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给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企业逆经济周期而行,使得经济衰退期出现了并购热潮,与历史上的并购浪潮有着质的不同.本文通过回顾并购浪潮的历史及我国近年并购活动,探寻此次并购热潮出现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自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并购市场一度陷入低谷,而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活动却异常活跃。然而,在我国企业海外并购高歌猛进的同时,在海外投资并购中失败的也不在少数,华为、中兴、三一重工、中国黄金、中石化等国内行业龙头企业纷纷在"走出去"的过程中碰壁,就连中海油并购尼克森也经历了"一波三折"后才成交。因此,我国企业面对海外并购的新风险,采取什么对策才能避免"折戟",是企业的当务之急。我国企业海外并购面临新风险分析1.泛政治化风险有不断扩大趋势近两年是全球政治特殊的年份,仅2012年全球就有超过6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领导人换届。权力的  相似文献   

3.
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并购是企业兼并与收购的总称,是实现企业快速扩张的外延式成长路径。跨国并购是指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企业并购。跨国并购是世界上直接利用外资的主要方式,每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的绝大部分是通过跨国并购实现的。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实现国际化和外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相似,其主要目的之一是为企业股东创造价值。  相似文献   

4.
由于全球金融危机,海外资产大幅贬值,中国企业迎来并购的机遇。可并购又是一项复杂而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涉及的工作内容方方面面。因此,如何把握金融危机催生的并购良机,如何舞好并购这把双刃剑,将成为中国企业早日进入世界500强所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本丈在分析了并购的含义及动因的基础上,就对目前企业的并购活动提出了几条建议。  相似文献   

5.
美国引起的金融危机正蔓延到全球,对经济的影响也从虚拟经济过渡到实体经济。本文分析了金融危机带来的并购机会和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现状。提出使海外并购真正为我国企业的壮大做贡献,政府方面要完善相关政策,企业方面则要扩大并购范围、培养并购人才、明确并购目标。同时,切忌盲目并购,要防范风险。  相似文献   

6.
2008年12月中国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使我国长达12年的并购贷款终于解禁。并购贷款的发放对全球金融危机下的中国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它将促进我国企业运用并购贷款进行杠杆收购。本文以《并购指引》为分析背景,从并购方的角度,探讨基于并购贷款的杠杆收购业务流程及其面临的风险源和风险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7.
企业并购失败原因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世纪末起开始了第一次全球性的并购浪潮以来,全球已掀起了五轮的并购高潮。成功的并购的确会给并购企业和被并购企业带来诸多好处,但实际情况是,大多数的并购案都以失败告终,比如较著名的并购案:戴姆勒.奔驰与克莱斯勒在合并仅9年后就由于巨额亏损而不得不结束了这失败的联合。所以深入分析并购失败的原因很有必要,这会对以后企业意欲并购时提供参考,避免并购失败而导致发生不应有的损失。  相似文献   

8.
近些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企业并购在全球范围内迅速的兴起,并且具有数量大、范围广和跨国性等特点。国家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对企业并购和整合进行了大力度的支持。企业并购整合的兴起,将对我国的经济产生很大的影响。本文在多视角下首先阐述企业并购的含义以及并购原因,浅谈我国企业并购后的整个模式,并对我国企业并购后整合的类型进行分析,进而研究出一条科学、合理的并购整合道路,不断发展企业和国民经济。  相似文献   

9.
李智敏 《经营管理者》2009,(23):207-207
世界经济受金融危机影响前景黯淡,市场需求减少。各国为维护本国利益,已开始设置贸易壁垒,贸易保护主义悄然而行。以出口为导向的中国企业面临生存挑战。海外并购作为绕开贸易壁垒的国际投资形式,被一些中国企业所采用。2008年,尽管全球并购市场交易清淡,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依然活跃从并购进程观察,近几年的海外并购成功案例和失败案例均占一定比例,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以利今后并购活动已成当务之急。本文阐述了金融危机下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情况,指出了并购中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0.
在今年1月份,国内披露的大型并购就有三一重工3.24亿欧元收购德国普茨迈斯特,广西柳工斥资3.35亿元人民币并购波兰HSW公司的工程机械事业部,山东重工3.74亿欧元收购全球豪华游艇巨头意大利法拉帝集团75%的控股权,国家电网公司以3.87亿欧元收购葡萄牙电力21.35%股份。当全球跨国并购交易尚未恢复到2007年历史最高水平的时候,中国企业却风生水起。现在企业并购如此频繁,但是其中的财务风险却必须要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1.
冯坡 《经理人》2011,(1):72-73
近一年来,在国家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及政策鼓励并购重组激励下,央企重组、资源类企业整合等方面的并购行为大幅增加。同时,从全球金融危机中快速恢复过来的中国企业也开始加快海外扩张步伐,跨境并购交易数量也呈现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12.
姚辉  吴佳 《经理人》2004,(7):68-69
人才并购的形式为企业节省了一大笔培养、研发和市场拓展费用。企业并购事件一直是财经界乐此不疲的话题,风风火火的并购浪潮也正愈演愈烈。仅2003年,全球十大并购事件的交易规模就突破2000亿美元的大观。企业并购,表面上看是资本的并购、品牌的并购,而潜在的台词却是战略资源的争夺和新领域的扩张。如今,那些长袖善舞的大公司又将目光投向了一个新的视  相似文献   

13.
高辉  李莉 《决策探索》2007,(8):24-25
一、企业并购的动机 企业兼并与收购是企业资本营运的重要形式,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美国,企业的兼并收购活动贯穿于经济发展的全过程.从最早的平行兼并浪潮至今,它共经历了5次企业并购的浪潮,且有一浪高过一浪的势头.在我国,企业间的兼并和收购活动也日益普遍.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全球范围内产业升级、结构调整以及经济一体化等因素的推动下,企业并购的规模和数量一直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2000年全球并购交易额达到3.4万亿美元.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亚洲第三大并购市场,并购价值达GDP的15%.企业并购为什么能受到众多公司的青睐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5点.  相似文献   

14.
我国企业并购失败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企业越来越多地通过并购来实现快速发展,然而国内外企业并购成功率却比较低.通过分析企业并购失败中普遍存在的原因,结合近年来中国企业并购案例,对中国企业并购失败的原因进行探讨,从目标企业选择、并购成本、后期整合、政治因素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纵观世界各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企业并购重组是一个永恒的热点。从19世纪末至今,在全球范围共经历了六次大规模的企业并购浪潮,其中第六次并购浪潮主要发生在IT行业。近几年,我国IT企业频频出击,进行跨国海外并购,以联想、TCL等为首的企业开启了我国IT企业的并购浪潮,但是,他们也面临着严重的挑战:企业出现巨额亏损,究其原因,在于整合阶段的工作并非卓有成效。而整合的关键在于文化的整合,所以,企业必须重视并购过程中的文化整合。  相似文献   

16.
在经济、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全球饭店集团也进入了并购活跃期。随着并购规模的扩展和并购频率的放大,并购市场上收购和反收购之间的博弈也日益频繁和激烈。本文从主并企业和目标企业两个视角,较为系统地对国外相关研究进行了归纳和评述,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对我国此领域研究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跨国并购是中国公司进行全球生产布局的重要投资方式,它是一种迅速做大的方式,可以快速获得核心技术、品牌和市场份额,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同时它也是跨越东道国技术壁垒的有效途径。但在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过程中也存在诸多经营、管理,政策、文化上的风险和困难。本文在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能对中国企业成功实施跨国并购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经营管理者》2014,(1):90-91
2013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高度活跃,并购规模再攀新高。而回顾最近5年,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金额稳步攀升的同时,并购交易数量迅速翻倍,将目光投向海外市场的企业在呈几何级数增长。全球并购领域专业人士纷纷预计,中企今年将有更大作为,并将延续多领域、多主体、多地域投资的“三多”格局。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并购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重要的发展趋势。企业不断的通过并购实现向外扩张和核心竞争力的增强。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乔治.施蒂格勒说过,"没有一家美国大公司不是通过某种程度、某种方式的并购而成长起来的"。然而大部分企业在进行并购以后,并未能获得预期的发展。美国麦肯锡公司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在刚刚过去的20年中,全球有70%的企业并购重组未能获得成功,在这些失败的企业并购案例中,有80%的企业失败的原因直接或间接的是因为没有处理好企业并购过程中的企业价值问题。  相似文献   

20.
周钰 《经营管理者》2014,(18):167-168
并购是企业整合优势资源以实现战略目标的投资活动,人力资源整合是并购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通过对微软并购诺基亚一案进行深入分析,识别出影响最终整合效果的人力资源相关因素,并提出整合的原则和具体策略,为中国高科技企业迎接第六次全球并购浪潮提供借鉴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