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加比尔承认上帝的存在又反对偶像崇拜,他在综合奥义书哲学和伊斯兰教哲学观点的基础上,创立了印度中世纪虔诚运动的“无性派”理论。他的理论在中世纪印度特定的社会条件下,为印度教的改革开辟了一条道路,也为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的和睦相处提供了理论基础,因而对促进两种不同文化的交流起到积极作用。此外,加比尔的思想还直接影响到锡克教的形成和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印度多元文化格局的形成,并间接影响了印度历史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2.
2014年的大选将以开启政党政治新局面而载入当代印度政治史。莫迪为首的印度人民党( BJP)获得单独执政的压倒性胜利,这既是该党自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强势,也扭转了印度政党政治延续20多年的“联合执政”局面。印度人民党获胜既得益于其体现民众诉求的竞选纲领和巧妙的选举策略,也因为国大党的“一败涂地”和其他政党集团的“勾心斗角”,而印度广大选民的“求变”心态则是关键所在。莫迪就任后,新政府政策走向事关印度未来发展,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3.
《番石榴园的喧闹》是印度作家基兰·德赛的第一部小说。作品通过塑造桑帕斯及印度偏远小镇的愚昧居民形象,揭露了英属印度殖民地人民在建国后的生活和思想状态。文章采用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从社会建构论角度挖掘出小说中西方医学和本土医学之间的权力关系,展现西方殖民在医学和社会上对印度造成的恶性影响,以及印度底层民众对传统医学的坚持和实践,从而解构西方医学话语,建构印度本土传统医学话语,即自然、神性、平衡、阿育吠陀、巴巴等。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双重使命”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53年,马克思针对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及其后果,提出了英国在印度要完成“破坏”和“建设”的双重使命理论,即英国要在印度“消灭旧的亚洲式社会”,为印度“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英国在印度的双重使命,造成了双重后果.就“破坏性的使命”而言,它既造成了巨大而深重的灾难和累累罪行,又为印度带来了一次亚洲历来仅有的社会革命.而建设性的使命,为印度社会播下了新的社会因素,但其结果却是未来的.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界围绕如何界定印度教徒身份、印度教徒身份是古已有之还是殖民知识体系的现代建构等问题的争论不断。尝试在长时段历史视野下,探讨对Hindu身份的不同理解与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书写之间的关系,这包括殖民前的印度波斯语史书、梵语和地方语言的历史书写以及殖民史学、民族主义史学,以及印度独立后兴起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和达利特史学。印度在殖民前已经形成了将族群身份与历史挂钩的书写模式以及一种由上层知识精英界定的“印度教徒”身份。殖民史学和民族主义史学进一步确立了“印度教徒民族”身份和以印度教徒共同体为重要主体的民族史书写模式,但也因为推崇种姓制度而引发低种姓思想家的批判,形成了与印度教徒民族身份和民族史对立的达利特大众身份和达利特史学。  相似文献   

6.
印度佛教出现“龙”的观念应源于中国龙崇拜的传播,印度人对其进行了再创造,而在再创造之前的龙形物种便是那伽.印度传统的那伽融合中国龙崇拜的思想形成了印度佛教龙的典型形象:地位始终在金翅鸟以下,具有世俗的人性,并且经受“三苦”、“四类”划分以及“五法”被迫显龙身的情况.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前半叶,作为一种反对殖民统治的政治力量,马克思主义被引入印度无疑是一个创造性的尝试。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国内“求变”的政治趋势以及俄国十月革命为马克思主义传入印度提供了契机。无产阶级政党、资产阶级左翼力量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力。但由于过度依靠外部力量、忽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对印度国情缺乏深刻认知以及印共内部缺乏凝聚力,马克思主义在印度的传播不断受阻。  相似文献   

8.
古代印度是一个宗教的国度,在古代印度社会价值体系中,对“超自然”追求的价值观占据着核心地位,其他的价值观都不过是其附属,是依照“超自然”的价值观来演绎或表象自己,世俗的价值观隐藏在宗教的光环之中。宗教的与世俗的价值观,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对立的,但是在实质上却是兼容的。从《摩奴法论》可以看出,古代印度社会价值体系是一个充满了对立与矛盾的悖论。  相似文献   

9.
印度丝绸业发展和现状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度是继中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蚕丝生产国 ,又是世界最大的生丝进口国。在中印贸易中 ,生丝是排在从华进口额达 1 0亿卢比以上的“大宗从华进口商品”的第一位 ,印度的丝绸市场对中国日益重要 ,有必要探析印度丝绸业的发展和现状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提出之初,印度就对其形成了基本认知,即在客观上承认“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贸和人文属性的同时,担忧其对印度周边安全环境构成冲击并对印度未来地区影响力的拓展造成阻碍。随着美国“印太战略”的出台与持续推进,印度试图抓住美国“拉印制华”的契机以争取改变中印之间力量不对称的现状。于是,在应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时,印度采取了更为强硬的举措,包括与美国加强战略与安全协作、与日本在战略经济方面携手共建、持续深化与东盟的全方位合作、争取印度洋地区的主导地位等。印度的系列举措将不可避免地产生冲击和影响,如阻滞中国在南亚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进度、对中印脆弱的战略互信基础造成伤害、恶化中国周边地区的安全环境等。如何应对这一态势并改善中印关系是中国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印度文化有四大特征 :“梵我合一”、“三位一体”的泛神论观念 ,“种姓”等级制度 ,“轮回转世”信仰 ,“法、利、欲、解脱”和谐统一的人生道德观。印度文化的源头可追溯到两大史诗和四大特征陆续萌发形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奈保尔的作品以其深切的社会关注引发世人注目。在“印度三部曲”中,奈保尔引用了许多印度和英国的文学作品,主要涉及印度人的英语印度文学、英国人描写印度文学和印度本土语言文学。运用文学作品参与他对印度的讨论,表达了作者对印度社会的关切,对殖民统治的否定,也丰富了作品的层次和内涵。  相似文献   

13.
著名的梵文专家金克木在印度学领域倾注了毕生精力,他对印度佛经进行了阐释,并提出一套系统的整理方案:编目一分类一解题一校注;对印度哲学的三分模式、因果问题、时空观念和阶段划分作了剖析,对印度美学的发展状况、基本阶段和核心理念进行了阐释。金克木对印度学的研究,不但拓展了印度学的研究视域,而且深化了人们对印度思想文化的理性认知,对目前的印度学研究仍不乏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葛传红 《国际论坛》2023,(2):83-102+158
国际关系不是一门美国的社会科学,而是一个全球性的学科,其首要任务应是它的科学性和解释性。但现状是西方,特别是美国拥有这个学科的学术霸权,这不可避免地将造成国际关系理论的贫困。随着“全球国际关系学”(Global IR)的兴起,广大的非西方世界开始呼吁打破国际关系知识生产的等级制,破除“中心—边缘”模式,掀起本土化国际关系研究的浪潮。作为正在崛起的大国,印度国际关系学者不再对西方的理论亦步亦趋,而是试图创造出印度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在二十几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印度本土化国际关系研究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大致可分为三个主要流派,即史诗流派、考底利耶流派和新政事论流派,并带有三个明显的学术倾向,即非普世主义倾向、非殖民倾向和非道义倾向。这表明印度国际关系学者要从西方理论所设定的框架下自我解放出来,为印度国际关系研究的未来提供另一种知识。知识与权力往往具有同构和耦合的现象,印度的本土化国际关系研究实际上是印度崛起的一种理论反映,是印度地缘崛起的自然产物,反映了印度日益增长的政治野心和对西方霸权的不满,想要让世界听到印度崛起的声音。然而,跳出西方国际关系研究的窠臼并不容易,言“印度学派”还为时尚早...  相似文献   

15.
王晓文  国艺莹 《国际论坛》2023,(3):52-76+157-158
在欧盟推进“印太战略”的背景下,欧印关系出现了不同以往的新动向:欧盟将印度视为重要支点国家,欧印战略伙伴关系实现“再定位”;安全合作实现重大突破,合作的领域和平台大为拓宽;重启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加强数字与技术领域的合作;加强在全球治理领域的合作,构建可持续的现代化伙伴关系。欧印强化战略互动主要受以下因素驱动:印太和欧洲地缘政治变化推动欧盟将印度作为其重要战略支点;强化与欧盟的战略互动是印度对外政策调整的必然结果;重塑全球供应链是欧盟与印度战略互动的重要驱动力;双方在“规则塑造”与“多边主义”价值观理念上愈加契合。欧印未来战略关系发展的潜力与阻力并存:在互联互通领域合作的趋势将持续加强,安全防务合作短期难以继续取得实质性进展,经贸合作面临诸多不稳定因素,面临来自美国和俄罗斯的不确定因素以及欧印在人权方面仍存在较大分歧。美国欲将欧盟与印度纳入其对华战略竞争的框架中,长期来看,欧印战略互动将在安全和供应链方面带给中国较大压力。中国可以利用当前的窗口期在对欧与对印外交战略中争取一些回旋的余地,尽最大可能降低欧印战略互动针对中国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佛教心理医学、佛教生态医学的现代价值为人们所重视。对佛教医学思想进行了溯源,认为佛教医学有其自身宗教属性的指导思想和诊疗方法,同时受到过古印度医学和中国传统医学的影响;论述了佛教医学思想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7.
古代印度的宗教大都强调“业力”,主张个体努力将决定其来世。与“业力论”相始终的还有“种姓论”,一种社会分工“区分”论。二者在法思维上具有强烈的张力,“业力论”具有理想主义、个体独立和平等意识,“种姓论”主张现实主义,强调团体协作和义务本位;然而二者又具有亲和力,都注重人伦秩序。由此使得古代印度的法律思想极具独特性。  相似文献   

18.
依据相关史料探析了唐朝与印度的乐舞交流情况。唐朝与印度在乐舞方面互有交流和影响,主要表现在乐舞作品和乐器两个方面。在乐舞作品方面,唐朝的《秦王破阵乐》和“击瓯”等音乐节目都曾传入了印度,而印度的《霓裳羽衣曲》、《菩萨蛮》、《南天竺》、《望月婆罗门》、《苏合香》、印度七调等也曾传入唐朝,并对中国乐舞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乐器方面,印度的凤首箜篌、五弦琵琶、铜钹、答腊鼓、都昙鼓、毛员鼓等也都传入到了唐朝。  相似文献   

19.
印度文学是印度宗教的一种诠释,其宗教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表现了印度人重精神轻物质的倾向,视精神的解脱为生命的永恒价值;其次,“万物有灵”观对印度人的审美思维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弥合了人与宇宙的鸿沟;第三,印度的宗教禁欲与纵欲并存,对性爱大胆和率真的表现成为印度宗教文化显著特点之一;第四,印度的非暴力精神已超越了人类社会,成为惠及整个宇宙的一种自由倾向。  相似文献   

20.
冷战时期因政治因素而受到严重制约的印度与东盟关系,在冷战结束后由于全球区域主义的兴起、东盟国际地位的上升和印度的主动出击而得到恢复和发展,并在进入新世纪后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印度与东盟关系的迅速发展不仅为冷战结束后印度的对外发展战略、东盟与大国的互动关系带来了变化,还对中国与东盟关系、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态势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