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废名是京派前期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独创性地将周作人的散文创作理论应用到了小说写作领域,将散文化写作与乡村题材、诗化语言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散文化诗体小说文体,对京派小说创作风格的形成及促进中国现代小说创作文体的成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以废名的代表作《桥》为例,从非情节化的散文诗式结构、归隐与禅心的静寂意境、简洁幽深的诗化语言三个方面对废名诗体小说的文体特征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2.
京派作家梦想的叙事是京派小说审美回忆的一个重要向度,它营构了一个审美的乌托邦世界,梦的世界是京派作家构拟的一个自由的国度,隐喻着另一种美好的生活和理想的生存方式.京派作家关于文学与梦的深度思考,超越了"五四"文学崇尚浅白直露的文学审美尺度,尤其是废名所开创的朦胧晦涩的梦想文本,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多元化发展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城市题材小说独特审美视角之一是城市人的现代意识的视角.沈从文一方面留恋乡村厌恶城市,另一方面,乡村的愚昧与落后加上难解的政治情结让他潜意识里又向往城市文明,蕴涵他对整个中华民族前程的忧思,表达他重造"民族的经典"的愿望.  相似文献   

4.
京派作家在写作观念上具有鲜明的学院特色,具体表现就是自觉的文体意识和文学意识,在小说、诗歌、散文等文体实践中,他们以可贵的文体意识和积极的文体实验加强新文学建设,这种摒弃商业和政治因素对文学的干扰、着力于文学内部体系构建的文体观念是京派作家学院精神的重要体现。京派作家对小说的文体实验首先是淡化小说、散文、诗歌三者之间壁垒的文体界限,将散文、诗歌中的有效元素吸收到小说写作中来,在小说结构、语言、意象体系建构等方面进行更新,以学院派的品格发展了现代小说的抒情一路,同时进行了适量的改造,使其呈现了理性化的抒情效果。在写作视野上京派作家同时向中外文学传统寻求资源,在传统文化符号体系和西方小说技法的双重影响下,展现出了既古典、又现代的文学风格。  相似文献   

5.
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入手,管窥其与京派小说中现代意识内在的多角度联系和京派小说现代意识独特的深层蕴意。他们的现代意识是在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心理学、美学理论,对传统进行重新阐释和运用,从审美角度反思现代性。  相似文献   

6.
论京派小说的风貌和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京派是三十年代在周作人、沈从文的影响下活动于北平的一个文学流派。京派小说具有独特的风貌:赞颂纯朴、原始的人性美和人情美;作为一种抒情写意小说,将写实、记“梦”、象征熔于一炉;总体风格上平和、淡远、隽永;语言简约、古朴、活泼、明净。京派小说思想性质上属于现代,并非“向后看”‘;艺术上不仅有现实主义,更有较重的浪漫主义成份,甚至还接受了现代主义的某些影响。  相似文献   

7.
论京派作家的小说文体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散文化的追求、独特意境的营造以及语言的诗化是京派作家对小说文体的独特追求,京派小说家具有非常自觉的文体创新意识,他们发展了“五四”以后的抒情小说体式,为中国现代小说的现代化和多元化发展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是寻根文学的先锋作家,具有强烈的寻根意识。在都市和乡村的对比中,他发现了都市人病态的品性和湘西边民健康的人格。为此,他从湘西边民的人性人情、风景民俗入手,努力在原生态的湘西世界中,去发掘积淀在我们民族文化中的优良品质,借以重造民族精神品格,将鲁迅等现代作家对国民性的探讨推进了一大步,对当代寻根文学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正是湘西小说深层的文化意蕴所在。  相似文献   

9.
《南都学坛》2015,(6):52-55
汪曾祺作为京派文学在20世纪80年代的传承人,他的小说延续了京派创作"梦幻乡土"和"诗意抒写"的风格,对现代工业文明保持了一定的距离,甚至排斥的情绪。在汪曾祺的小说世界里,充满了优美的田园风光、古朴的民俗风情与健康本真的人性之美,散发着农耕文明时代的生态气息与意蕴。那是一片明净如水的世界,无论是乡土家园的自然生态,还是底层人生的精神生态,在汪曾祺的笔下都呈现出一种未受现代工业文明污染的澄明之境与清纯面貌,充满了和谐的诗意美与生态美。  相似文献   

10.
沈从文是寻根文学的先锋作家,具有强烈的寻根意识.在都市和乡村的对比中,他发现了都市人病态的品性和湘西边民健康的人格.为此,他从湘西边民的人性人情、风景民俗入手,努力在原生态的湘西世界中,去发掘积淀在我们民族文化中的优良品质,借以重造民族精神品格,将鲁迅等现代作家对国民性的探讨推进了一大步,对当代寻根文学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正是湘西小说深层的文化意蕴所在.  相似文献   

11.
京派小说独特的美学价值在于构建了一个“残缺的悲剧世界” ,并深刻地展示了这个世界里强烈的“个体生命冲动”与人类共同面临的生存困惑 ,具有浓郁的哲学意味。这种“残缺”意境的营造是通过生命的“非必然死亡”和“不可知走向”来共同完成的 ,这种独特的审美视角使京派小说创作具有了本质上的群体性创作特征。  相似文献   

12.
京派文学意象是中国传统文学向现代文学转换过程中产生的特殊的文学现象,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京派意象是中国传统诗艺与西方象征主义、意象派等诗学思潮相融合的产物。突破中国古典意象长期积淀的原型性象征模式,克服西方意象有象无意、意与象相剥离的缺点,成为京派作家对世界万物带有强烈的个体生命色彩的审美途径,体现着现代作家对文学本质更为深入的感悟。另外,京派注重意象在诗歌以外文学领域中的运用,促成了现代文学中各种文体间的相互融合,尤其是诗歌、小说、散文之间,从而推进了各种文体创作的成熟和发展。这也是京派作家对现代文学最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从京派儿童视角叙事的角度探讨了京派小说的审美回忆.童年视角叙事使京派作家适度调解情感的审美距离,收到了含蓄蕴藉的美学效果,并通过儿童的感觉和心理,呈现出纯美的艺术世界--一个人性皆善的世界.  相似文献   

14.
京派与现代派的遇合--汪曾祺早期小说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曾祺20世纪40年代小说呈现出京派与现代派遇合的状态.其京派小说运用写实手法从文化视角和风俗学视角切入现实人生.其现代派小说受存在主义影响较深接触到生存困境人生荒谬的命题,触及存在意义的体验,批判存在中的"自欺",对荒谬的存在表示"恶心",提倡积极的人生选择.其艺术形式,诸如叙述模式,人物的符号化、象征化,意识流手法,散文化结构等方面都具有现代主义特征.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和施蛰存分别是“京派”和“海派”小说的代表作家 ,二人具有相同的城乡二元文化心理 ,其作品形象的反映了在 2 0世纪 30年代中国由乡村步入城市、由传统走向现代所经历的痛苦而艰难的心理蜕变过程 ,研究二人小说中的城乡二元文化 ,对于我们认识 2 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城乡二元文化母题 ,厘清 2 0世纪城市小说的发展轨迹 ,都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京派作家的审美现代性首先表现于文学观念上,他们均把美作为文学的中心.在小说创作中,沈从文侧重于对现代文明乃至启蒙理性的反思和批判,废名则执着于审美乌托邦的建构.京派作家对审美现代性的自觉追求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多元化发展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都市发展中的中与西、内地与沿海的双重异质,带来了中国现代都市文化品格的复杂性,深刻地到中国现代都市小说的文化品格,本文从文化视角考察了中国都市小说,重点探讨了海派文化与上海都市小说 ,京派文化与北平都市小说。  相似文献   

18.
林徽因小说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徽因小说在京派小说中具有独特风格。其视角既超越于城乡两个世界之上,也超越于男女两性之上;既有古典主义的典雅、和谐和适度,也有浪漫主义的热情和明朗、现代主义的人生焦虑和忧伤;既与三十年代新感觉派小说遥相呼应,又比三十年代新感觉派小说醇厚与成熟。  相似文献   

19.
“都市怀乡”是寓居都市的现代作家们共通的精神质素,从五四乡土作家们的乡土小说创作潮流开始,“都市怀乡”便成为这些“侨寓文学的作者”们创作的最初情感驱动。到了京派作家的笔下,不遗余力书写故乡的美和抒发对故乡的依恋,也可说是这种怀乡情结的极致展现。而由都市文化滋养出的海派作家同样具有乡土情结,在作品中流露出对乡村的依恋和回望。结合沈从文、施蛰存两位作家的具体作品,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京派和海派这一创作上的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20.
论文在梳理意象概念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意象叙事理论 ,在微观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京派小说中的意象不仅是象征化的修辞手段 ,也具有贯串小说叙事结构的功能。京派小说的意象叙事显示了小说作者在小说艺术象征化方面的努力 ,体现了京派小说平和淡远、含蓄蕴藉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