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只有劳动生产率变化而劳动量不变的假定成立时.单位商品价值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才能成立。然而,当劳动生产率提高时,生产商品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都会增加,从而生产商品的劳动量增加。同时,劳动生产率变化还会使商品供求关系变化,从而使价值总量发生变化。因此,单位商品价值与劳动生产率不成反比。一般来说,单位商品价值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方向变化。  相似文献   

2.
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能改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的价值总量的传统观点值得商榷。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必然会提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的价值总量,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呈正比关系。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虽然成反比关系,但单位商品价值量减少的幅度要小于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幅度。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商品使用价值总量的增长要快于社会商品价值总量的增长,这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3.
劳动价值论认为 ,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当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类社会的劳动生产过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不仅使劳动者的素质全面提高 ,从而使形成价值的劳动发生巨大变化 ,并且使活劳动的作用也发生根本改变。同时科学技术的进步使社会总劳动时间不断增大 ,在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使社会的物质财富的创造能力大幅度提高的同时也使价值财富的创造能力相应提高。在现代社会中 ,科学技术也是商品价值的重要源泉。  相似文献   

4.
工业劳动生产率是表明工业工作质量的一个综合性指标,它反映着工业生产过程中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实际工作中可以根据研究目的及其具体情况,进行多方面的统计分析。现就几个主要方面,谈谈工业劳动生产率的分析方法。劳动生产率变动对产量变动和劳动量变动的影响的分析增加劳动力和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是增加产量的两条重要途径。发展生产靠增加劳动力是有限度的,最根本的、经常起作用的主要因素,是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产品产量、劳动量与劳动生产率之间表现为下列关系,即:  相似文献   

5.
劳动生产率的含义究竟是什么?学术界的意见并不一致。其争论主要在于:劳动生产率中的“劳动”,是指活劳动消耗还是指包括活劳动和物化劳动在内的全部劳动的消耗?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①据此,相当多的经济学教科书和辞典、文章都认为,劳动生产率中的“劳动”,是指形成商品价值的既包括活劳动又包括物化劳动的全部劳动消耗。然而这种看法是片面的。第一,在劳动生产率的质的规定性上,联系商品价值  相似文献   

6.
正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后,商品价值量到底是反向变动还是正向变动,这个问题历来是学术理论界的一个"疑点",也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一个颇受争议的"焦点"。该问题在学术界历来争议不断,至今尚未停息。笔者多年来也一直都在思考这个"学术难题"。最近一段时间,余斌教授与王朝科、郭风芝教授又就这个问题打起了笔仗~①,这再次引起了笔者对这个问题的进一步思考。余斌教授与王朝科、郭凤芝教授一再争论"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后,商品价值量到底是成反比还是成正比"。余斌教授在其论文《为什么"成正比"是错的?——与王朝科、郭凤芝商榷》的摘要中将"反向变动"与"成反比"等同起来了,将"正向变动"与"成正比"也划等号了。实际上,这个"等号"是不能划的,笔者将在本文的第三部分专门谈到,此处不赘。在笔者看来,要真正讨论清楚这个问题,首先有必要区分两组概念,即"个别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单位时间内的商品价值总量"。这是讨论这一问题的前提条件,这个前提一旦解决,整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个别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与"部门平均劳  相似文献   

7.
商品的价值决定于按照资源配置的效率原则配置于商品生产的劳动量。价值的效率内涵在物质商品和知识成果商品的价值形成上具有完全不同的表现形式。物质商品通过调整商品生产来达到商品供求的均衡,商品的价值便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知识成果商品的价值由商品的需求因素决定,价值所具有的效率内涵同样在知识成果商品价值的形成过程中得到充分的显示。  相似文献   

8.
传统福利制度中各种形式的“暗补”使企业产品成本的“质”和“量”处于矛盾状态,从而扭曲了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福利制度的改革能够真实反映企业的不变投入状况,反映企业对劳动量的投入、工资成本和劳动生产率,从而有效降低产品单位成本,提高产品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9.
本文是作者在《论马克思“不费分文”的生产力思想》基础上深化研究的结果。在深入考察马克思在当时历史背景下提出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是两种“不费分文”生产力思想内涵的基础上,阐述了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已成为全社会公认真理的今天,不能将二者在同一个意义上来理解。但是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在价值增殖过程中有着内在联系和统一性:(1)二者在价值增殖过程中有机结合的前提是机器大工业生产方式;(2)二者是同时并入生产过程的,一方的并入必然伴随另一方的并入,这导致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价值的增殖;(3)从具体劳动角度来考察,自然力并入生产过程,生产出更多的使用价值,使之成为价值的物质载体。从抽象劳动角度来分析,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其结合使其自身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使生产的总商品量中的价值量增加。因此,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同时并入生产过程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实质是既增加商品使用价值的量,也增加商品价值的总量,是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矛盾双方的同时增长。就这一研究的意义来讲,它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的丰富、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及党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后,商品价值量到底是反向变动(成反比)还是正向变动(成正比)近年来成为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一个争论焦点。"成反比"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的科学结论。而成正比学派反对这个结论必然导致推翻劳动价值理论。在这场争论中,已经有学者全面阐述和批判了成正比学派的观点,但仍然有人试图为成正比学派辩解。然而,这个辩解是不成功的,说明其"论证"的举例甚至是建立在计算误差之上的。  相似文献   

11.
活劳动减少而价值量增加,至今是一个理论"谜团"。沿着两条思路可以破解这个谜团:一是价值决定于劳动时间和劳动生产率指数两个因素,劳动时间减少,价值量仍然可以增加;二是价值构成中不仅包括物化劳动和活劳动两个变量,而且包括知识化劳动、间接劳动和组合劳动等多个变量,活劳动减少,价值量仍然可以增加。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抓住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细胞"商品",并从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这种二重性出发,论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过程,商品在人类社会是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商品暗含的实际内容不仅是一个物质产品,人们所进行的技术、精神、情感等的交流已经物化于商品交换和流通之中,或者隐藏于商品之中了。从而,可以通过对人类社会商品的考察透视整个人类文化及其产生。  相似文献   

13.
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关键是在坚持“活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的前提下 ,深化对“使用价值”、“生产性劳动”等基本范畴的认识。关于劳动价值论的讨论要摆脱几个误区 :一是科技人员的劳动创造价值并不等于科学技术或先进设备创造价值 ;二是不要把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商品的总价值 ,同该国同期的国民生产总值等同起来 ,国民生产总值是价格范畴 ,而不是价值范畴 ;三是要把劳动价值论与分配理论区分开来 ,对“按要素分配”的肯定 ,并不意味着承认“物化劳动创造价值”这一观点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价值决定的基本命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有关概念和前提的基础上 ,从数理分析的角度讨论了马克思价值决定的基本原理 ,论证了部门价值总量与劳动生产力无关、单个商品价值与劳动生产力成反比、单个生产者的价值总量与劳动生产力成正比等基本命题。在此基础上 ,得出了多种要素共同参与决定单个商品价值的重要结论。  相似文献   

15.
按照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将马克思主义商品生产系统看成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生产的两个子系统,并运用唯物系统方法,分析了构成现实生产力系统的各种要素在系统结构中的不同作用,指出运用现代系统论对商品价值分析同样符合劳动价值理论的解释,借系统论否定劳动价值论的“否定”,在理论上是不成立的。  相似文献   

16.
杨勇  熊丹丹 《旅游论坛》2020,13(1):45-56
要素流动是影响生产率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两者间的关系可以借助结构变迁效应进行研究和阐释。文章使用Shift-share方法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分解为静态结构变迁效应、动态结构变迁效应和生产率增长效应,实证检验了2000-2016年间中国省际旅游业劳动力要素流动对其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并从"结构红利假说"角度阐释产业结构变迁对旅游业发展的作用。研究表明,2000-2016年我国旅游业劳动生产率显著增长,增长的主要原因在于生产率增长效应。现阶段,我国旅游业"结构红利"和"结构负利"并存,需要进一步提升"结构红利"效应,促进中国旅游业劳动要素的合理流动,提升我国旅游业的整体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7.
消费通常被理解为不同主体的物质交换,其出发点是主体的需求和劳动产品,其终端则是需求的满足和发展。然而,市场又不仅仅是一种配置资源的手段,也是一种足以激发出新的意识形态的社会环节。要理解消费与意识形态的关联,不能止步于对拜金主义的道德指控,而是要回到消费行为最初的主体性结构中。在消费的一般对象性结构中,主体既是购买者又是销售者。在交换中,商品作为具有有用性的物品,是意志和欲望投射的对象,契合了主体的需求。商品作为消费品,成为消费主体的有机或无机身体,实现了主体与对象的统一。在消费社会,由于一般等价物和商业的中介作用,作为劳动对象的商品与劳动主体相对立。等价原则的普遍化形成了资本逻辑,使得商品成了确认社会身份的符号载体,进而形成了个体化表象的生存经验。  相似文献   

18.
优等物化劳动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价值创造中表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优等物化劳动与活劳动相结合 ,可获得更多的超额价值 ,产生放大效应 ,还可使劳动者的劳动在纵向和横向上得以拓展和扩张 ,使劳动的复杂程度提高 ,从而使活劳动创造出更多价值。强调优等物化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重要作用 ,不是要把价值形成的条件和价值的源泉混为一谈 ,而是使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依然具有科学性和生命力  相似文献   

19.
生产资料不创造价值和价值增殖,但它是价值和价值增殖不可缺少的条件,它的所有者应获得一部分价值增殖。商品价值中包含的劳动力价值不是生产商品时新创造的一部分价值,而是劳动力生产要素的价值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