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唐宋时期是伤春伤别词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伤春伤别主题被普遍运用,成为词中常见的主题。唐宋时期的伤春伤别词经历了三个阶段,每一阶段都各具特色。唐五代是伤春伤别词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温庭筠在其词中大量运用了伤春伤别主题,李煜、范仲淹等人也有伤春伤别词。这一时期,伤春伤别词多描写男女相思离别。北宋是伤春伤别词发展的第二阶段,这阶段伤春伤别在豪放词中得到了相当的发展,在婉约词中更是有了明显的发展。南宋后期是伤春伤别词发展的第三阶段,经过唐宋时期的发展,词中渗透了亡国的悲痛深情,浸染着极深的悲哀。  相似文献   

2.
才子佳人小说曾在明末清初兴盛一时,并形成了一个影响较大的小说流派。此类小说以描写青年男女的恋爱婚姻故事为主要内容,运用大致相似的叙事模式,刻画了众多的人物形象。这些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其作为主要人物的才子和佳人的形象,存在着明显的类型化倾向。其人物类型化倾向的出现,与作家因具有大致相似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经历,而形成的大致相似的审美取向,以及明清时期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时代背景下,文人、商人求财求利的社会倾向分不开。  相似文献   

3.
专名──摹状词关系问题是意义──指称理论的重要议题。专名和摹状词既相区别又相联系。在个体指称的实践中,一个基本的方式就是通过建立专名与摹状词的对应链来实现有效指称。对简单专名作索引解码实际上就是要寻找与其对应的摹状词以建立对应链。要辨认对象就要刻画对象,要刻画对象就要使用摹状词。个体对象的专名与相应摹状词的关系是一对多与一对一的关系,即个体对象的专名对应若干摹状词,而一个摹状词只对应一个个体对象的专名。  相似文献   

4.
唐宋是中国古典审美高峰期。唐之盛主要表现为各门类古典艺术均衡发展,量与质同时繁荣,唐代审美总体上体现为宏阔张扬,青春壮丽。宋代审美之盛既表现为对唐代审美成果之全面继承,更表现为古典艺术审美形式、趣味、手法之精致化,词即其典型代表,总体审美风格体现为内敛柔丽。  相似文献   

5.
克里普克个体指称理论的疑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在个体指称的实践中,通过建立专名与摹状词的对应链来实现有效指称,这是一种基本方式。对简单专名作索引解码,实际上就是寻找与其相应的摹状词以建立对应链。要辨认对象就要刻画对象,要刻画对象不用摹状词是不可能的。在克里普克所谓的命名仪式和命名传递链中也不可能完全排斥摹状词。克里普克的历史-因果命名理论难以解决“共用专名”的顽症。为解决“共用专名”引起的指称含混性,人们通常在专名前加上修饰语,以显现专名所指对象的特征或专名的涵义。这种内涵显示法是对专名指称明晰化处理的有效方法。作为指示词,专名与摹状词都是特指词,在特定的可能世界中具有外延唯一性。他关于专名与摹状词区别的论证并非完美无缺。他在作同一替换中,混淆了不同的可能“世界”,从而在其理论中出现了逻辑矛盾。以往的专名-摹状词理论实质上只是现实世界个体指称理论,这是一种同世界个体指称理论,有别于可能世界个体指称理论。可能世界个体指称理论的构建,不必以葬送现实世界个体指称理论的有效性为代价,修正后的专名摹状词理论仍会在其相应的论域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6.
语言意义是一切语言哲学学说的中心。换而言之,意义问题得到了哲学家极大的关注。以弗雷格、罗素、维特根斯坦等人为代表的专名描述性理论认为专名没有涵义,其涵义体现在摹状词或簇摹状词上;克里普克、普特南等人深刻地批判了描述性理论,认为专名经过因果链的传播,在语境的限制下,通过映射体现出专名的涵义。  相似文献   

7.
这里所讨论的人物类型化倾向,是指同一位作家由于受自身生活经验、审美趣味的制约和影响,使同一类人物以不同形式、不同程度地在不同作品中多次出现,以致作品在人物、情节或表现手法上显示出隐性近似或者雷同,缺乏新颖的创新精神,给欣赏者有似曾相识之感。而开拓创新是文学本身对作家提出的严肃课题之一。一般说来,小说人物的类型化倾向是作家应竭力回避的,因为严重的类型化倾向,往往使作家处在“抄自己”的尴尬中,进而影响到作家本人的文学成就。  相似文献   

8.
克里普克所代表的直接指称理论因空名问题而受到质疑。《空名与虚构实体》一文着重论述的是克里普克对虚构专名这种空专名的基本观点。通过文献解读可以为直接指称理论做出辩护,并得出了如下结论:在直接指称理论框架下,虚构专名不同于一般专名:第一,虚构专名有含义,其实质为一簇特定的摹状词;第二,虚构专名有指称,其指称对象是一种特定类型的抽象实体;第三,若以现实世界为视点,含有虚构专名的语句假装表达命题。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称名和表征两个角度讨论了广告语言中名词词种的诸种表现.共四部分,首先对词种及名性词种进行界定与划分,第二讨论称名词,分析商品名称词的类名表现的基本类型和品牌名意义获取的基本途径及在广告语言中的表现方法;第三讨论表征词,分析了广告语言中表征词意义系统的获取与开发可能及相关表现,列举分析了几类重要的表证词场景词、质项词、症象词、结果词、格品词;最后是一个简短的小结.  相似文献   

10.
在唐宋词中所出现的春与秋,不是“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陶渊明《移居》),词人们似乎都在生“病”——“佳人伤春”和“男士悲秋”的“季节病”。本文探讨了这种“季节病”的“病因”和“病症”。  相似文献   

11.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关于专名意义的理论对逻辑学和语言哲学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罗素摹状词理论的介绍、评论 ,分析了罗素摹状词理论的缺点与不足 ,最后得出摹状词是有意义的 ,专名和摹状词都既有含义又有所指  相似文献   

12.
唐宋词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之一,长期以来受到广泛关注。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8月出版的许兴宝氏著《人物意象研究——唐宋词的另一种关注》是唐宋词研究的新成果之一。  相似文献   

13.
"长门事"是唐宋词中常用的典故之一.而随着词的发展,这一典故的内涵不断被注入新的元素,从一开始的"宫怨"题材,演变到寄托伤春情绪,述说家国之恨等."长门事"典故的内涵不断深化,也是词不断雅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南唐范式”是唐宋词中有别于“花间范式”“东坡范式”“清真范式”三大创作范式的一种抒情范式,它起源于五代时期词人韦庄,定型于南唐李煜,而造极于北宋之世,对词体发展的进程产生了极大影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人士大夫之词。“南唐范式”善于书写人生痛苦,善于书写自我的真情实感,常书写怀旧、离别、相思、漂泊等有关内心感受的题材,同时还具备深情美、质朴美、真切美、悲剧美等审美价值。唐宋词的“南唐范式”成就了宋词一代之文学,在词史上有着极为关键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传统的名字理论出发,对历史上关于专名是否有含义的争论作了评述.主张专名无含义者面临着无法解决的难题,其理论是站不住脚的;主张专名有含义者建立的摹状词理论虽然解决了这些难题,但其理论仍有不足之处,笔者坚持专名有含义的观点,认为摹状词理论经过不断发展而日趋完善.  相似文献   

16.
文章在对唐宋词中颜色词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唐宋词的美学特征及唐宋时期人们的审美习惯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贾平凹小说中的神秘描写有的来自传统神秘文化的影响,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存在着,有的则是出于一种审美的偏好,在文学对神秘美感的亲和中出现了神秘文化氛围中人物的典型化倾向,这便是巫觋的形象。  相似文献   

18.
对于专名与摹状词的关系,摹状词理论的要点是,专名的含义等同于摹状词或摹状词簇,摹状词指称专名的所指;相反,因果命名理论认为专名仅有所指没有含义.摹状词理论和因果命名理论都存在着其自身不可克服的困难.以专名的推广和传播为突破点,从本体论和认识论两个层次上来考察,可以对这两种理论的各自困难以及摹状词与专名之间的关系有个较好说明.  相似文献   

19.
传统诗学关于"兴"的理论.既在词论中得到传承,又得到进一步的开拓.在兴感有寄的两个层面上,词论多承诗论立说.词论家认为:由于词之体性不同于诗,其兴发感动的功能有胜于诗之处,审美空间因此得到拓展,但解读词作也应受到是否有明确事实前提的制约.由于词的寄托情感的审美状态的不确定性与模糊性,导致寄兴深微,应以隐含身世之感、君国之忧为至境.词论家对兴的探索,不属意于兴的作法意义,而着意建立兴的审美标准.对比的评说,也是用兴的审美眼光去观照.从作法意义上看,唐宋词大致经历了赋一兴一赋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20.
花的意象在李清照词中多系喻己之词,其咏花词所投射出来的清瘦素洁的审美品味、闲静淡雅的气质神韵、深婉细腻的情感和卓然超群的人格,如同她本人的自画像:一是以花之形态写词人之形象;二是以花之品相投射词人的审美取向;三是以花之风神格调显词人之品格风韵。词人赏花亦自赏,咏花亦自咏。从中透露出李清照"清丽其词,端庄其品"、亦花亦人、花与人浑然一体的女性词人的自我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