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虽然存在时代地域和文化背景的不同,但蒲松龄《促织》与卡夫卡《变形记》不约而同地描写了人物的变形.透过貌似荒诞的叙述,不仅能见出两位作家对专制重压下人的命运,即人与物之间的异化关系,或者说是人的异化的同一思考,更能见出中西方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差异,即中国人的家庭意识和西方人的个体意识的流露.所有这一切,正是这两部作品荒诞背后所掩藏的真实.  相似文献   

2.
"人变虫"的艺术符码在《变形记》中指涉的是现代西方社会的荒诞以及主人公强烈的生命主体意识,在《促织》中则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吏治黑暗和人的主体意识的缺失.两篇小说同处于美学发展进程的人态审美场,但关涉不同的文化语境,显示出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村上春树深受西方现代小说大师卡夫卡的影响,二人之间的联系可以找到许多佐证。作为“鼠”系列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寻羊历险记》写“鼠”最后因被“羊”侵入身体而自杀,这一具有魔幻色彩的非现实情节,与卡夫卡代表作《变形记》有异曲同工之妙,存在影响关系。卡夫卡通过《变形记》表达了西方个人在现代异己力量压迫下的被“异化”,“寻羊”即是“寻洋”,《寻羊历险记》则通过相似的故事模型,写出了日本人在外来异己力量侵袭下的自我陨灭,无论在故事模型,还是在小说内涵上,都堪称东方“变形记”。   相似文献   

4.
<正> 在卡夫卡与蒲松龄之间,不论是在所处时代、地域、社会制度和出身教养及所属艺术流派等方面,都存在着千差万别,然而在这千差万别之中却存在着惊人的一致性。现仅以他们的名篇《变形记》和《促织》为例加以比较辨析,便可从中看出端倪。 (一)体裁与题材相同。卡夫卡所处的奥匈帝国已是相当典型的资本主义社会,蒲松龄所处的明末清初,虽还属于封建社会,但资本主义经济因素已有相当的发展,为表现这种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两位艺术大师都采用了短篇小说的形式,对社会环境和人  相似文献   

5.
卡夫卡与陀斯妥耶夫斯基是天才般的文学巨匠,却共同经历着不幸的文学遭际.仔细阅读他们的作品,能够明显地感到他们是有差异的,但这只是他们的切入点不同造成的,他们对人对生活的表述即存在同一性.这一点在《变形记》和《白痴》这两部经典小说中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情节构思、表现主题等方面,分析了冯梦龙《三教偶拈》中“济公火化促织”一段和蒲松龄《促织》二者的渊源关系,认为后者取材于前者,但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明显高于前者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对卡夫卡《变形记》的分析解读,得出格里高尔变形不是对现实的逃避与畏惧,而是对非人的现实的挑战与反抗,看到卡夫卡对资本主义的小说化描述与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是不谋而合的.  相似文献   

8.
FranzKafka的著名小说《变形记》以象征主义手法展示了一出灭绝人性的人间悲剧。《变形记》的情节策划符合“弗赖塔格金字塔”结构,内容具有悲剧的审美价值,英雄人物具有悲剧性格  相似文献   

9.
《变形记》是奥地利作家费兰茨·卡夫卡的一部荒诞主义小说。从存在论的哲学角度来看,小说反映了荒谬世界的非理性和非人性。主人公格里高尔在变形前就已没有了选择的自由,因而他的存在是丧失自我的非真实存在;在异化成非人化的甲虫后,更是处于被家人抛弃的生存困境中;最后,他选择了死亡,并在死亡中摆脱了人性的异化从而实现了真正的存在。  相似文献   

10.
卡夫卡的小说是文学上的一个变数,阅读《变形记》,令人感到陌生又熟悉,既觉得荒诞离奇又觉得真实可信。  相似文献   

11.
评论家和作者对《变形记》认识的差异,是因为二者处于不同的认知层面,而就其所具有的多层意蕴来看,至少有两层值得关注:从表层看,即评论家们普遍认识到的作品的意识形态含义——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的劳动的异化及其所带来的人性的异化、以及对人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冲突的揭露。然而作品的潜在含义,也就是作者本人所看重的深层意义却被接受者忽视了,而这恰恰是该作的潜在主题。  相似文献   

12.
《蛐蛐 蛐蛐》呈现出一种意象纷乱、阴森和扑朔迷离的特点。它旨在进行一种宏大背景下的叙述,使人性的丑陋、压抑、扭曲都得到最为细腻而充分的展示,使读者对小说不得不进行着更深的与更多可能的解读。《蛐蛐 蛐蛐》更多地显示了汉语文学的意义。小说中的三类死亡,涵盖了当时所有知识分子的命运。《蛐蛐 蛐蛐》使短篇小说文本的可能范围有了进一步拓宽。  相似文献   

13.
2009年4月贵州民族学院成立了木球运动训练队,在初建队的时期发现队员的体能存在着严重的不足。为了解决好体能不足的问题,我们针对性的制定了一套提高体能的训练计划和方法。通过对不同时期的训练成绩进行对比,验证了该训练计划是科学合理的,对贵州民族学院木球运动训练队的训练成绩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促织》是蒲松龄的文言小说《聊斋志异》中的名篇。从词汇、句子结构和理解三大方面对比分析著名翻译家张庆年和丹尼斯、维克多等的两种译本,体现中西译者作为不同的翻译主体的不同的译风,分析其译风不同的客观原因,以期对国内译者提高翻译质量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5.
我们发现《铁皮鼓》中的奥斯卡把一个可爱的三岁孩童的形象保持了20年直到战争结束,而此之后他开始长大并变成了一个鸡胸驼背的畸形侏儒。由这个安排对奥斯卡形象的设计及变化进行分析,以及对战时神化和战后异化的现象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6.
199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德国作家君特·格拉斯的长篇小说《铁皮鼓》通过“超常怪人”奥斯卡的视角描述了二战前后德国市民阶层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并揭示法西斯统治的前因后果。小说继承传统,又不囿于传统,融荒诞、真实、调侃、幽默为一体,风格独特,体现了德意志共和国初期文学创作的成就,“已经无可争辩地进入了20世纪世界文学名著之列”。  相似文献   

17.
1913年亚细亚影戏公司出品的影片《难夫难妻》是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于当年9月29日在新新舞台上映。影片由郑正秋编剧,郑正秋与张石川联合导演。影片以郑正秋的家乡潮州的封建买卖婚姻习俗为题材,由一班文明戏演员出演。但由于影片的拷贝和剧照等资料佚失,致使中国电影史多年来对该片相关情况的描述或有失全面,或相互矛盾,甚至有明显谬误之处。笔者在梳理现有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各个版本的中国电影史论著中有关《难夫难妻》情况的描写进行质疑与考证,以纠错补遗,查缺补漏。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出发,对模具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拟定的改革方案已付诸实施,并已取得初步成果.  相似文献   

19.
根据我国传统古曲改编而成的钢琴曲《阳关三叠》,是一部着力咏叹离别之情的音乐作品。在艺术特色上,钢琴曲与古曲在标题性方面具有一定的联系及相同的意境。钢琴曲以叠奏式结构原则发展而成,在文化内涵上体现了思念之情这一人类普遍的情感,在独特的钢琴艺术形式中体现了"传统性"和"创新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种古老的、基本的文学形式,诗歌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及丰富的意象表现社会生活及人类精神世界。再加上音节、韵律等特殊要求,诗歌翻译成为翻译活动中的老大难。文章从语言学角度出发,将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与严复"信达雅"的翻译原则相结合,对海涅的《还乡集82》一诗及其译文进行及物性分析,从而探索及物性理论在文本分析和指导翻译实践方面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