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4 毫秒
1.
建国以来中共的对台政策几经嬗变,形成当今的格局.其政策主线是谋求大陆与台湾的统一.建国初期,中共试图以武力解放台湾,即通过战争方式谋求中国的统一.其后,中共对台政策从单一的武力解放变成武力解放与和平解放两种方式并存,争取和平解放.并以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取代台湾的资本主义制度.再后,中共放弃"解放"台湾的提法,不再要求台湾放弃资本主义制度,在谋求海峡两岸统一的方式上,立足于和平方式.除非出现台湾独立或外国势力将台湾分裂出去等事态.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决反对美国制造的"两个中国"的图谋;认为解决台湾问题可采用武力解放或和平解放两种方式。毛泽东和平解放台湾的思想对推进祖国统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阐述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对台湾问题的性质的正确判断,并根据时事的变化,以国家、民族大义为重,对台湾的政策经历了由武力解放到和平解放的发展过程,周恩来把其中的主要思想概括为"一纲四目"。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适时地完成了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方针的历史性转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领导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形成和完善了"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的伟大构想。在这一指导思想指引下,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一国两制"迈出关键性步伐,海峡两岸关系得到改善,加快和平统一祖国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构想为和平统一祖国创造了现实的条件,通过"一国两制"的方式,香港、澳门已经回归,并产生了巨大的示范效应."一国两制"的构想是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五、六十年代,毛泽东就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思想,成为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邓小平将和平统一思想加以发展到较为完整、论证严密的系统化的新阶段."一国两制"的构想是对毛泽东和平解放台湾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顾维钧是民国政府时期著名的外交家,1949-1950年间任国民党残存"政权"驻美国大使。《顾维钧回忆录》详细记录了这一时期国民党在美国的外交折冲:国民党残存政权种种争取美国保护的外交努力,美国政府对蒋介石国民党及其残存"政权"的失望、绝望及对其被保护要求的拒绝和对新生的中国政府展开沟通的探索等,表明自1949年4月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至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之一年多时间,应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武力解放台湾的最佳时机。新中国建国之初能否迅速武力解放台湾,当然有多种主客观因素影响开国领袖的决策,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这一武力解放台湾之最佳时机之窗的关闭,台湾问题的解决则成为我们完成国家统一大业的最大障碍并延迟至现在,则是令全体中国人扼腕叹息的事。我们期待着台湾问题早日解决,最终完成国家的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7.
朝鲜战争后,面对国际国内形势发生的巨大变化,中共适时地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政策。中共的和平倡议没有得到台湾国民党当局的回应,1958年夏天,毛泽东利用中东事件挑起第二次台湾危机,意在打破和平解放台湾问题上的僵局。面对美国分裂中国的图谋和蒋介石对一个中国原则的认同,中共对和平解放台湾政策做出现实调整,和平解放台湾的近期目标逐步为维护一个中国原则的长远目标所取代。  相似文献   

8.
朝鲜战争后,面对国际国内形势发生的巨大变化,中共适时地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政策。中共的和平倡议没有得到台湾国民党当局的回应,1958年夏天,毛泽东利用中东事件挑起第二次台湾危机,意在打破和平解放台湾问题上的僵局。面对美国分裂中国的图谋和蒋介石对“一个中国”原则的认同,中共对和平解放台湾政策做出现实调整,和平解放台湾的近期目标逐步为维护“一个中国”原则的长远目标所取代。  相似文献   

9.
台湾是中华民族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新中国成立伊始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就制定了武力解放台湾的战略方针。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台湾当局政治立场的转换 ,我国政府调整了对台方针 ,由武力解放台湾转而展开国共两党谈判 ,和平解放台湾。之后 ,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和平统一祖国。本文回眸了这一段艰难曲折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战略思想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泽东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战略思想经历了“武力解放台湾”和“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两个阶段。这一战略思想发展的轨迹,充分反映了毛泽东和我们党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坚定信念和在复杂形势下处理台湾问题的高超斗争艺术。特别是在“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阶段逐步形成的“一纲四目”方针,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提出及其实践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中共“八大”将党的对台政策由武力解放调整为和平解放有着复杂的背景:国际形势的趋于缓和;台湾岛内形势的趋向稳定;国内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变化;美台军事合作关系的加深;两岸在“一个中国”问题上的共识等等。这种政策的调整,孤立和抑制了美国制造“两个中国”的图谋,为后来党提出一系列新的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政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关于毛泽东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战略实践的成果,传统认识是:中共在提出“和平解放台湾”方针后,便加紧了对台争取工作,只因蒋介石顽固坚持反共立场,和平统一祖国的事业并未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显然,此判断有失偏颇。毛泽东和平解决台湾问题长达20余年的战略实践,为后来者揭开了和平统一的崭新一页,作了根本性的铺垫;当是后来邓小平“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略形成的历史根基与历史前提。  相似文献   

13.
目前两岸关系进入和平发展新阶段,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大三通"全面实现,经济合作进入制度化轨道,结束了两岸资本单向流动、不对称、不平衡、不稳定状态,社会文化交流全面展开,厚植了两岸共同利益,遏制了"台独"分裂势力。未来要进一步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应加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核心的经济合作,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奠定更扎实的物质基础;大力发展文化交流,加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精神纽带;加快建立共同管理机制,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供制度性保障。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对台政策的历史转变与两岸关系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坚持不懈地探讨和寻求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途径和方式,创造性地制定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国策,并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了一系列旨在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的建设性意见,如叶剑英的"九条方针"、邓小平的"六条设想"、江泽民的"八项主张"、胡锦涛的"四点意见"和"六点意见"等.这些对台方针政策在海峡两岸关系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主导作用,有效地缓和了台海地区的紧张局势,促进了海峡两岸关系的健康发展,加速了祖国和平统一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5.
戴炳中 《南都学坛》2008,28(3):98-109
邓小平为西藏和平解放和稳定发展做出了巨大历史性贡献:积极主动接受进军及经营西藏的伟大战略任务;认真研究西藏情况,负责筹划出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四条策略方针,继而主持起草了准备同西藏地方政府进行和谈的"十条政策";以打促谈,解放昌都争取西藏地方政府派出和谈代表,并落实"十七条协议",指导进藏部队和工作人员开展农业生产;毕生关注西藏大局稳定,心系西藏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连同寓于这些巨大历史性贡献之中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民族学重要思想,都表现出了一位时代巨人的博大胸襟、远见卓识和崇高风范,为我们留下了一笔治藏兴藏的宝贵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台独"势力的增长已成为海峡两岸和国际社会极为关注的现象,而在这一现象背后反映着台湾社会在"国家认同"问题上的深层次危机."台独"势力图谋"法理台独"的行为所带来的台湾民众在"国家认同"上的混乱,已成为中国和平统一之路上的重大障碍.<反分裂国家法>的出台,既是以"合法"对抗"非法",而且对台湾民众的中国认同有着正式的规定性、引导性以及潜移默化的心理影响,有利于和平统一的最终实现.  相似文献   

17.
我党对台政策经历了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采取单纯诉诸武力的解决方式 ;第二个时期以武力方式为主 ,同时又辅以和平争取的策略 ;第三个时期则以和平方式为主 ,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我党对台政策的演变与各个时期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有着复杂深刻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