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在现代汉语中,有一种由名词"时、时候"放在各类谓词性成分之后构成"VP时"、"VP的时候"的句法结构,在句中充当状语,一般语法著作都认为其语义性质是表时间.笔者认为该结构有表"时间范畴"和"条件范畴"两种语义功能,文章试图探讨形成"VP时"结构语义功能差异的内部机制并系统描写其不同范畴下语义功能的类型.  相似文献   

2.
不少学者对汉语中所谓的"副词 名词"结构从各方面进行了研究,但是无一质疑该结构中心词的词类判断.对刘正光等人提出的观点提出质疑,认为:汉语词类的判断不能依赖于直觉或语义,而应在使用大型汉语语料库的基础上,依据词的语法功能来确定;词类范畴化是动态的过程,包括去范畴化和再范畴化,再范畴化是去范畴化的最终结果;对于"副词 名词"结构中发生的词类去范畴化,语法转喻是其内在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3.
受西方语言学研究的影响,早期关于汉语时间的研究多着眼于语法标记形式,汉语“有体无时”的观点盛行已久。近几十年,汉语时间研究经历了由侧重语法范畴“时制”到侧重语义范畴“时间”的转变。今后相关研究的突破点在于对不同时间表达形式在使用和表时功能上的描写,以及对不同时间表达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的解释。  相似文献   

4.
汉语表"体"助词"了"、"着(著)"、"过",其语法化的历程基本相同,魏晋时期开始虚化,唐宋时期趋于成熟.在具体的讨论中各家的看法存在一些分歧.对这些表"体"助词所标示的语法意义也有不同的见解,尤其是"了"与"着".  相似文献   

5.
格语法的基本思想是:自然语言语句的底层结构以动词为中心,动词的论元由动词周围具有不同格角色的名词所担任,构成复合表达式的部分表达式分为中心成分和非中心成分。格语法的分析是多分法的语法模式。在格语法看来,有时候句中围绕同样动词的名词性成分可多可少,动词的语法功能因此改变。汉语体现了格语法的动词中心思想,产生了各式各样的格语句。动词双宾语现象和动词前和动词后的多重介词短语句皆是多分法分析的例证。汉语格语句中有不少的可选格名词,这样使得其中动词的语法功能发生变化。对格语法进行范畴语法的抽象,获得一种新型的范畴类型逻辑系统:中心成分和非中心成分的区分要求积范畴分为左积和右积;多分法的分析模式使得积范畴和函子范畴的论元是多元的,动词语法功能的改变对应函子范畴的论元增添。这种范畴类型逻辑系统的框架语义中的可及关系是非单一的,构建基于这种框架的语义模型,可以证明系统的可靠性和完全性。  相似文献   

6.
象似性与主观化:英语存在句的“数”范畴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语存在句的"数"契合现象是数量象似性和标记相似性相结合的认知表征,反映了额外语符代表数量多和空间象征标志[-s]在复合结构[V+NP]中对立统一的认知经验,即在一个地点框架中占据空间和剩余空间的不对称;而"数"的嬗变是概念化者在物理空间域和品质空间域两个认知域上进行不同视角选择的结果,表达了对同一情景的不同识解.其实质上是语言的象似性和主观化相互作用的结果.象似性与主观化的不对称正是语言活力之所在,更重要的是,这种不对称性不仅仅表现在"数"范畴上,还表现在时、体等其他范畴上.以小见大.除为"数"范畴研究提供新的个案理论依据外,对"数"范畴的认知研究还可以进一步加深对语言本质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There be”句型的认知语言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认知语言学的象似性原则、语法化、原型范畴理论等,在认知语言学范畴内,对"there be"句型的生成发展和意义拓展进行分析;而对"There be"句型进行认知解读,不仅可以拓宽其研究视野,亦可廓清其生成和演变的认知理据.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连接"范畴相关语义图研究基础上,基于汉语史"而"类连接词表并列、追加、对比、承接、让步、转折等14种语义的用例,构拟了一个关联模式修正的"连接"范畴概念空间,绘制了7个代表性"而"类连接词的语义图.发现"而"类连接词的词形复杂度与其表义的多样性呈反比关系.  相似文献   

9.
范畴语法是对自然语言信息进行可计算处理的逻辑语义体系。从20世纪70年代的蒙太古语法开始基于句法范畴和语义类型的对应来尝试处理英语部分语段,到目前多模态范畴语法对组合范畴语法和范畴类型逻辑的结合,都是为了能够取范畴语法体系中具有不同结构性质的类型逻辑系统的长处,以便更好地处理自然语言的句法和语义。汉语中独有的虚化成分“的”的可计算研究正体现了范畴语法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0.
"活动"范畴,是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逻辑起点和中心范畴,也是皮亚杰理论中最复杂、最不易把握的概念.皮亚杰的认识起源于活动的观点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来源于实践的观点十分接近,而且从个体认识发生的角度支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起源于人们的社会实践而不是单纯起源于物质本身的观点.但是皮亚杰的"活动"范畴不是尽善尽美的,它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范畴有着原则的区别,而且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