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获“山西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的人员退休后有哪些待遇?问:大家都知道,省劳模、市劳模或其他享有相应荣誉的人员在退休费方面都享有相应待遇。我想了解的是,获得科技方面荣誉的人在退休后有哪些待遇,比如说获“山西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的人员,退休后有哪些待遇?阳泉 老孟答:我省对获得科技方面荣誉的人在退休待遇上有具体规定。1994年《中共山西省委组织部、山西省人事厅关于获“山西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的人员退休待遇的暂行规定》(晋人老字(1994)4号)中相关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2.
宋朝对归明、归朝、归正人采取的政策,可分为招纳、待遇和防范,因时、因人、因来源地不同而有所差别。对来自西北地区者,战时公开招诱,和平时期的招纳则受制于人,对来自西南地区者的招纳则有主动权。归明、归朝、归正人待遇的差别有明显的阶段性,是在其总体待遇下降过程中发生的。归明人,尤其是西北归明人,享有更优厚的待遇,也受到更严格的防范。这些差别与宋朝国家安全策略、冗官、冗费、财政危机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3.
列宁从俄国的具体实际情况出发,对建设和谐社会的经济制度基础进行了实践诠释。其中,“直接过渡”理念思维是列宁进行实践诠释的理念支撑,“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则是列宁进行实践诠释的最初尝试。总的来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列宁构建和谐社会经济制度基础过程中享有崇高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4.
历史上有隋末王通讲学河汾,传道解惑,培育人才,卒开唐代贞观之治的说法。“续命河汾”是陈寅恪一生的学术理想。他所认定的“续命河汾”的学术路径有二:一是守先哲之遗范,文化续命;二是托末契于后生,开启来学。这种守先待后的学术理想,不管在炮火连天逃亡办学的困厄中,还是在双目失明个体生命的逆境下,陈寅恪都有很好的坚持坚守。作为中国现代学术的实践者与播种人,陈寅恪着意将“续命河汾”理想与“学术独立”的观念转化为大学和社会的共识。陈寅恪在纪念王国维的过程中,升华前贤,救赎自我,鼓励新读书人,超越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走出前辈学者憔悴忧伤的遗民情感自设,赤地新立,做具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现代学人。这种自度度人的情感救赎,使陈寅恪“续命河汾”的学术理想,更臻圆满。  相似文献   

5.
岳南的《陈寅恪与傅斯年》记载:陈寅恪跟鲁迅是日本弘文学院的同学,两人很早就认识,后来也有交往,在鲁迅的日记中可以看到“赠陈寅恪《域外小说》第一、二集,《炭画》各一册”这样的记载。鲁迅后来在文坛上的声望如日中天,陈寅恪却很少向人道及他们当年的交往。他晚年解释说:正因为鲁迅的名气越来越大,他怕言及此事被国人误以为自己像鲁迅说的“谬托知己”的“无聊之徒”。  相似文献   

6.
1950年秋,我从广州岭南大学政治历史学系转学到清华大学历史系学习,后来留校任教,到今天,在清华已经55年了。今年是清华国学研究院成立80周年纪念。国学研究院与历史系有渊源关系,饮水思源,我这个老学生对养育自己多年的学术“母体”应有所忆念与反思。我最先想到的是陈寅恪先生。先生是国学研究院的四位(或五位,加李济)导师之一,我有幸在岭南大学受教于先生,转学到清华后,又受教于先生的学生(或“私淑弟子”)邵循正、周一良、丁则良等几位教授。我先做先生的“入室弟子”,再做“再传弟子”。今天的回忆就从先生与岭南说起。1949年春,陈寅恪…  相似文献   

7.
那还是1973年6月的一天,当年清华大学的名教授吴宓先生,此时身负罪名正谪居在重庆市郊的一间斗室里,垂死病中,他忽然梦到了老友陈寅恪。此前一年多,他曾冒死写出一信给广州中山大学的革命委员会,探问“在国内及国际久负盛名之学者陈寅恪教授”的近况,结果是泥牛入海,毫无音讯。他不知道陈寅恪在浩劫中历尽摧残洎尽而逝已经有好几年了。现在这生死不渝的情谊,竟形诸梦寐。老友在梦中向他诵释自己的新诗句“隆春乍见三支雁”,吴宓百思不解其义,从梦中惊起。1919年,正当五四新文化运动浪潮汹涌之际,在美国波士顿郊外的哈佛大学,…  相似文献   

8.
陆远 《东方论坛》2008,(3):9-14
史学巨擘陈寅恪对于其自身治学历程与学术理路,生命感慨与世事洞察的不少自述,均散见于为他人著述所做的的序言,以及略征旧籍参证的跋文、“书后”当中。这些文字既是在对原作者“了解之同情”基础上对其作品意义的深入阐发和推许,也是陈寅恪夫子自道以告慰友朋的一种途径。从而成为理解陈氏学术路径、治学精神与人生价值的重要资料。藉此也可更深入地理解陈寅恪的史学方法与史学精神,并呈现另一种可能近乎陈寅恪其人及其学说的解释模式。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诗歌史上,陈寅恪以历史家、思想家的身份进行诗歌创作,融文史研究与生命感悟于一体,丰富了诗歌的思想内涵和表现形态。陈寅恪以韩偓、苏轼等作为“对镜写真”的对象,将笔锋集中在表现劫灰之世、衰残之象以及惊悚之心上,从而演绎自己生活于人间却处于不生不死的生存状态特征。陈寅恪的诗歌忠实反映历史,细致刻画内心,兼有诗史与心史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10.
史学大师陈寅恪在不同阶段,其交友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大致说来,聚谈、诗文唱和及书信来往是他一生的主要交友方式.陈寅恪与吴宓是结交最早、两心相知、友谊深挚、始终不渝的朋友;王国维是陈寅恪思想感情、学术境界最为相知的挚友;冼玉清是陈寅恪的异性知音;陈垣是陈寅恪在学术上比较推重的朋友;傅斯年是陈寅恪与官员交情最深、持续时间最长的学术上的朋友.陈寅恪的朋友大都有到国外留学研究的经历,大都钟情于学术文化事业且有较高的学识.陈寅恪一生虽从未说过自己的交友原则,但他的交友是有一定之规的第一,学术上的相互推重和相互得到教益,从无文人相轻或相互吹捧之意;第二,学术上的平等地位,可以自由争论,学术争论并不影响个人感情;第三,思想感情、学术境界的大致相同.  相似文献   

11.
陈寅恪曾是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也是当代中国的顶尖学者之一,被学界誉为“教授的教授”,是中国学术界泰山北斗级的大师。在经历了五十年代以来三十年左右的被刻意冷落之后,近十年来学界又掀起了一阵“陈寅恪热”。靠着这一热潮的推动,陈寅恪的生平业绩和学术思想大体上为人们所知,这当然是一件好事。但在多少的了解之后我们也不免惊叹:这位大师那令人可望不可及的学术成就究竟是怎样取得的呢?这里,当然有他的家世背景的影响,但恐怕更多的,是来自他那更令人可望不可及的艰苦努力。在他的留学生涯中,哪里有真正的知识可学,他…  相似文献   

12.
阳光皮肤     
《阅读与作文》2008,(1):20-22
地球上的人可能有不同的国籍,不同的肤色,不同的语言,不同的习惯。但是,不论生活在哪里,都应该享有“平等、和平、发展”的权利。读下文,在孩子的眼中和心里,你能体会到什么?  相似文献   

13.
外交豁免权     
《今日南国》2010,(3):60-60
通俗地说,豁免权就是享受特殊待遇,外交豁免权也就是外国代表和外国使馆在驻在国享有的特殊权利和优惠待遇,又称为外交特权。  相似文献   

14.
探讨了 WTO协议所强调的国民待遇原则与中国外资法的种种不协调之处 ,诸如外商投资在我国享有广泛的国民待遇和“超国民待遇”,也遭受许多不公正的低国民待遇 ,提出了完善我国外资待遇立法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梁阁亭 《社区》2013,(23):18-18
1928年,31岁的罗家伦被外交部任命为清华大学校长。上任后,任人唯才的罗家伦通过提高教师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在全国范围广纳贤良,不拘一格用人才。他说:“为青年择师,必须破除一切情面,一切顾虑,以至公、至正之心,凭着学术的标准去执行。”身体力行的罗家伦亲自招募了一批优秀的年轻学者,并言语诚恳地让陈寅恪、金岳霖、赵元任等大师留任。  相似文献   

16.
马斗全 《社区》2008,(11):15-15
“读书种子”一语,近年常被人提起,亦多有文章谈之。一般都用来指爱读书的人、大学问家,例如说“陈寅恪是杰出的读书种子”、“钱钟书是难得的读书种子”、“在全国招三十名读书种子推荐出国”等。此间的有些大词典也释为:“读书人,能读书做学问的人。”  相似文献   

17.
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师生情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记述了陈寅恪应聘到清华国家研究院任教一段令闻嘉誉的故事,撰述了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吴■诸师间,以及师生间,师爱生,生尊师,“师弟之间,恩同骨肉,同门之谊,亲如手足”的真挚情谊,论述了道德的继承性问题  相似文献   

18.
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池田温教授在出席“纪念陈寅恪教授国际学术讨论会”(1988年)期间,发表了《陈寅恪先生和日本》的论文,并在大会闭幕式上作了发言。同时,池田先生对中山大学中国史、世界史有关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作了题为《唐代的律令》的演讲。由于这一演讲要旨对我们今后研究唐代律令富有长久的启发性,特在此将演讲要点公诸同好。池田先生在讲学中分发了如下讲义:一、《隋唐法典略表》;二、《诸令篇目对照表》;三、《唐前期品官待遇略表》;四、《日本大宝、养老令官人待遇略表》;五、  相似文献   

19.
陈明远 《社区》2009,(11):44-46
半个世纪以来.“鲁学”一直享有“显学”的至高学术地位。但是在作为“显学”的鲁学研究中.却很少涉及鲁迅的经济生活背景。文化人一向出于清高“耻言钱”、或出于隐私“讳言钱”,然而他们内心,大都懂得钱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钱钟书、陈寅恪都是记忆力惊人、通晓多种文字、学识渊博、为海内外学界所推重的学术大师。而且,他们同处现代,都是清华学人,均有家学渊源,全都去学欧洲,全治文史之学,全被拔过“白旗”,等等,可谓颇多类同。但是,把钱钟书与陈寅恪作一些略微详细的比较,就会发现两人实际很不一样。限于篇幅,本文仪围绕“诗史互证”问题,讨论二人之异同,不计其余.至于钱氏“史蕴诗心”命题,也不予涉及(参盾拙文《史蕴诗心:浅论钱钟书的史学观念》,收入拙编《钱钟书的文学世界》.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陈寅恪为人推重的史学方法发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