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对当代大学生加强艰苦奋斗教育,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要把艰苦奋斗的精神渗透到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之中,并贯穿于人生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实现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2.
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财富和治党治国的传家宝。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作为特殊消费群体的当代大学生,其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都在发生明显变化,特别是他们对“艰苦奋斗”的态度不容乐观。因此,加强对当代大学生进行艰苦奋斗教育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本文通过分析艰苦奋斗的时代内涵,指出当代大学生对艰苦奋斗的思想误区与成因,进而探索加强大学生艰苦奋斗教育的意义和途径。  相似文献   

3.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牢记“两个务必”。积极开展对大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教育,就要准确把握艰苦奋斗精神的深刻内涵,就要充分认识加强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必要性,正确看待当代大学生在艰苦奋斗方面存在的问题。切实强化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4.
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传统。然而在当代大学生中出现了一些艰苦奋斗精神淡薄的现象,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加强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培养。  相似文献   

5.
胡锦涛在纪念中国共青团成立90周年讲话中希望青年应具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大学生作为当代青年的中坚力量,需要起到模范作用。大学生践行艰苦奋斗精神需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吸收艰苦奋斗的经验,同时,高校也要改革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加强对大学生践行艰苦奋斗精神的引导。  相似文献   

6.
试述长征精神与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具有丰富的内涵。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建设中存在着价值取向扭曲、思想道德弱化、社会责任缺失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可以通过艰苦奋斗精神、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以及坚定的理想信念等为核心内容的长征精神来解决,并以此引领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建设。  相似文献   

7.
进入新世纪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已经发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号召。当代大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的现状不容乐观 ,必须增强大学生对发扬艰苦奋斗精神重要性的认识 ,必须加强大学生对邓小平理论的学习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这是我国国情的需要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是大学生成才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我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经济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应当在拥有广博知识的同时,注重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的培养.本文从我国环境资源及社会节俭意识的现状出发,对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9.
:当代大学生继承五四传统、高扬爱国旗帜,要倍加珍惜在校大好时光、更加刻苦努力地学习文化和专业知识;要更加自觉地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相似文献   

10.
培育大学生健全人格是高等学校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而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是以艰苦奋斗精神为强大动力支撑的。科学把握艰苦奋斗精神的时代内涵,充分认识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对培育大学生健全人格的意义,采取有效措施,把艰苦奋斗教育与大学生人格塑造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培育大学生健全人格,是高等学校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必须认真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11.
理学家们把本来具有道德性的孔子之仁与<易传>的生生观念相结合,将此生生不息视为生意、生理,并与人的心性相结合,建立起了"仁"、"生"、"理"三位一体的形上架构,完成了"天人合一"的理论预设.这种建立过程包括了对孔子的同情、<易传>的阐发,包括有佛老的刺激、中医的启发,以及他们自我的体贴和思考等一系列工夫.对这一过程的分析和说明,可以更清楚地把握理学本体范畴的结构与含义,也有利于进一步了解理学的整个体系及其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12.
维特根斯坦对"哲学问题"的思考始终都在"超越"和"现实"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即在"沉默"与"言说"之间:恰如其分地说出可说的,以显示不可说的.这一思路为后世哲学开启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一种区别于传统形而上学和现代科学的新的思维方式.认为哲学也并不意味着找到答案以求安宁,而在于根据不同的时代特征不断地提出新的"哲学问题",这些问题作为人之为人的永恒追求,构成了人的价值意义世界,将与人类同在.  相似文献   

13.
"愁"作为人们一种普遍的情绪体验,在宋词中经常得以表现。在具体创作中,词人往往借助某些具有特定文化内涵和情感指向的意象进行传达。本文着重指出"落红"与"幽月"二意象来阐释词人的言"愁"情怀。  相似文献   

14.
"作者"与"读者"是叙事交流语境中的重要环节.本文尝试从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叙述者与叙述接受者的角度,分析福音书的文本,以此强调其中的意识形态内涵:认信耶稣是基督,耶稣基督向世人传报救赎的好消息,使世人更加笃定对上帝的信仰.这种神学观念的彰显既是福音书的著书目的,又凸显出了其自身独特的综合意识形态特征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5.
文化传统既是一个民族社会发展的成果和积淀 ,又是该民族持续发展的背景和基础 ,因此 ,对少数民族社会未来发展充任着文化动力和文化制约的双重角色。本文从中国族群民间的创世神话、英雄神话、爱情神话、生产神话入手 ,探讨了我国多民族文化的本源与共振 ,以及由共振导致的文化趋合态势 ,进而说明民族文化的开放性吸纳和民族性自强是各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意识条件 ,中华民族在世界舞台的辉煌同样取决于文化的开放性和自主性的再塑造。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 5 0年代以后 ,中国军事后勤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其中传统粮台体制向近代粮台体制的转变是中国军事后勤变革的集中表现。曾国藩在创立近代勇营兵制的同时 ,对传统的粮台体制也进行了相应地改造 ,建立了勇营兵制下的近代粮台体制。本文通过考察近代粮台的产生背景、特点及兴衰历程 ,试图揭示晚清战时后勤体制在走向近代化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挫折以及所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兴”在“意境”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进行探讨,力求正确地、历史地把握“意境”形成过程中所蕴含的丰厚诗学内涵。“兴”在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情景交融、不尽之意、形象思维的特征以及佛教中“境”的介入,最终导致“意境”的正式形成。  相似文献   

18.
本文着重对“隘、狭、窄”三个词,从西周到元明清的历史文献中出现的频率和原因进行考察,并结合它们在现代汉语方言区中的分布,讨论了这三个词的历时替换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9.
典型”作为“他者形象”,是后现代主义与中国本土文化的“互为文本”过程的表现,中国当代文学中,典型人物的非中心化“他者”形象,是后现代主义对中心主义二元对立的解构的表现;典型事件向他者视角的演变,在于后现代主义对“元叙事”的消解;典型环境演变成为“平面化的‘他者’在场”,源于后现代主义对深度的消解。与此同时,典型作为他者的文化形态也出现了“泛精英、大众、反精英”形式,通过对后现代主义文化的拆解,能够发现“精英-大众-反精英”的过程也是后现代主义与中国本土文化的“互文”的不同层次表现。  相似文献   

20.
"兴"恰好是中国古典诠释学美学最具深远影响和意义的范畴,也是<诗经>的本质.对<诗经>的诠释基本方式就在于"讽诵涵泳","叶韵理论"的应用就有利于"讽诵涵泳"的落实 .朱熹美学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对中国古典诠释学美学的创造性转进与拓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