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楚祭与苗祭──剜羊祭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谓楚祭?顾名思义,楚祭是指楚国的祭扫与祭俗,或者说是楚王室的祭孔与祭俗。楚王室的祭扫祭俗,必然为楚民族大众所崇尚。而苗祭,则是指我国苗族的祭礼与祭俗。无论楚祭与苗祭,本文涉猎的只是楚、苗祭俗中,最有代表性并具有崇拜中心、宗教神学意义和最富于历史文化内涵的祭扫,并从中探寻不同时期的楚、苗祭扫的对象、祭品、祭仪、祭现、祭俗是否相似相同,进而探寻楚、苗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及二者之间的中介──民俗文化是否同一源流,从中认识处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楚与苗的文化心理素质,进而拓宽与加深对楚、苗文化历史的研究。历…  相似文献   

2.
张正明先生在近作《楚文化史》中,将楚文化的发展历程分为五期,即滥觞期、茁长期、鼎盛期、滞缓期、转化期。①本文对楚文化发展历程的考述,是按上列五期的顺序展开的。一、楚文化的渊源江汉地区是楚文化生长的温床,却并非其主源所在。新石器时代江汉地区的土著是三苗。《战国策·魏策一》记:“三苗之居,左有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江汉地区新石器时代先后诞生的大溪文化、屈家  相似文献   

3.
新石器时代,江汉地区是三苗的腹心地带。江汉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即年代较早的屈家岭文化和年代较晚的石家河文化,以及在它们的西边而年代更早的大溪文化,都应是三苗文化的遗存。从族别看,出身缙云氏的三苗既非黄帝系统,又非炎帝系统,也非九黎系统,而只能是南蛮系统。三苗的生存时代,正值我国原始社会末期,其社会经济发展较快,私有制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而不断地发展。探讨三苗在湖北境内的分布范围、三苗的族别和社会状况,有利于把握湖北新石器时代主要居民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脉胳。  相似文献   

4.
楚器物旋形装饰与新石器时代屈家岭文化的彩陶纺轮旋纹一脉相承,屈家岭文化彩陶纺轮旋纹应当是楚器物装饰的原型。从图像学理论和原型模式理论上看,屈家岭文化的彩陶纺轮是当时人们宇宙观的象征型模式系统,它为我们揭示楚器物旋形装饰的文化内涵提供了基本的“元语言”。  相似文献   

5.
苗文化与楚辞关系管见文启宇楚苗关系争论已久,屈原的族属也有汉族、苗族的之争。范文澜等学者早有楚苗渊源、文化一致的论断,考古学家、人类学家又从楚地出土文物中找到苗文化的遗迹。苗族史学家也肯定了荆楚曾是苗族先民长期居住的地区,苗族的宗教信仰、神话、习俗、...  相似文献   

6.
楚苗文化关系略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苗姓与楚姓的称谓特点、苗族葬俗与楚葬俗的一致性以及苗祖与楚祖同为祝融等习俗,论证楚苗文化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舜征三苗考     
在湖南省楚史研究会第二次学术年会(1985)上,有关舜征三苗、荆南舜迹与两湖地区先楚文化的关系问题引起与会学者的兴趣。针对会议的有关争论,笔者将自己的观点及会议发言整理成文。  相似文献   

8.
还傩愿表面看来属于一种外来的多元宗教世俗文化,但实际上它与苗族的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仅从湘西苗族的历史实际出发,对其源流中的某些疑难问题作一番零碎的考证。一、还傩愿与苗巫文化的渊源关系部分专家学者通过傩文化与楚巫文化的比较研究证明,楚巫文化是傩祭、傩仪和傩戏的重要源泉之一,傩的发源地当在沅湘之间一带地区。但遗憾的是他们缺乏对楚巫文化民族属性的解剖分析,从而掩盖了傩文化与多个民族文化尤其是苗巫文化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9.
对楚文化的研究,近几年来已颇为学者所关注,而对苗族文化的研究,也渐为世人所注目。但对楚、苗文化内在的有机联系,却很少有学者作深入的研究。有鉴于此,笔者拟从楚辞着手,就楚、苗文化的亲缘关系作一些尝试性的探讨。一、楚、苗民族渊源的共同性楚辞中充满了自尊自爱的民族感情,苗族史诗中也漾溢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但楚、苗诗歌中所赞颂的民族先祖,却有着相当密切的亲缘关系。《离骚》开篇屈原曾自叙其身世:“帝高阳之苗裔”。抗日战争中,在长沙东郊杜家坡战国墓出土的缯帛书,也有类似的记载:“故……熊电祖出自颛顼。”又言颛顼有  相似文献   

10.
楚蛮为古三苗的后裔,三苗瓦解后成为南方地区的主要族群。后石家河文化当是禹征三苗获胜后对三苗余众进行文化改造的结果。三苗余众在中原文化体系下发展起了一类以红陶系遗存为主的新因素,此类文化因素与早期楚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可能是以楚蛮为主的江汉土著民族所创造的文化遗存。  相似文献   

11.
一 楚的兴起很早。按《史记、楚世家》:“季连,……其后中微,……或在蛮夷”的记载,楚的先人是属于南方苗蛮集团的部落成员,不仅中原诸夏一直把楚国当作蛮夷之邦对待,称其君民为楚蛮、荆蛮或芈蛮;就是楚国的君主对中原诸夏,也往往以蛮夷自称。楚建国于江滨,大约在夏禹征三苗之后。《书、尧典》“窜三苗于三危”的“苗”,就是《诗·采芑》“蠢尔蛮荆”的蛮。在古史记载中,可以找到以下几个例证:  相似文献   

12.
灵教楚宗教的先源徐文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存在着一个称之为“玉器时代”的时期。人们一度对是否存在着这样一个历史时期持怀疑态度,但是随着这一历史时期越来越多的玉器遗存的发现,人们对玉器时代的认识也越来越清晰。总体来说,这个时代在物质文明方面,以玉器遗存为...  相似文献   

13.
三峡库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内涵丰富而面貌不一,峡江地带和峡西地带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明显属于两个不同的文化区系。峡江地带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相当密集,而且其遗存基本构成了与江汉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一体化的文化发展系列,显示出江汉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西渐历程和状况。峡西地带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早期看来主要是在西渐的城背溪文化影响之下发展的;至中期文化发展重心往峡西地带的西部转移,经长期发展而文化风貌也逐渐趋同;在晚期以西端为发展重心并相当繁荣的峡西渝东文化又顺江东渐,以致整个峡西渝东地区形成了大体相同又有所差异的文化风貌。相形之下,新石器时代的峡西地带文化似乎不及峡江地带文化发达。文化格局的变迁,反映了社会历史的发展,三峡库区在新石器时代存在东区与西区的文化发展不平衡状况。  相似文献   

14.
祖先名称和所涉地域昭示出先楚文化的水缘属性,到楚辞中积淀为屈原的恋水情结和宋玉作品君王与神女艳遇的叙事模式。人们如果还原原始思维的历史,就能揭示出先楚祖先神形体特征的生成根据,看到屈原对先楚祖先神话的继承和超越。  相似文献   

15.
西辽河流域自新石器时代中期出现的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富河文化,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从陶器类型来看,延续了本地区的筒形罐传统,体现了西辽河流域本土文化发展的连续性,同时,赵宝沟文化陶器上的几何纹、红山文化泥质陶以及彩陶的纹饰说明新石器时代晚期西辽河流域与中原地区以及环渤海地区考古学文化...  相似文献   

16.
土家族歌谣中有厚重的巫文化内涵,原因是它产生于原始宗教社会,又有楚巫、苗巫文化的影响。其表现集中于梯玛神歌,其它各种仪式歌、劳动歌有较浓的行巫色彩。  相似文献   

17.
湘西文化源流再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湘西作为中部地区的五溪蛮地和土家、苗、侗、汉等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之地, 文化呈多元一体之格局。湘西文化作为研究古代文化特别是楚巫文化的活化石, 是以土著文化为潜流,以楚文化为主流, 以巴文化为干流, 以汉文化为显流的多元一体之地域文化。  相似文献   

18.
一、荆、楚与荆楚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范文斓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第一编中指出:“三苗曾在长江中游建立起一个大国。这个大国当是一个大的部落联盟,是许多部落的集合体,其中较大的是荆楚”。范先生直接指明荆楚是三苗建立的国家,虽未能详细论证这一问题,但提供符合...  相似文献   

19.
击猪祭祝融及其苗文化形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苗族“击猪”祭祀先祖祝融,苗族史诗《除鳄斗皇》所描绘的苗族先民祝融部落集团在江北水乡与黄河南域之间开发祖国、同天敌鳄鱼和南下的北方帝王的斗争,及今在湘西苗区尚有十多个关于祝融的地名传说,论证了祝融与苗、祝融与楚、楚与苗三者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汉文化与苗文化的比较研究中发现,在苗文化中揭开“三”的奥秘是苗族祖先阿濮朴僮,在汉文化中揭开“三”的奥秘是鬻熊。并指出这两种文化都重视“三”,并不是偶然的巧合,而鬻熊、阿濮朴僮以及建立楚国的熊(北十)本是同一氏族而不同时代的人,即鬻熊是阿濮朴僮的祖先,熊(北十)又是阿濮朴僮的五代孙。从而说明汉文化与苗文化本来是同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