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理传统白族民居,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部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如洱源县、剑川县、鹤庆县、大理古城及其周边等白族聚居区。白族传统民居建筑不管是其院落布局、结构形式还是构造工艺等均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民族文化特质。尤其是在照壁的建筑处理上最为突出。照壁作为白族传统民居建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体现了白族人民高超的建筑技艺,还凝聚着白族文化的深厚底蕴。经过时间的洗礼和艺术形式的不断发展和演变,当传统的院落建筑逐渐被现代的高楼大厦所替代时,照壁并没有因此退下历史的舞台,它与时俱进逐渐演变为新的艺术形式——玄关。玄关传承着照壁的内涵,不仅蕴藏着丰厚的传统元素,还兼具了现代气息,它是传统与现代文化的碰撞,也是二者相融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白族门楼     
云南省苍山脚下、洱海之滨的白族,在民居建筑艺术方面具有独特的风格。这里的住宅多采取“三坊一照壁”或“四合五天井”的建筑形式,十分重视门楼  相似文献   

3.
云南民居众多,其中以大理白族民居特色鲜明,其中独具白族特色的院落陈设、照壁门楼,典型的白墙灰瓦、白族彩绘,无一不体现出白族民居特色。本文对云南大理白族民居装饰图案进行研究,分析云南大理白族民居装饰图案艺术独特特色。  相似文献   

4.
云南民居众多,其中以大理白族民居特色鲜明,其中独具白族特色的院落陈设、照壁门楼,典型的白墙灰瓦、白族彩绘,无一不体现出白族民居特色。本文对云南大理白族民居装饰图案进行研究,分析云南大理白族民居装饰图案艺术独特特色。  相似文献   

5.
白族节日“绕三灵”,相传始于南诏时期,原是白族古代宗教祭祀的一种仪式,后来逐渐演变成了白族青壮年郊游的一种活动,故又名“绕山林”。 每年四月二十三至二十五日,洱海周围各村寨的白族男女青壮年,穿上新衣,带着乐器,成群赶来参加这一活动,十分热闹有趣。其形式是这样的:每个自然村寨来的人为一队,有两个年长的歌手,他们手执柳树、蚊帚走在前面开路,其余的人胸佩麦杆编织成的小菱、小螺及红布条等物跟在后面。他们口吹木叶,弹着三弦,敲着八角鼓,打着“霸王鞭”,载歌  相似文献   

6.
白族婚俗掐新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打是心疼骂是爱”,这话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婚俗掐新娘中,得到了很好的印证。掐,乃表示亲善祝福之举,被掐者无不心存感激。 白族婚礼通常要热热闹闹举办三天。第一天叫“踩棚”日,街坊四邻、亲戚朋友要在新郎家演唱“吹吹腔”或“大本曲”,由三弦和唢呐伴奏,气氛热闹红火;第二天为“正喜日”,人们将两位新人迎进新房,一边朝头戴花冠的新娘抛散米花,一边争相亲亲热热地掐她一把,以示祝福,倘若哪位新娘在婚礼上被掐的次数少甚至没人掐,则意味着她人缘欠佳。因此每位白族新娘都是被人越掐越高兴,越  相似文献   

7.
白族是个终生植树育林的民族。尤其是山区白族,从人一生下来一直到老死的每一生命转折期,都要种树以志。例如:出生种“添丁树”,结业种“谢师树”,外出种“怀乡树”,探亲种“省亲树”,生日种“诞辰树”,结婚种“双喜树”,去世种“怀念树”……世代相袭,营造了一种和谐文明的民族传统和绿色美好的生态环境。 居住在云南鹤庆县山区的白族儿童们,每年要举办四次以绿化、造林为主的“茵薪节”,现代白族人称其为“绣绿节”。“茵薪”为古白语,音译系“绣绿”之意。  相似文献   

8.
《青姑娘》是白族文学中一篇脍炙人口的民间叙事长诗,主要讲述的是白族妇女青姑娘以生命反抗封建婚姻制度的故事。该诗结构上采用了白族特有的本子曲形式,在语言上则具有声音和谐美、词语淳朴美、形式变化美以及修辞乡土美的特色,可以称为白族文学中的模范文本。  相似文献   

9.
《民族论坛》2004,(2):12-16
择偶:君子好逑,美酒当先少数民族的社会结构从总体上看相对简单,社会控制也相对松驰,因此青年男女择偶一般均有较大的自由,而节日饮酒歌舞则常常是男女择偶的最佳机会。如彝族火把节、苗族边边场、白族三月街等传统节日或活动。有的民族还有专供青年男女欢聚约会的场所,如傣族和哈尼族的“公房”,楚雄地区苗族的“姑娘房”等。此类场所成年人或长辈应自觉回避。各地青年男女约会的时间一般是秋收秋种结束后的农闲时光,地点一般选在距村寨有一定距离的山野间,形式上多采用喝酒吃糖、逗嘴闹笑,或在欢快的对歌、集体舞蹈中观察和选择意中人。自…  相似文献   

10.
云龙白族“打歌”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白族的打歌,极富特色,一般只在丧葬时进行。尊老爱幼是白族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当老人病危,除亲戚朋友来守榻照看外,村里一般男子也要参加守夜。老人去世后要停灵枢三五天,出葬前一天晚上举行打歌会。打歌会开始...  相似文献   

11.
汉族人口进入云南很早。两汉,就有大量的汉人进入,但魏晋期间,进入云南的汉族与当地民族迅速融合,处于“夷化”过程之中。唐宋时期,云南有南诏、大理地方民族政权,它们都是白族建立的政权,这一时期既是云南白族形成、壮大和发展的时期,也是云南汉族的“夷化”进一步加深,出现“白族化”倾向的时期:一方面表现为唐以前进入云南的汉人与当地民族融合为“白蛮”,成为白族形成初期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唐宋时期仍有几十万汉人由于战乱、饥荒流落或市诏。大理政权的掳掠进入云南,但他们地位低下,没有政治权力,缺乏经济基础,被南诏统治者分散杂处于当地民族中,极易被融合和同化,最终基本被融合到白族之中。元代,云南重新回到中央政权的直接统治下,又有大批的汉人以镇守军队、统治官吏和商旅流民的形式进入云南,他们地位较高.有政权力量保护,加上元代云南实行了与内地基本一致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生产关系和儒学文化氛围与内地逐渐接近,进入云南的汉人能够终元一代“保其世籍”不改,标志着云南汉族“白族化”倾向的基本中断,走上了与云南各民族共同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桑植白族文化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植白族,七百余年前落籍桑植以后,与当地汉族、土家族、苗族互相学习、和睦相处,却仍然保持着浓郁的民族文化。桑植白族传统文化的核心是民族主体精神的表现,它始终维系、协调和推动本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反映着白族的整体精神面貌和根本性格。一、整体意识白族人民认为家庭中的每个成员,国家的每一个公民,都有维护国、族、家整体利益的义务,整体利益高于个体利益,为了整体利益,个人不惜牺牲以赴,个体的价值通过整体利益实现。白族谚语这样承传:“有天才有地,有国才有家”、“志士保国、庸人护家”。《武陵谷姓白族志·先训》中载有这样两条:…  相似文献   

13.
“五朵金花”是一部歌頌白族人民新的生活的彩色故事片,我看后很受感动。一开头,影片就讓我們看到了白族人民幸福欢乐的生活圖景。在詩意盎然的蒼山脚下,洱海之濱,一对对白族青年男女在彩蝶紛飞的蝴蝶泉边漫歌对舞,无限欢乐。而“三月街”“繞三灵”場面的相繼出現,更是五彩繽紛,匯集成了花的海洋,把幸福生活的写照提到了更高峰。接着,許多愉快、热烈的劳动、生活場景,随着白族青年爱情故事的展开在銀幕上展現了出来:在水庫工地,在煉鉄爐边,我們看到到处是热情地劳动着的人群。而一些年青的姑娘們,她們鑽进深山老林  相似文献   

14.
转房婚是古代兄弟共妻与姊妹共夫婚姻形式的残留,随着一夫多妻婚的消除以及人们道德伦理观的变化,转房婚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然而这种婚姻形态在如今的河湟汉族中间仍有遗迹,考察其长行不绝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古代汉族转房婚的历史沉淀,二是河湟地区历史上诸民族转房婚的渗透,三是财产和子嗣观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根在大理 “桑植白族的根在大理!”说起桑植白族的渊源,桑植白族学会副会长谷利民说。湖南白族起源于宋末元初,是一场军事战争的终结。即1252年,蒙古军攻破人理国后,大将兀良合台率军攻取南京。兀良合台在云南建立了一支“寸白军”,由大理国王段兴智的叔父段福率领。  相似文献   

16.
湖南省张家界市白族乡招待客人喜欢采用民宴。所谓民宴,就是按乡间规俗,酒用乡里酿的,菜用乡里种的,粮食用自家产的,简单而又雅致,别有风味。 就餐地点设在吊脚楼厢房火坑里。白族乡民宴第一个特点为菜味极辣,品种多样,且全是自家种的,如“糯米和渣”、“包谷籽汤”、“椿树丫菜”、“焦焦蕨菜”、“玉米糊糊”、“煮土豆果”、“炸洋芋片”、“熏腊肉”、“霉豆浆”、“竹儿根”等数十个品种,其味有酸、甜、苦、辣、咸5种。 白族乡民宴第二个特点为待客彬彬有礼,白族人豪爽热情却又十分讲究礼仪。在未开饭前,主人会端一盆清亮…  相似文献   

17.
十月十五日,麦地坪赶庙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谷俊德 《民族论坛》2003,(11):16-16
农历十月十五日,到麦地坪赶庙会,成为金秋十月张家界白族人最乐意的去处。麦地坪是桑植的一个白族乡,庙会这天,家家户户杀猪宰鸭,用白族人的豪爽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到处人山人海,笑语欢歌,买卖繁忙。麦地坪庙会,也叫“本主会”,是白族纪念本主(即祖先)的一种祭祀活动。据《桑植县志》载:桑植白族始于云南大理。1271年,蒙古大汗对南宋大举进攻,忽必烈派大将兀良合台就地征募了一支二万余人的“寸白军”,不久“寸白军”遭到解散,不少军士流落长江两岸,湖南白族始祖谷均万、钟迁一、王鹏凯等人来到桑植,开荒斩草。三位祖先以狮子岩、錾子岩、…  相似文献   

18.
青年男女通过唱情歌言情示爱以结百年之好,是白族的一种古老民风。有首白族民歌,可为“歌为媒”作证:“唱起调子好表心,小曲越唱情越深:情歌就是连心锁,不用媒人也成亲。” 虽然情歌有着如此魅力,可演唱时要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首先有情人在家中是绝对不能唱情歌的,否则会被人耻笑并受到谴责;另外,遇到雨雪天气在村边、野外露天地里无法约会对歌,如此一来,那一对对热恋得如胶似漆、不唱情歌表白心迹就像失了魂一样的恋人咋办?好在,白族先民早就发明了一套以物言情的物语,堪称是青年男女在家中传情达意时,可以放心运用的一首首既无字迹亦无声音的情歌。  相似文献   

19.
我们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内,约107万人,散居在省内外的还有50多万。白族所在的地方,有数以千计的庙宇,其中包括原始宗教信仰演变而来的“本主”庙,还有佛教、道教及行业供奉的师祖庙等,可以说“有村必有庙,有庙必有会”。白族的庙会其盛况通贯古今,早已闻名四方。其中大型庙会就有以下四项,都是几万人到几十万人的盛大集会。先说说朝山会。每年春节一过,各县市的白族乡亲便扶老携幼,走几十、几百里路去朝山。一路放歌白族调子,抒发情怀。最后在山顶的庙中聚会、朝拜,观看壮观的日出景象。  相似文献   

20.
居住在云南苍山洱海之间的白族农民,栽培水稻有着悠久的历史,积累了水稻生产的丰富经验。大米是白族人民喜爱的主要食粮之一。在白族聚居的坝区,一些农村长期保留着“栽秧节”、“栽秧赛”等美好的传统习俗。每当栽秧大忙季节,一丘丘水田里,白族农民随着插秧的节奏,即兴唱起优美动听的白族调,还有人专门弹起龙头三弦,为唱调子的人们起引和伴奏,这时,满田满坝呈现出一片欢悦而繁忙的景象。解放以来,大理白族自治州十分重视水稻生产。全州水稻产量每年都占粮食总产量的一半左右,提供的商品稻谷也比较多,水稻生产在粮食生产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