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当前,休闲已日益成为现代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美学应投以必要的关怀,作出解读,给出评判,给予引导,这正是美学的当代使命。休闲不仅是个简单的时间概念和社会现象,更是一个美学概念和文化范畴。休闲具有不同的审美含蕴、结构层次和风格类型,其中审美自由是通达休闲美的前提条件,审美情趣是休闲美的核心意蕴,而审美体验则是连接审美自由与审美情趣的桥梁中介。三个要素之间相互沟通,有机关联,构成了较为完整的“休闲美系统”。  相似文献   

2.
休闲与审美:自在生命的自由体验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休闲是人的理想生存状态,审美是人的理想体验方式.休闲之为理想在于进入了人类的自在生命领域,审美之为理想在于进入了生命的自由体验状态,两者有着共同的前提与指向,审美是休闲的最高层次和最主要方式.在中国,儒家的"曾点之乐"、道家的"逍遥游"、佛家的"林下风流"、理学家的"浑然天成"与"无入而不自得",均表达了休闲的理想,也蕴涵着审美的境界;在西方,从亚里士多德、马克思直到海德格尔,无不把休闲和审美作为理想人性及生存状态的表证.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的提高、国人自由支配时间的日益充裕,休闲与审美将愈益成为人们的日常理想生存状态.而休闲较之审美,更是切入了人的直接生存领域,使审美境界普遍地指向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3.
"兴"作为艺象表达是审美心理的自然转进,是审美主体自主、自由的游戏般自我体验、自我观照与自我呈现过程。这种富有审美特性的艺术表达方式,帮助艺术家超越创作过程中的障碍,消解了艺术创作过程中主客观对立、形式内容对立对艺象本真性的歪曲和遮蔽,使物象透过艺象澄明地呈现出来,形成"不隔"之境。意象建构和艺象表达在审美创造的心理和表达两个层面上,共同勾勒出"兴"这个传统美学范畴的完整内涵。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伟大在于他用"人类解放何以可能"终结了传统哲学的"世界何以可能"的话题,面时工具理性与物质暴力的挤压与裹挟,马克思美学怀着对人类生存的深情关切,肩负起批判与创造的使命,提出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审美解放与救赎路径:即人类只有走入审美的"自由王国"与游戏实践中,才能找到精神家园,实现真正救赎.游戏源于审美,因而本真;游戏基于主体间性,因而自由,能够创造与超越,也使存在的全部意义得以澄明和确认.游戏作为人与世界主体间深层交往并创造意义世界的自由精神实践,完成了审美救赎,也实现了最本真的"诗意栖居".这是游戏的魅力,更是马克思美学历久弥新的全部秘密.  相似文献   

5.
当前,休闲已成为审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休闲具有一定的审美蕴含和审美情趣。审美是休闲的最高层次和最主要方式。休闲不仅是个简单的时间概念和社会现象,更是一个美学概念和文化范畴。从休闲和审美的目的和构成条件上来看,二者有很大的差异性;但是从价值取向和最高境界上来解析,二者却达到了完美的融合。休闲能使人在精神的自由中历经审美的、道德的、创造的、超越的生活方式,其根本内涵就是生存境界的审美化。  相似文献   

6.
庄子的逍遥、游和康德的自由、游戏,本质上都是追求心灵上的自由。庄子的逍遥、游主要是从日常技艺、人生和体道的角度来谈自由,但不期然而然地吻合于艺术和审美的自由,是一种艺术化的人生追求的结果,康德的自由、游戏主要从艺术和审美本身的角度来谈自由,但他们两人的自由都指向艺术的自由,审美的自由。庄子与康德都强调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在心灵上的自由,但他们都未把自由抬高到绝对无限的地位。他们清醒地认识到了,自由并不是绝对的无限的,而是要受到其他条件制约的,体现了一定的辩证思想,给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游"一词很早就在汉语中出现了,它的发展历史漫长,而且涉及到许多文化领域.本文力图从"游"与"学"、与"政"、与"艺"、与"乐"的关系及审美表现等方面,对"游"进行文化审美的分析.认为"游"是人的生命生存中的自觉的社会文化行为,从缘起之初即具有超越此在现存境况的意义,内涵着主体的身心自由愿望,它的活动过程本身即具有目的意义,它在实现形式上是最实际的,而在本质上却又是最心灵最超越的,是一种审美心灵性的直觉直观.  相似文献   

8.
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审美活动属于反思性判断,这种判断的特点就在于它们突出了人的自由性,这种自由表现为通过想象力自下而上地向着理性复归的自由。当想象力与知性处于自由和谐状态时,质料与理性形式一致,产生了美;当质料刺激破坏理性形式时,产生的是丑陋。审美判断与知识中的规定判断不同,是自由与必然之间的一种辩证运动,彰显出的是理性的整体性框架,而非具体的知性概念的束缚。知识和审美都是在理性之下的,知识的教化和审美能力是互相裨补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席勒的宗教观点立足于西方神人关系的传统,继承了近代康德的观点,但又把康德的道德象征的神变成了审美的神。在席勒那里,上帝只有作为审美假象的自由游戏的形象出现时才是自由和审美的神,才是值得赞美的。而“与现实和真理相混淆”的上帝则是席勒极力批判的。从人性的自由出发,席勒审美教育的第一步是通过艺术把分裂的人性恢复到其本性的自由和完整。但在席勒看来,真正的自由的人还必须具有道德修养,这是审美教育的第二步,它通过崇高来完成,人性崇高的极限就是神性和上帝。所以,在自由的发展道路上,人从“完整的人”向“全能的神”不断地迈进,《强盗》中的卡尔.穆尔正是这样的典型。  相似文献   

10.
人们关于艺术和游戏的公共经验是:艺术是美的事物,游戏是自由的活动;艺术是具有人的能力的可审美性的人为事物,游戏是自足(因而整体自由)的生命活动.能力审美论视野中的广义艺术与游戏是部分交叉关系;惯例艺术与游戏是交叉或从属关系;非本质论意义上的艺术游戏论具有片面的合理性;本质论意义上的艺术游戏论是不合理的.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以来,受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和市场经济的影响,形成了日常生活审美化等现象。审美价值在当代消费社会语境下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出现了价值迷失,造成了审美困境。在论争中,存在着价值理念的差异与对立,在经典美学之外,出现了"新美学""超美学"等理论。要寻求一条美学发展的良性之路,就必须开拓哲学深度和审美视域,实现审美超越;汲取传统理论资源,坚守自由本真的文化个性。  相似文献   

12.
《庄子》一书是庄子思想的灵魂,严格意义上,它并不是一本美学论著,但是从字里行间无不体现出深刻的美学思想,庄子通过对个体生命体道之心的抒写,提出了修道的途径,这也就通向了审美。它要求审美主体的人于内要加强内心修养笃守虚静,于外要无为,遵循自然社会规律,超脱世俗功利,只有这样才能入道的自由境界,才能"逍遥"而"以游无穷",在审美世界里遨游。  相似文献   

13.
现时代状况是伴随着韦伯意义上的合理化趋势扩展而同时表现出来的在物质上的极度丰富与在精神上的极度贫乏。在此情势下,休闲活动的外在形式性与内在本真性两者俱丧。所谓外在形式性的丢失就是指劳动(工作)与休闲的二分状况,休闲活动在客观上被劳动(工作)所排斥;而内在本真性的丢失则是指休闲活动被消费行为化或商品化,休闲活动在主观上的自由变得不可能。针对此二问题,我们就需要在现代社会批判与审美批判这两个方向上做一定的展开。出于恢复一种真正的休闲活动的考虑,现代社会批判与审美批判这二者不仅是缺一不可的,而且实则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14.
身体在席勒审美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身体不仅是其人性分析的基本点,也是其审美教育的出发点和着眼点.无论是"感性冲动"还是"游戏冲动",都离不开身体的存在.虽然席勒所处的时代对身体的表达不像今天这么直言不讳,其能指和所指尚未成为哲学常用概念和话语,还处于缺席状态或被遮蔽之中,但作为观照的对象和事情本身的呈现,它却始终是"在场"的--作为一个自然的人,身体以感性冲动的方式沉溺于粗俗的爱欲和无节制的占有与享受,这是席勒的审美教育所要扬弃的;但作为一个审美的人,身体不再被其动物性官能所控制,而是在一种自由游戏的冲动中,使人成为一个拥有美好的心灵和健康的体格的完全的人.  相似文献   

15.
萨特认为与审美快感相比,审美喜悦脱离了感官的刺激,是非个人的和创造生成的过程。审美喜悦的出现是作品成功的标志,其中包含的位置性意识既是作者的观察视角,也是审美世界向人的自由的召唤。而审美价值的实现建立在审美喜悦的基础上,来源于伴随的非位置意识里面的自由。这就需要作为审美对象的艺术品不能还原为观念的集合,而是关注着人类的自由。必须反对两种审美态度:把艺术品当作唯美主义的纯粹形式,以及压垮人的自由的现实主义的决定论。艺术品本身就是目的,可以用意象来超越现实的荒谬,用审美的变更来改变这个荒芜的世界。人是生来自由的,通过审美意识的虚无化,可以超越自在的世界,共同建立审美的意象世界,在实践中走向终极自由。  相似文献   

16.
浅谈席勒的美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席勒是提出“审美教育”概念的第一人 ,他的美育观是丰富而深刻的。席勒认为 ,感性冲动与形式冲动的辩证统一是实施审美教育的条件 ;游戏冲动是感性冲动与形式冲动斗争结合的产物 ;它能使人达到自由的本性。席勒的美育观虽存在着局限性 ,但它对促进美育理论的完善 ,对今天我们进行美育实践 (人格教育、情感教育、趣味教育三位一体 )仍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虚静和自由是古代两种主要的审美心态,这两种审美心态都源于庄子。"虚静"与"自由"心态是艺术家创作的基本心理条件,对艺术家的审美体验、艺术构思、艺术表现等都有重要意义。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本文的目的不是要扩大文学的"自由效果",而是要探讨使批评、自由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变得易于理解的那些历史的以及推论的条件。20世纪对康德提出的自由与文化的关系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反应":第一种将文化与工人阶级的自我解放相联系;第二种将文化刻写为治理的一种机制,它通过自我调节手段运作并使之成为可能。这两种反应紧密相连:英国成人教育与文学教育发展之间的关系史表明前者是如何紧密地仿照作为自由表达空间的后者的。要理解这两种情况,就必须考虑构成审美的原初决定性特质的无用性是如何被重新界定的,以便它能够被用作治理的工具。在文化治理中,恰恰是通过与社会隔离开来,审美文化才作为一种能够从治理上作用于它的有益手段而被提出来。审美实践被变成了可以利用的东西。正是以这种方式,审美、治理与自由在自由治理的诸种机制之内刻写了某种特有的张力。  相似文献   

19.
美国作家纳博科夫在《洛丽塔》和《阿达》等作品中提供了新的乱伦书写的文学经验,跨越了传统的伦理边界。纳博科夫的这种书写呼应后现代伦理思想。在反思和批判现代性的基础上,后现代自我伦理学一方面强调了个人所具有的道德自由感,摒除了现代性的秩序和规范对于人的约束和束缚,另一方面又最终把道德的个人化引向了"审美化"的方向。纳博科夫提出的"审美狂喜"可以从身体美学和文学的游戏精神两个方面来进行理解,这种审美狂喜是后现代自我伦理学的表现方式,以便证明人性的自由和复杂。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休闲的一般性质、特征的考察及将其置于审美的范畴进行考察,发现休闲与美存在着同构对应关系,因而休闲是一种美。从根本上说,休闲是人的理想生存状态和对生命价值的审美超越,所以又可以进一步说,休闲是关于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命意蕴的美的形态。从生命美学的角度研究休闲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