机制。论文作者不仅需要客观表达成果,而且需运用各种话语策略来达到其"推销"研究成果和"说服"话语社团成员接受研究成果的目的。本文在Hyland和Tse的元话语分类模式内,探讨了理论思辨性论文中元话语策略的选择及其相应交际目的的实现。研究表明,论文中元话语使用的频率与分布状况是语类知识的一部分,与作者构建学科身份、创建和谐的"读者—作者"对话氛围、突出研究原创性和树立自谦形象等交际目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巴赫金以话语概念为契机界定了长篇小说的主要构成要素及其特殊要求。巴赫金的话语概念在背景语境上存在历时性和共时性两个维度。通过话语,巴赫金指出了小说在反映世界的宽广度上优于诗歌,是自身世界与他人世界、艺术世界与现实世界、文本世界与嵌入世界的杂糅;话语影响巴赫金关于小说叙述人的界定,认为叙述人应具有艺术、社会和思想三方面品质;巴赫金尤为重视小说人物的话语内涵,认为主人公是自由表达内心世界的思想者,骗子、傻子、小丑等人物形象与上层人物针锋相对,在解构权威话语地位时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旅游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人"是文化的核心。旅游主体在旅游文化及旅游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高质量的旅游主体话语能促进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文中阐述了旅游话语的分类及定义。旅游主体话语包括旅游者话语和导游话语。旅游者话语细分为有形话语与无形话语。导游话语细分为口头话语、书面话语及态势话语。本文基于旅游主体话语语料,对旅游主体话语及特点进行了分析、分类与研究,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萨义德的话语观受到福柯的话语理论以及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的深刻影响。萨义德东方学视野中的"东方"和"东方学"都是脱离"东方"实体的话语建构,体现了后殖民语境中西方的话语霸权。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东方不是东方,东方学不是东方学。萨义德话语观对文学批评的启示是:文学批评应该在更宽广的文化语境中获得全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3.
"男子作闺音"是唐宋词发展历程中凸现的一种畸形的文学现象。而宋代元夕恋情词,则为我们打开了全新的视野,男性词人笔端流露的不再局限于女性的哀怨与叹息,他们更以"男性话语"昭示着自我的高傲与尊严。用平淡语写浓情,用端直语写缠绵,在一定层面上实现了"作妇人语"向"男性话语"的转型。  相似文献   

14.
在男权话语依然占统治地位的当代话语框架下,女性作家毕淑敏力图通过对笔下的女主人公贺顿作反传统的刻画.使主人公贺顿在自我救赎中凸现女性主体,达到对女性社会性属的再建构.消解已有的女性在社会的第二性别。但其在叙述过程中对身体表述的自我怀疑,又造成了贺顿在自我救赎中出现难以突围的困囿,而这造成了对自我的否定.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男权话语秩序的顺从。  相似文献   

15.
当代女性的话语诉求不仅构成了历史的存在,还仍在构建着女性主义批评的现实状态.对当代女性在话语诉求中将女性的自我认同等同于社会角色认同而忽视男女性别差异的现象,女性将女性解放话语自觉自愿融会于民族国家话语的现象,以及中国面对西方女性主义批评话语的期待视野的深入分析,必将有益于女性主义批评反思其所资借鉴的话语资源,从而更明确其在现在的走向.  相似文献   

16.
埃兹拉·庞德是美国意象主义诗歌的先驱,同时又是一位具有浓郁的"东方文化情结"的诗人。在他的诗作《少女》中,诗人巧妙地导演了一幕少女变树的短剧。文章力图通过对庞德生平和诗学观点的初步探究,阐述诗人的意象选择与他人生轨迹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并进一步解读庞德如何将中国古典诗歌的形式与美国现代诗歌内容成功结合,以及如何运用"树"这一根系繁茂的植物表达游子期盼扎根故土的复杂情感。  相似文献   

17.
针对世博话语的构建,以多模态话语分析以及福柯话语理论为基础,讨论了世博国家馆"多模态语篇"性质及"新话语"构建过程,分析了世博馆数据特点,从"多模态语篇"五种交际模态视角解读了"世博话语"组合案例构建过程。研究发现:"多模态语篇"展示了各国文化并诠释了世博主题。结果证明:多模态话语分析是"世博话语"构建研究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8.
《人民诗歌》是1950至1951年间中国南方最有影响的诗刊,刊物的“把关人”和诗歌工作者通过“人民话语”空间构筑、话语体系的创制和话语资源的创化整合,有序稳步地构建了诗刊的“人民话语”系统,为20世纪50至60年代政治与文化相互叠合的文学传播语境里创办诗刊累积了较为丰富的办刊经验,体现了建国初期“新的人民的诗歌”生成与发展过程中,诗刊编辑们搭建当代诗歌“人民话语”的传播平台,融入与引领当代诗歌潮流的精诚探索和不竭努力。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新时期初小说回望历史看知识分子的文化心态。创作主体在对历史记忆的叙述中,表现出复杂而矛盾的文化心态。他们在与集体话语的合谋中,重新找回自己的启蒙主体身份及精英文化性格,同时又在自我反省的过程中,不断审视自我,产生强烈的忏悔意识。  相似文献   

20.
研究庞德的翻译不能只从语言知识、翻译技巧方面来探讨,而是要着眼其审美标准和诗学观念等因素来思考。本文正是顺着庞德诗学观念的革新历程,具体分析庞德的诗学观念如何参与了其诗歌翻译模式的建构:从意象到漩涡再到会意诗学的转变中,庞德从未偏离"闪光的细节翻译"这一元初概念,而是随着这一转变不断地完善并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翻译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