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国际产能合作是国际产业转移与开发合作新的发展趋势,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国际产能合作的规模与范围逐渐扩大,势必会对工业绿色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该文从绿色技术创新、工业结构绿色升级与工业能源效率三方面,探索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和对外承包工程三种国际产能合作形式对工业绿色转型影响的作用机制,并构建模型,采用新疆1994—2018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一是新疆国际产能合作整体上显著促进工业绿色转型,对外承包工程和对外直接投资显著促进工业绿色转型,而扩大对外贸易对工业绿色转型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二是整体上新疆国际产能合作能够促进工业绿色技术提升、工业结构绿色转型和工业能源效率提高,但不同形式的新疆国际产能合作在三种作用机制下对工业绿色转型的影响作用具有差异性,其中对外直接投资在三种作用机制下均对工业绿色转型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生态环境治理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目标之一,为治理污染,我国政府制定诸多环境政策,并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总体布局,这表明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环境治理,也显示出我国环境治理的严峻性。环境是典型的公共物品,具有较强的负外部性,其赋予环境的消费非竞争性和收益非排他性,政府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具有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偏好,以上特征使得政府在治理环境过程时权责不清、环境治理缺乏动力的现象频繁发生,增加环境治理的困难。环境分权、环保立法是环境治理的重要手段,能否在激励机制与问责机制方面激发地方政府环境治理动力,降低环境污染水平?文章探究环境分权和环保立法对环境治理的影响,并分析环境分权与环保立法对环境治理的动力机制,在此基础上,以长三角27个中心城市为样本,选取2003—2019年市级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环境分权与环保立法对环境治理的影响,同时通过倾向得分匹配法、动态效应检验、安慰剂检验等验证文章研究结果,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环境分权激励政府进行环境治理,有效降低长三角环境污染水平,并对环境污染滞后三期发现环境分权对环境污染具有明显的滞后作用,其影响具有长效性;相较于环境分权而言,环保立法对长三角城市群环境污染的作用较为微弱,并通过动态效应检验、增加控制变量和安慰剂检验等角度进行检验,使结果更为可靠;值得注意的是,环境分权与环保立法政策组合的环境污染治理动力更为显著,两种政策组合对环境污染的抑制作用高于两者单独的政策影响。因此,文章从建立区域环境协调治理联动、强化法治建设、激励各主体环境治理等方面提出相应的环境治理政策建议,持续发挥环境分权在长期治理污染的作用,完善区域环保立法标准体系,强化环境分权与环保立法的合作治理互动效应,增强环境治理动力。文章从市级层面视角分析环境分权与环保立法对环境治理的动力机制,并通过实证进行一系列检验,丰富市级层面环境治理研究,并通过多角度稳健性检验验证环境分权与环保立法对环境治理的影响,为地方政府治理环境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时期,探究供应链企业参与自愿型环境规制的促进机制对我国环境治理绩效提升有积极意义。【设计/方法】通过构建了一个二级供应链模型,研究制造商参与自愿型环境规制决策机制并讨论政府补贴对企业参与规制决策的影响,进而引入考虑谈判权力影响的收益分享契约,探究供应链协调机制。【结论/发现】(1)制造商参与自愿型环境规制受到消费者信任度、绿色产品偏好的正向影响,但消费者价格敏感度与参与度反向相关;政府补贴有助于促进企业参与自愿型环境规制,对于供应链企业形成有效激励;(2)谈判权力对收益分享契约协调作用具有影响,但存在一定的阈值,当零售商谈判权力高于该临界值时,制造商自愿型参与度及双方利润水平均得到提升,供应链实现协调优化。  相似文献   

4.
农村工业的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及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其难点在于构建可持续的环境成本转化机制,从而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以典型的环境倒逼式转型——河北农村铁网产业环保升级改造为例,从生态现代化视角分析其转型过程中环境成本转化机制和进展。分析结果表明:在环境政策的强力规制、行业协会的积极推动、基层政府的多重支持下,农村工业以环保改造任务外包和非技术性生产调整的方式取得了环境成本内部化的阶段性进展,但其环境成本再外部化面临缺乏技术创新和消费端激励的困难,其绿色转型导致生产成本增加、社会福利下降的问题;由于研发和资金不足,我国东部农村工业难以走生态现代化的路子,政产学研社协同创新及绿色消费机制的建立或将有助于突破其环境成本再外部化的困境。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明了我国"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的重要标志,就是"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提出了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一系列重大战略任务.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质上就是要通过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坚持资源高效...  相似文献   

6.
以环境税费为自变量,以工业废水、工业废气、工业固体废物的排放量为因变量,以人均GDP和政府竞争为控制变量,构建省级面板数据模型,对地方政府环境税费的污染减排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城建税的污染减排效应较好,其他环境税费的污染减排效应不明显。我国应进一步完善现有环境税费政策,扩大征税范围,提高税率;从长期看,应取消排污费,开征环境保护税,增强环境治理的针对性,充分发挥污染减排效应。  相似文献   

7.
在工业强国战略日益深化的背景下,环境规制对工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已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利用2007—2021年中国A股工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的有效数据,构建非线性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环境规制强度与工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呈“U形”关系,环境规制在低强度范围内抑制了绿色技术创新,而在达到最佳环境强度范围时则促进了绿色技术创新。数字化转型对工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有正向影响。数字化转型是环境规制强度促进绿色技术创新关系的重要途径,政府环境规制驱动企业数字化转型进而作用于绿色技术创新。异质性检验发现,环境规制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在东西部地区、政府补贴程度高和非国有工业企业中的影响更为显著。未来应适度加强环境规制强度,同时通过企业数字化转型,持续推动工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  相似文献   

8.
区别于以往以“督企”为特征的环保政策,以“督政”为核心的中央环保督察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致力于纠正常规环境治理机制下的地方环境政策执行偏差。研究发现,中央环保督察对企业环保投资具有持续显著的促进作用。作用机制检验显示,以环境处罚力度提升为代表的合规效应是中央环保督察促进企业环保投资的主要机制,而以政府环保补助为代表的激励效应并不显著。拓展性分析发现,中央环保督察对企业环保投资的促进效应在低行业竞争及督察“回头看”地区的企业样本中更为显著,且能够有效缓解以往环境治理中的“政企合谋”问题。因此,在未来环境治理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应加强环境政策执行监督,推进中央环保督察制度常态化。  相似文献   

9.
本文拟通过对当前积极财政政策实证和理论的分析 ,揭示当前财政政策的积极影响 ,并为今后政府决策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0.
城市生态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发展,依托法律治理城市生态环境至关重要,城市生态环境的法治化治理具有必要性。当前城市生态环境的法治化治理仍存在诸多现实困境,主要体现在思想意识困境、法律制度困境以及实践困境这三个方面。城市生态环境法治化治理的完善路径主要有:强化思想意识,提高环境治理公众参与度;完善立法制度保障,健全环境司法救济渠道;政府之间统筹合作,建立环境综合执法机制。  相似文献   

11.
尽管中国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已有多年政策探索,但其对环境治理产生的实际效应仍有待实证考察。借助第三方机构发布的政府环境信息透明度数据,对120个重点城市进行实证研究,以检验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对环境治理的影响。研究发现,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在总体上显示出对环境治理的正向净效应;不过,治理效果在不同污染物间存在差别,提高环境信息透明度能够显著控制PM2.5浓度与工业废水排放,但对固体废物治理的作用尚不显著。分析指出,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倒逼效应已占主导,但固废污染的信息公开和治理力度有待加强,与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相互配合的环境治理综合施策机制也需要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2.
加快实现工业绿色转型,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经济绿色转型的内在要求。大力发展绿色产品是加快工业绿色转型的突破口。智能时代中国绿色产品在发展中存在缺乏统一标准、尚未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等问题。因此以绿色供应链作为切入点,提出从全生命周期角度构建统一的绿色供应链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大数据构建绿色产品智能化的服务平台,融合政府、企业、消费者、银行等参与主体的积极作用,共同促进智能时代绿色产品发展的升级。  相似文献   

13.
探究长三角环境协同治理的非对称效应,即环境协同治理效果因环境规制的实施主体与区域不同而存在差异,对于规避环境规制的“逐底竞争”,进而规避经济绿色转型过程中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至关重要,可为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这一国家战略提供重要的政策参考。基于2009—2016年长三角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动态空间计量模型结合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在多主体与多区域双重视角下,考察政府环境监管与公众环境诉求在环境协同治理过程中的非对称效应,进而利用中介效应模型对其作用机制进行识别。研究发现:(1)在多主体视角下,政府环境监管表现出显著的环境治理效应,但公众环境诉求的环境治理效应并不显著,而政府环境监管与公众环境诉求的环境协同治理效应也尚未显现,存在多主体层面的环境协同治理非对称效应;(2)在多区域视角下,依靠政府环境监管的协同治理模式在长三角大部分城市产生了积极的环境影响,但在以合肥、马鞍山为代表的安徽部分城市中并未产生积极的环境治理效果,即存在多区域层面的环境协同治理非对称效应;(3)政府环境监管与公众环境诉求能够通过增加外商直接投资降低污染排放强度,但并未通过促进绿色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产生积极...  相似文献   

14.
理论界与实务界相对缺乏对环境财务绩效综合评估的研究。在提出工业行业环境财务绩效评估体系理论框架的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对2011—2014年中国各省份工业行业的环境财务绩效进行评估,并依此建立中国省际工业行业环境财务绩效指数。研究发现,中国工业行业环境财务绩效总体上呈现由东向西逐步下降的地域特征;从各项指标来看,“十二五”规划以来,中国工业行业已在控制污染源及环境治理成本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废弃物循环利用效率偏低、环境治理投资缺乏有效性;从总体上看,目前中国工业经济发展模式仍处于“弱可持续发展阶段”,尚未进入全球新绿色经济理念要求的“强可持续发展阶段”。针对结果,提出建立区域环境财务绩效评估机制、提高环境治理投资绩效、加强循环利用效率以及终止褐色经济发展模式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库恩的经典范式理论,以新范式的兴起与发展为脉络,深入解析了新旧范式更替的演进规律,作为一种有效的方法论,有助于理解从工业技术范式到绿色技术范式的演进逻辑、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向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可能性。绿色技术范式萌发,起于工业技术范式发展危机;绿色技术范式确立,要求开展一场生态文明革命;绿色技术范式发展,需要生态文明制度文化重建。工业技术范式及其引领的工业文明危机深重,呼吁有机、整体、综合的绿色技术范式及其引领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新形态。应立足技术-自然观、环境话语、科技共同体价值体系、生态文明实践探索四个层面的革新,构建和落实绿色技术范式的理论意涵,引领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态文明转型。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经济"话语体系建构及其实践,不仅需要逐渐设想出并在现实中引入具象化的新型绿色产品产业、技术工艺和生活消费,还必须创建并践行一种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政治经济学,从而提供整个社会向这些新经济样态或生产生活方式转型的现实可能性与进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提供了创建或走向这种"生态经济"或"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经济"的现实舞台和未来可能性."经济的生态化"(生态现代化)和"生态的经济化"(绿色发展),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背景和语境下展开的、逐步创建支撑与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更高阶段或形态的经济创新尝试,或是这一绿色经济创新的两个主要进路和模式.秉持绿色发展理念的党中央与职责明确的各级党委和政府,逐渐提升的国家环境治理制度架构和治理能力,同时受到制度性激励与约束的绿色市场、资本和技术手段、有序扩大的环境社会组织动员与大众性民主参与等四个主要元素所组成的特定构型组合,则构成了一个特色鲜明的发展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经济的社会支持性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7.
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的重要体现。为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生态省试点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探索经验进行总结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人均生态足迹为指标测度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以2004—2017年29个省级行政区为样本,运用双重差分法考察了生态省试点对省域人均生态足迹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生态省试点有效遏制了人均生态足迹的增长,并且生态省试点省份环境立法完善是抑制人均生态足迹增长的重要机制;生态省试点主要通过提高省域“清洁产业比重”的结构效应促使人均生态足迹下降,而技术效应并未对生态足迹产生显著影响。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对生态省试点的效果和经验进行总结并提出政策启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方向提供了经验证据支撑。  相似文献   

18.
该文利用2011—2020年我国30个省(区市)的相关数据,在构建绿色金融与工业绿色转型两类系统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耦合协调度和PVAR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从时间角度和空间视角两个维度综合分析两系统间的耦合协调度及其互动发展情况。研究结果表明:绿色金融与工业绿色转型的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各省市两系统间的发展呈现稳步上升趋势,但区域之间的协调性还需要加强;在空间上,耦合协调度的Moran’s I指数表现为波动发展态势,呈现出“高与高”或“低与低”聚集的空间特征;工业绿色转型对绿色金融的促进作用明显,而绿色金融对工业绿色转型发展的促进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生态环境已经成为我国各级政府为民众提供的公共产品,为评价政府环境治理效果,本文基于2004-2015年我国30个省、区、市的数据,编制自然环境指数和核算净碳排放,并加入胡焕庸线作为虚拟变量以反映地区差异,从碳排放视角构建政府环境治理行为与净碳排放的面板模型,并纳入不同的环境治理强度分别进行模型估计。研究发现,两种环境治理强度、征收耕地占用税、林业投资的行为均能有效地起到减少碳排放的作用,并且环境治理强度的碳减排效果最优。城镇环境基础设施投资未能起到碳减排的作用,征收资源税对环境的影响表现为"绿色悖论"效应,未能有效地约束资源使用者的行为。文章结论为政府提高环境治理效果提供一定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2002-2012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经济增长对大气污染的影响,并考察了制度环境对经济增长与大气污染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增长与地区大气污染呈倒“U”形关系;公众参与治理和环境规制负向调节经济增长与大气污染排放之间的关系.本文研究丰富了大气污染排放、环境治理方面的研究成果,这为转型经济时期改变政府激励方向和激励方式,为地区环境治理、政府环境绩效审计及其问责等方面指定政策提供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