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从对“丰收悖论”的剖析中,可以看到,以自主创新为基础的科学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区域农业的优化升级,这主要体现在对区域农业生产者、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及区域特征、布局、环境等方面的作用上。 相似文献
2.
近些年来,我国各大经济区域的农业优化升级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决定了我们必须对区域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核心是通过区域农业产业化经营,构建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区域农业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3.
(二)基于自主创新的高新技术在区域空间的实现形式立足于自主创新,高新技术往往能够创生出新兴的产业,或者在原有产业平台上通过自主创新促使主导技术发生质的跳跃,从而带动区域产业技术系统的大幅度知识化跨越,这对于区域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三、以自主创新为基础构建西部生态循环型农业从
自然资源来看,西部农业发展大有潜力。西部的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28%,草地及草场面积达40亿亩,占全国可利用天然草地总面积的63%。我国西部地区的土地资源具有多样化特点,它们为发展农、林、牧、副、渔提供了基本的条件。但西部地区也是生态脆弱区, 相似文献
5.
二、区域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区域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土地资源相对缺乏,难以普遍实现规模生产:分散经营的农户很难及时准确地了解市场信息、把握市场脉搏:生产经营观念和生产方式落后,各项农村社会事业都有待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6.
产业结构演进与城镇化进程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两者之间具有强烈的关联性.一方面,产业结构的演变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通过推进城镇化进程,促使产业结构转变升级.产业结构演进与城镇化进程的关系密切,但两者又不完全一致,吉林省产业结构演进水平滞后于城镇化发展水平.在此分阶段,对吉林省产业结构和城镇化的关系进行协调性、 相关性以及多元回归模型分析,得出第一产业与城镇化水平呈现负相关关系,这不代表第一产业不重要,而是指第一产业产值的增加不会提高城镇化水平;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与城镇化水平呈现正相关关系.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较大,总体偏离程度也越来越大,产业结构不合理.因此提出吉林省应加快第二产业转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才能推动城镇化进程发展. 相似文献
7.
第三节构建创新型区域 从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角度来看,都必须落脚到一定的空间--区域上.通过由政府发挥主导作用、企业发挥丰体作用、高校发挥基础和牛力军作用、科研院所发挥骨干和引领作用、市场发挥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积极推动自丰创新,由自主创新推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进而构建创新型区域,并促进更多自主创新成果的成功研发. 相似文献
8.
《青春岁月:学术版》2013,(23)
近年来,中原经济区建设开创新局面,取得前所未有的成绩。区位优势愈发凸显,农业优势日渐呈现,综合资源更加丰富。但是,新形势和新任务对中原经济产业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必须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中原经济区区位优势;建立现代农业体系,确保国家粮食供应和安全;加快发展服务业,充分发挥其支撑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第七章 地方政府管理创新 在区域自主创新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和市场的微观机制作用,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发挥各级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为此,要积极地推动地方政府管理创新,提供适合于自主创新的服务,制定区域自主政策,加速区域自主创新进程,以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主线,造就"创新型区域". 相似文献
10.
成熟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历程证明,国际金融中心的成长必然伴随着当地产业结构的高端化。这反映了二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的逻辑关系和内在要求,也是国际金融中心依托并服务于实体经济的根本表现。然而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产业发展的实践来看,二者本质上仍然处于一种外生联系下的多重不匹配状态,从而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彼此的制约。未来深化完善二者的良性互动机制,应成为上海实践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以及迈向全球城市目标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1.
以西安4个代表性的城乡结合部为个案,透视城市化进程失地农民的空间感知与身份认同的关系,发现失地农民身份认同危机主要是城乡结合部空间失序所导致的,重构失地农民的身份认同,关键在于调整城乡结合部的社会空间秩序。 相似文献
12.
13.
同一区域内的城市之间既存在广泛的竞争,也天然要求彼此间的合作发展。城市品牌日益成为城市间竞争的首选工具。城市品牌的发展既需要广泛的营销推广,更需要扎实的品牌基础建设工作。本文从城市管理者的视角出发,以广东省21个地级以上城市为例,构建了城市品牌建设综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区域内不同层级的城市品牌结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城市间良好竞合发展格局的城市品牌发展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14.
15.
“十二五”规划强调通过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从注重高增长的目标向质量、均衡和可持续增长的战略目标调整。本文通过比较凯恩斯主义和自由主义的产业政策举张,阐述“十二五”规划制订的产业政策对五个行业带来的重要影响。针对规划要求的产业调整与升级的政策,分析广东省经济结构变化的轨迹与特点,提出广东实施“腾笼换鸟”的产业升级战略,解决结构瓶颈必须重视的四个问题及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6.
武汉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思路应坚持城乡一体,走城郊融合的城镇化道路;因地制宜,走多元化的城镇化道路;转变方式,走绿色、可持续的城镇化道路;优化管理,走市场配置型的城镇化道路;提升服务,走功能互补型的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17.
Leonhard Becker Thomas Liebig Alfonso Sousa-Poza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Geneva, Switzerland)》2008,46(2):81-107
Structural change in OECD countries, emphasizing knowledge‐based sectors, has led to an increasing demand for highly skilled labour. One means of meeting this demand has been to implement a selective immigration policy. Such policies, however, have been criticized for channelling labour into low‐producing sectors and occupations, hampering structural change. Proponents of such criticism point to Switzerland's former policy of channelling immigrants into so‐called seasonal sectors, a practice abandoned in the early 1990s, as having contributed to Switzerland's low growth rates. To assess this, we here analyse the amended migration policy's effects on skill structure and sectoral distribution of immigration flows using data from the Swiss Census of 1990 and 2000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 new policy has led to an immigrant inflow more adapted to the processes of structural change. We find that the share of highly skilled immigrants has increased notably under the new migration policy. Our analysis also shows an important change in the sectoral focus of the new arrival inflow. Not only have fewer immigrants been entering declining sectors, but the majority of migrants arriving under the new policy regime have been absorbed into growing and knowledge‐based sectors, meaning they are employed primarily in service and knowledge‐intensive sectors. Overall, the analysis provides ample evidence that the current admission policy as ositively contributed to tructural change in Switzerland. 相似文献
18.
利用分省的2005-2011年面板数据,对产业结构、公共财政支出与城镇化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产业结构、公共财政支出以及城镇建设水平都对城镇化进程具有显著影响,其中产业结构是首位的影响因素,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支撑,而公共财政支出和城镇建设水平的提高对城镇的人口承载力同样具有正效应。 相似文献
19.
城市物质空间发展迅速,但宜居城市的独特个性却不易取得,“千城一面”,这是存在于当下快速发展中的普遍现象。本文通过对珠三角中等城市江门市新区建设实例的研究,指出问题的结症在于快速发展推动力机制的实际作用指向与宜居城市建设的发展目标之间存在价值取向的矛盾和偏差。在解决的途径上,需要突出“量”之上的“质”,尤其是“形而上质”的建构,即从城市规划的层面开始,重视空间环境的连续性,调整“政府主导”的作用,持续着力于经营城市生活的精神感受,包括城市居民对于城市的体验,城市文化认同及归属感等,催生丰富多样的城市气质。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与产业比较集中系数的方法讨论分析了广东省产业结构空间数据以及产业布局的演变历程,总结出多个变化特点。最后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优势资源和政府政策等,提出了优化方案和调整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